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稀土之父”徐光宪
 https://www.gmw.cn 2013-06-22 10:48:50 来源:光明网-《文摘报》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稀土界的袁隆平”。

    挑战稀土分离国际难题

    稀土是“工业维生素”,属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尽管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备量,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只能向国外廉价出口稀土原料,然后高价进口高纯度稀土产品。稀土分离工艺、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少数厂商垄断。

    1972年,徐光宪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特别的紧急军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纯度要求很高。52岁的徐光宪从此踏入稀土研究领域。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因为国家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量子化学出身的他,回国后转向配位化学,再到放射化学,后又到稀土化学。

    “这两种元素比孪生兄弟还要像,分离难度极大。但再难也要上。”徐光宪没有丝毫犹豫。他回忆,当时最先进的法国罗地亚厂,能够用萃取法分离其它稀土,可是分离镨、钕仍要用传统的离子交换法。长远来看,离子交换法生产速度慢、成本高,对规模化工业生产不利。徐光宪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挑战萃取法分离的国际难题。

    改写国际稀土产业格局

    从理论上讲,萃取技术并不复杂。然而要达到极高的纯度要求,必须要经过上百次的萃取分离,并且将每次分离的成果串联起来,最终才能达到99%以上的纯度。这个极为烦琐的工艺过程,叫做串级萃取。

    徐光宪面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串级萃取理论,真正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在稀土萃取工艺的实验阶段,研究人员必须使用繁复而漫长的“摇漏斗”方法,模拟串级实验以获取准确的设定参数。若整套流程中稍有失误,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不仅如此,徐光宪的创新还须面对“本土化”挑战。中国的稀土分布很广,内蒙古、四川、山东等各地的原料组成均不相同,稀土元素分离的要求自然也不能“千篇一律”。

    “我们要根据原料找到相应合适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发现这种工艺方法背后的理论依据。”徐光宪时时不忘理论研究才是开辟创新之路的基石。白天“摇漏斗”,晚上琢磨串级理论。一周工作80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同事回忆当年说:“只有置身于稀土元素周期表和稀土4F轨道模型之间,徐先生才会怡然而坐。”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光宪发现了“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使得串级萃取理论最终得以建立。在此基础上,他和团队提取了包含100多个公式的数学模型,创建“稀土萃取分离工艺一步放大”技术,使生产工艺“傻瓜化”。徐光宪的萃取“流水线”,好似魔术师手中的神奇黑箱,只需在一边放入稀土原料,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就能从另一端源源不断地输出。徐光宪能用这么简单的办法解决这项世界级难题,令同行大为吃惊。

    1978年,徐光宪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无偿推广他的科研成果。很快,法国、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中国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的飞跃。由此,徐光宪被称为“稀土界的袁隆平”。

    (《人民日报·海外版》6.14 郝俊)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