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5月9日
光明日报社社务筹备委员会成立,其组成人员由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推定,章伯钧任主席,成员有胡愈之、萨空了、林仲易、孙承佩、严信民、谢公望。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接收北平《世界日报》的房屋财产和机械设备,在此基础上出版发行一份报纸,并定名为"光明日报"。会
议拟定出《光明日报社组织大纲》,确定了组织机构:章伯钧任社长,胡愈之任总编辑,萨空了任秘书长。下设编辑所、总管理处、印刷厂。
5月16日
光明日报社社务筹备委员会接收了《世界日报》的全部资产,原有职工一律留任。当时本报的房产有两处:一是西长安街32号,为总管理处及职工宿舍;二是石驸马大街甲90号,为编辑所和印刷工厂。工厂有对开印刷机12架,另有排字房、铸字房和筹版房等设施,可以独立完成本报的排版、印刷任务。
6月1日 章伯钧就任社长,胡愈之就任总编辑。
6月16日 《光明日报》正式出版。发表题为《团结一致建设民主新中国》的发刊辞。
为祝贺《光明日报》出版、发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团结起来
光明在望 庆祝光明日报出版"。周恩来的题词是:"光明之路"。朱德的题词是:"民主光明"。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沈钧儒为本报题写报头。本报创刊时为对开四版。
7月1日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发表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本报发表社论《祝贺中国共产党生日!》社论说:"各党各派以至全国人民,都得承认一个事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革命的胜利也就不会彻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同日,《经济周刊》创刊,由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主持。
7月5日 《大学》(周刊)创刊,由著名教授费孝通主持。
8月4日 《生活与学习》专刊创刊。
8月7日 《文学》专刊创刊。
9月15日 严信民任本报副总编辑。
10月1日 刊出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人民政协首届全会宣告胜利成功。"同时,发表本报社论《伟大的光荣的日子》。
10月20日 发表中央人民政府各机构组成名单,本报总编辑胡愈之被推举为出版总署署长。
12月26日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本报建团。
1950年
2月26日 《文学评论》专刊(双周刊)创刊,由文学评论编辑委员会主编。
3月1日 《民间文艺》专刊(双周刊)创刊,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主持。该刊一年后停办。
3月4日 《通俗科学》专刊创刊。该刊一年后停办。
3月5日 《学术》专刊创刊。该刊一年后停办。
3月21日 刊登郭沫若的《读了<论殷周殉人之史实>》,对郭宝钧文章提出商榷。此后,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争鸣。
4月2日 光明日报工会成立。首届执行委员会选出郎文祥、孙承受、冯烨、曾巴波、赵西、杨荫春等11名委员,郎文祥为主席。
4月17日 《新语文》专刊创刊,由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主编。该刊采用横排版。发刊词说:"出版这一专刊,是要为文字改革创造条件。"
4月28日 中国民主同盟光明日报区分部正式成立,林仲易任主委,萨空了任组织委员,高天任宣传委员。
6月16日 刊登纪念本报创刊一周年、题为《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的社论,提出"要以知识分子的团结改造作为本报的中心任务"。
7月11日 胡愈之辞去总编辑职务,邵宗汉接任。
7月15日 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来报社作《光明日报的任务》的报告,指出:"把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走向进步,光明日报应该以这个目标来改组自己的工作"。报告中还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对光明日报的指示。毛泽东主席说:"光明日报办得好,有许多材料是独出心裁找出来的。编辑也好,次序、样式比较好。"
7月26日
报社社务委员会召开第16次会议,通过了改版方案。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增强特点,加强社论:大力采访,增多新闻报道;办好副刊和专刊;搞好版面安排;加强印刷、发行、广告工作。
在7月份,报社撤销了编辑所下设的编辑、采访、研究三个部,改设总编室,作为总编辑的工作机构,并根据报纸的宣传任务设立各专业组。实行总编辑负责制,编辑和行政(包括印刷厂)部门均由总编辑统一领导。
8月6日 《经济生活》(星期增刊)创刊。
10月1日 用套红刊头增发《光明日报国庆节特刊》,共20块版面。
10月4日 《学园》专刊(周刊)创刊。
11月10日 《读书与出版》专刊(双周刊)创刊。
12月4日 《抗美援朝专版》(周刊)创刊。
12月12日 本报第一次用轮转机印刷报纸。
12月26日
本报邀请北京各高等院校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就"教育应如何加强为国防建设"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林砺儒、协和医学院院长李宗恩、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汤用彤、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叶企荪等。
