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
尚永亮在2013年第3期《北京大学学报》上说,《诗经》中的弃妇诗虽然在婚姻形态、人物特点以及所反映的被弃过程等方面不无差异,但在表现婚姻生活中妇人因难以把握自我命运而被弃一点上,却是相同相通的;由此形成男性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好色而喜新厌旧,以及第三者为争夺一己利益进谗蛊惑等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也程度不同地表现在与之类同的弃子、逐臣诗中,一定情况下,妻的身份可以置换为臣、子,夫的身份也可以略同于君、父;夫妻、父子、君臣间类似角色的互通互换,既形成上古文化中的异体同构现象,也导致春秋时代解读弃妇诗时借夫妻以喻君臣、由本义向象征义做多元引申的阐释方式。
再造乡土团结: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新公共性”
吕方在2013年第3期《南开学报》上说,农村改革以来,随着国家从乡土情景中退场,农村社会出现了值得警惕的“社会原子化”趋向,乡土团结陷入困顿。究其根源,在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间组织缺失。过度行政化的村两委组织和封闭性、礼俗性的宗族组织都难以扮演好“中间组织”的角色。新时期,农村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为乡土社会“中间组织”的重建,进而为乡土团结的再造提供了契机。通过适当的助力和管理,农村社会组织将能够与其他一些基层组织形成“共生合作”的局面,共同构筑乡土“新公共性”,从而再造乡土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