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汪奎的硕士学位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突然在网上蹿红。一个网上堪称“用烂了”的词汇,居然成了一篇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让网友大呼神奇。
谣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很多网友认为这个研究既无价值,又无创新,“真是白交三年研究生学费”。
然而,也有人认为研究“呵呵”与研究“之、乎、者、也”的用法没什么本质差别。这论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在聊天过程中去“揣摩”对方的心态,通过文字来“察言观色”。
事实上,论文专门研究“呵呵”,还不止这一例——2011年,厦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卜源和该系苏新春教授同样发表过一篇题为《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
以“呵呵”为例》的论文。苏教授表示,一个流行的语言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这些都是语言学者要研究的。我们应重视语言实际应用的表现,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很多科研项目都是这样形成的。人文学科,本就是为了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而生的。围观这篇论文,或许恰恰反映出,我们缺乏对事情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
学术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也许别人觉得无用,但是研究重在方法与过程,以及思维的训练。术业有专攻,不在自己领域开拓,也是资源浪费。
(人民网6.11 佘峥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