1951年
1月1日 实行"邮发合一",报社的发行业务及工作人员全部移交北京邮局发行科。
2月17日 《历史教学》专刊(双周刊)创刊。
5月8日 购进北京石驸马大街91号房产。
7月1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本报增刊两张半(连同正版共三张半)。
8月中旬 刊登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并组织专文阐释为什么实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呼唤中小学教师作好改革学制的思想准备。
10月2日 本报邀请参加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部分代表举行"少数民族教育座谈会",会议就如何贯彻发展国内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和任务广泛交换了意见。
10月14日
刊登北京、新疆、华北地区各界人民争购《毛泽东选集》的消息。发表社论《<毛泽东选集>的出版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光荣》。社论提出:"我们建议,各民主党派号召各地方组织及其成员,展开学习《毛泽东选集》的运动。希望全国广大知识分子,以《毛泽东选集》的出版作为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开始。"
12月2日 《收获》文艺周刊创刊。
1952年
1月7日 按照新闻总署的通知,本报成立了清理资产核定资金委员会、节约检查委员会。
1月8日 本报三反运动开始,由中央文委领导。
2月7日
根据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将高级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过程中所写的文章,编印成《思想改造文选》发行。至本年7月22日,共编印五集,发行592500册。
2月9日 《文化交流》专刊(双周刊)创刊。
7月30日
刊登丛玉兰、孙沛霖的文章《对<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的几点体验》。此后,连续刊登了一系列这方面的文章,重点介绍了北京市6所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的教学经验。自此,全国各小学争相订阅《光明日报》。几个月内,本报的发行量由不足10000份猛增至50000份,最高发行数达到66194份,发行地区由华北很快扩大到全国各地。
10月24日至12月29日 本报编印发行了《小学五年一贯制》单行本,共三集,总发行量达452000册。
11月29日 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和全国工商联的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协商决定把《光明日报》改组为各民主党派共同主办的报纸。
11月30日
社务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并通过决议:由于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光明日报改为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主办的报纸。在12月份,一切暂时维持现状,从1953年1月开始新的运作。会议决定成立两个筹备小组:组织大纲小组;编辑方针小组。
12月25日
登载新华社消息《<光明><大公><进步>三报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调整领导机构并重新规定编辑方针。<光明>改为由各民主党派合办,<大公><进步>两者合并》。消息说:"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经中国民主同盟的建议和各民主党派的同意,已改为各民主党派共同主办的报纸。"
报社新的社务委员会由各民主党派的宣传部负责人王昆仑、罗隆基、章乃器、储安平等9人和原本报负责人章伯钧、萨空了、邵宗汉等组成,章伯钧为委员会主任兼社长,邵宗汉为总编辑。
1953年
1月10日 政务院成立"中央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主席为沈钧儒,本报总编辑邵宗汉为委员。
1月1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重视运用<光明日报> 和<大公报>的通知》。
2月22日 本报社务委员会通过了本报《组织大纲》和《调整领导机构后的编辑方针》,明确本报的性质和任务。指出本报为各民主党派联合主办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2月27日 为加强文教方面的报道,编辑部内开始分设高教、普教、科学卫生、文化、文艺五个组,后来改称为部。
2月至6月 连续报道各地大、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本报发行数量再次大幅度增长。
4月4日 《史学》专刊创刊,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范文澜、翦伯赞先后担任编委会主任。
4月11日 《图书评论》专刊创刊。
7月12日 经政务院179次会议讨论通过,任命本报总编辑邵宗汉兼任北京市文化教育委员会会员。
11月1日 《史学》专刊发表袁良义的文章《曹操论》,这是我国史学界最早为曹操翻案的文章。
12月 报社印刷厂建立制版工段,开始自己照相制版,并为扩大业务建立印刷分厂。
1954年
1月 大型综合性学术月刊《新建设》杂志划归本报领导,并由本社出版印刷。
2月8日 改组后的《新建设》出版,正式公布新组建的编委会名单,推举吴晗、邵宗汉、费孝通、雷洁琼、钱伟长等9人为常务编委,吴晗为编委会主任。
3月1日 《文学遗产》专刊(双月刊)创刊,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3月17日 《文字改革》专刊(双周刊)创刊,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头。采用横排版。
