|
因为要宣传自己创造的“教育理念”,安徽考生徐孟南在五年前的高考中“求零分”。如今已为人父的他,已是另一番心境。而和他有着类似经历的考生们,人生也因为“零分”有了各种各样的转折。
2008年,徐孟南参加高考时,故意在每张试卷的答题后面写明,自己希望能得到零分。
一时间,他如愿获得广泛关注。有人称徐孟南为“当代张铁生”(1973年,因在高考理化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信,考生张铁生缔造出“白卷英雄”的故事)。
此后5年,徐孟南没再参加高考,而是辗转多个城市打工。2012年,徐孟南创办了“高考0分声”网站,“希望传达教育改革的声音”。他希望人们把他当成“教育素材”。
2006年夏天,徐孟南无意中看到韩寒的一本杂文作品集《通稿2003》。他将这本书视为自己思想的“真正启蒙”。他按照网上查到的地址,给韩寒、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写信,也上网给一些名人留言,希望“宣传自己独创的教育理念”。但所有发出去的信都石沉大海。而后,“零分考生”蒋多多为徐孟南带来了一种另类的宣传方式。他主动联系媒体采访,希望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创造的“教育理念”上,但收效甚微——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将关注点放在这个少年的莽撞行为上。徐孟南曾联系到蒋多多,但被告知:“真的不想再说那些事了。”
没过多久,徐孟南的故事就少有人提起。
2008年至今,徐孟南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母校——安徽省蒙城二中。“不好意思回去,也不想去见那些人了。”徐孟南说。
在媒体报道里,他读到了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一个小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有点可笑。”一位校友还告诉徐孟南,有老师在课上提起过他,“觉得很可惜”。
这几年高考前,总有学生通过网络找到徐孟南,直言想效仿他高考交白卷。但他总是劝对方:“零分考生都是昙花一现,而且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不值得。”
2011年,徐孟南曾背上小木箱,拿着4000多份传单,奔走于全国多所高中之间,用亲身经历对可能有交白卷想法的学生进行劝说。
(《法治周末》6.13 闫格)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