3月24日 《哲学研究》专刊(双周刊)创刊。
4月3日 《文艺生活》专刊(周刊)创刊。
4日4日 《科学》专刊(双周刊)创刊。
4月5日 《教育研究》专刊(双周刊)创刊。
8月31日 高丽生任本报副总编辑。
9月15日
本报章伯钧、胡愈之、陈此生、杨明轩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此后,胡愈之连续当选为第二届至第六届人大代表;陈此生连续当选为第二届至第五届人大代表;杨明轩当选为第二届至第三届人大代表。
9月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报办报方针作局部调整,除继续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外,逐步加强国家机关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宣传报道,同时注意加强国际的宣传报道。
10月16日 毛泽东主席在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其他有关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光明日报的专刊《文学遗产》上发表了两个"小人物"(即李希凡、蓝翎)批驳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指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并说:"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此后不久,本报《文学遗产》连续多期刊登批判俞平伯的文章。
10月26日 总编辑邵宗汉调职,由常芝青担任总编辑。为加强党的领导,在本报建立党组,常芝青任党组书记。
12月 本报社长章伯钧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
1月1日 本报率先在全国报纸中由直排改为横排。
发表胡愈之的文章《中国文字横排横写是和人民的生活习惯相符合的》。
1月18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光明日报工作的问题和关于协助光明日报和大公报在各地的通讯工作问题的通知》。《通知》对本报的宣传报道和编辑方针做了规定,要求"面向全国人民","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化界和其他(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
同日,本报党组成立。常芝青、高丽生、陈慧年任党组成员,常芝青任党组书记。党组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党支部工作由中央文化部领导。
3月1日 本报上海航空版发行。
社务委员林云经台盟调职,改推该盟副主席李纯青为社委。
3月 本报连续发表社论和文章,鼓励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工作。
5月1日 本报重庆航空版发行。
7月25日 本报肃反运动开始。
8月13日 报道本报自15日起将试用84个简化汉字的消息,并对将使用的字予以公布。
1956年
4月6日 《民族生活》(周刊)创刊。该刊1957年停办,1958年再次复刊。
5月至7月 本报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宣传报道,引起毛泽东主席的关注。他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提到:"最高国务会议后,光明日报就贯彻'双百'方针问题写了文章,宣传了中央方针"。
5月22日 郭沫若、于毅夫出席本报社委会召开的关于改进报纸宣传报道的座谈会。
5月30日 《哲学》专刊开展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探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
6月9日 报社组成以叶独青为组长的5人工作组,到各地(共计47个中、小城市)宣传推广本报,扩大本报影响,提高发行量。
8月23日至9月1日 本报连续报道全国遗传学讨论会各专题研讨情况。
9月 由于加强了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报道,并进一步开展了宣传推广工作,报纸本月发行量增至103062份,为创刊以来最高。
1957年
1月1日 《政法》专刊创刊。
3月20日 本报石驸马大街90号办公楼基本建设开工。
4月1日 光明日报党组撤销,总编辑常芝青调离,储安平继任总编辑。
4月11日 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后新闻单位的报道时说:"光明日报发表了几篇文章,都是当前的重要政治情况(如《为放而争》等),这些情况,新闻单位的编辑部应该讨论。"
4月19日 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协商决定,光明日报完全由民主党派独立自主来办。
4月29日 本报刊发北京大学李汝祺教授的文章《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毛泽东主席阅后指示《人民日报》转载,标题改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6月1日 总编辑储安平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举办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上发言:《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2日,本报进行了全文刊登。
6月8日 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发表,其中对储安平提出严厉批评。
反右斗争开始,储安平辞职,离开报社。
6月14日 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提到"上海文汇报和北京光明日报在过去一个时间内,登了大量的好报道和好文章。但这两个报纸的基本政治方向,却在一个短时间内,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方向"。
6月15日 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建议下,本报召开社务委员会,就为什么光明日报一度"右转"进行检查。
6月至7月 报社内部开始反右斗争,后来被划为右派的有18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反右扩大化错误,18人全部得到纠正。
7月1日 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其中提到《光明日报》对于方向错误问题做了检讨,"由此恢复了读者的信任,像一张社会主义的报纸了"。
7月8日 毛泽东主席在上海各界人士会议上说:"光明日报、文汇报这次得了很深刻的教育,他们过去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报纸,什么是资产阶级报纸;什么叫社会主义报纸,什么叫资本主义报纸,分不清楚。"
7月15日 刊出《本报在章伯钧、储安平篡改政治方向期间所犯错误的检查》。
7月23日 中共光明日报总支委员会成立。
11月11日 本报社委会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决定:撤销章伯钧的社长职务和储安平的总编辑职务,杨明轩任社长,陈此生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穆欣、高天任副总编辑。12日,重新组建了党组,穆欣任党组书记。
11月18日
杨明轩主持召开报社改组后的第一次社务会议,通过了光明日报编辑方针:贯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文化教育的建设与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的改造等。
12月 本报首次下放干部到吉林和江苏劳动锻炼。此后,1958年下放干部到山东,1959年下放干部到北京郊区傅家台等地。
1958年
1月1日 《东风》副刊创刊。
5月1日 本报重庆航空版移至成都出版。
5月 根据文化部决定,报社经营管理由北京市文化局领导,编辑政策、方针由中宣部、统战部领导。
6月1日 本报发行西安航空版。
6月27日 报社成立编委会。
7月5日
社委会通过本报组织大纲:1、性质和任务。光明日报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政协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同盟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报纸,着重联系知识分子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团结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2、社务委员会组成人选为:陈此生、王昆仑(民革)、杨明轩、萨空了(民盟)、孙晓村(民建)、杨东莼(民建)、严信民(农工)、孙承佩(九三)、严希纯(致公党)、徐萌山(九三)、黄瑜然(全国工商联)、丁西林(政协无党派),顾问:王谟(中宣部)、彭友今(统战部)。
5月至7月 发表大量文章,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马寅初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本报发表争论文章。
10月17日 本报"校对科"改为"检查校对科"。
10月25日 刊登《哲学》、《史学》、《文学遗产》、《文字改革》、《民族生活》五种专刊停刊启事。毛泽东主席看到启事后,让《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写信给本报副总编辑穆欣。信中说:"毛主席在昨天谈话中曾指出:《光明日报》的副刊如《哲学》、《文学遗产》等,应继续办下去,不要停刊。他说,他看《光明日报》就看这些副刊的。他要我把这个意见转告您。"11月2日,本报又刊登《本报〈哲学〉、〈文学遗产〉等专刊继续出刊启事》。
11月15日 本报石驸马大街90号办公楼全部完工。
1959年
1月1日 本报广州航空版发行。
原由本报领导的《新建设》杂志改由中国科学院领导。
1月 本报工厂安装新64轮转印报机一台。
4月7日 《教师报》停刊,调入本报8名工作人员,分别充实到文教部、通采部、国内部。
4月 总编辑陈此生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社长杨明轩、副总编辑穆欣任委员。
8月17日 《经济学》专刊创刊。
1960年
1月15日 开辟《经济综述》专栏。
1月 本报与西安日报社签订航空版合同,西北地区报纸开始在西安印刷发行。
本报成立通讯采访部,负责管理地方记者和通讯员队伍。
2月2日 《经济综述》专栏刊登《新春喜看满堂红》。以后该专栏每半个月左右刊出一次,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全国或某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状况。
2月17日 开辟《半月国际时事述评》专栏,以后每半月刊出一次。
4月22日 为了适应报纸宣传报道任务的需要,经党组研究,在原副刊组基础上成立文艺部,以加强同文艺界的联系。
5月1日 开辟《文艺之窗》专栏,每次刊登文艺动态六、七条,图文并茂。
6月1日 全国文教群英会在京召开,本报被推荐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穆欣作为代表出席了群英会并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7月2日 开辟《读者来信》专栏。
7月13日 《东风》副刊开辟《谈艺录》专栏,刊登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谈艺文章。
7月22日 《哲学》第250期刊出冯友兰文章《论孔子》,引起学术界讨论。
11月24日 《哲学》专刊刊登文章《从设计"积木式机床"试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毛泽东主席看过后,批示《红旗》杂志转载(见《红旗》1960年第24期),并代《红旗》杂志编辑部给作者写了一封信。
12月 在原国内部学术组基础上成立学术部,加强学术报道。
至本年末 除西藏、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区外,本报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建立了记者站。"文革"中,记者站被全部取消。
1961年
3月10日
开辟《学术简报》专栏。至31日,共刊出22次,每次登载四、五条,文字简短,观点鲜明,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个有特色的专栏不间断地办了多年,社会各界公认是本报办得很好的一个专栏。
3月13日 开辟《国际文化动态》专栏,内容短、信息快、涉及面广,社会反响较好。
8月2日 开设《读报随感》专栏,主要刊登对国外发生的各类事件的评述短文。
8月9日
刊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逝世的消息。10日、12日,《东风》刊登邓拓、郝寿臣、马连良、许姬传、王昆仑悼梅兰芳诗和徐兰沅、杜近芳的悼念文章。
9月3日 发表陈毅副总理《对北京市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讲话》。讲话明确指出"专"的重要。这个报告在大中学校影响很大,本报就此开展了红专问题讨论。
11月30日 开辟《学术资料》专栏。
12月8日
编委会组织编辑部人员检查"大跃进"三年(1958年至1960年)来的编辑工作后写出《光明日报三年编辑工作总结》。总结认为三年来本报的主要成绩是:首先,确立了党的领导,能经常参加中央领导机关召开的有关会议,及时汇报、请示,各省市读者置于地方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密切了报社和地方党委的关系。坚持每季度向社委会汇报工作,建立了编委会,坚持了集体领导。其次,贯彻执行规定的编辑方针,郑重宣传统一战线、文化教育。第三,结合本报的具体情况,运用党的办报原则,探索了一些经验。第四,干部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2月28日 《东风》副刊刊登钱昌照、吴研因的旧体诗四首。毛泽东主席看到这些诗篇,十分欣赏,于12月29日"七千人大会"开幕前夕,用铅笔在刊登这些诗的本报上批示:"这几首诗好,印发各同志。"大会秘书处即用大字印发给参加会议的同志。当时本报编辑部传阅毛泽东主席批示后,深受鼓舞。
1962年
1月7日
发表本报编辑部邀请在京部分美学、美术工作者座谈艺术形式美的文章。这个问题,引起美术界和文艺界一些人士的注意。此后,本报陆续发表了一些学者的探讨文章。
1月
为了给报社职工增加一些粮油补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报社派人到河北省丰宁县联系生产基地。在丰宁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该县坝上潘家营种了400亩莜麦、小麦、胡麻。
4月28日
周恩来总理"批准文化提出的解决《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困难,以及控制压缩地方报纸发行量的意见",使本报纸张短缺的问题得以缓解。(注:60年代初,国家遭受严重经济困难,新闻纸张供应紧张,报纸印数减少,读者订报不易。)
8月 康生直接干预本报的学术、文艺宣传,两次写信给本报负责人,一是制止刊发李建彤写的小说《刘志丹》,二是批评刘知渐写的文章是为侯方域降清作辩护。不久,批判李建彤小说《刘志丹》的文章刊登出来。
12月8日
《东风》副刊刊登王昆仑的文章《晴雯之死--〈红楼梦〉人物论之一》。此后,连续刊登了他对《红楼梦》若干人物的评论文章,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1963年
3月5日 刊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此后,连续刊登了系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有关报道和文章。
3月23日 刊登试行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小教40条)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中教50条)。这两个条例(草案)与1961年9月下达的"高教60条"的试行,使全国高、中、小学办学有所遵循。在此期间,本报先后发表了多篇解释性文章。
3月 高天、谢公望任本报党组成员。
国内政治部与通采部合并为国内部。
按编委会决定,编辑部各部的稿件统一由夜班编辑室审发并负责组版。编辑部每周开一次评报会,由一名编委作中心发言,然后大家发言评一周报纸。总编室每周刊出一期《新闻业务》,发至每位编辑、记者和社内有关同志。
6月9日 《文学遗产》专刊停刊。
6月13日 报道民盟中央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一致推选第一副主席杨明轩代理主席职务。
9月2日
以《进一步贯彻执行戏曲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为栏头,刊登了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文化局在京共同召开的首都戏曲工作座谈会的综合报道和有关人士的文章,就此掀起了一场戏曲大讨论。
1964年
2月24日 开辟《科学知识》专栏。每期就一个问题刊登几篇短文,介绍相关知识。
2月 近几年本报刊登的学术讨论文章日益增多。2月3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日报》1月3日关于加强学术的报告上批示:"《人民日报》历来不注重思想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文章很少,自然科学文章更少,把这个理论阵地送给《光明日报》、《文汇报》和《新建设》月刊,这种情况必须改过来才好。现在他们有了改的主意了,请书记处讨论一下,并给他们解决干部为盼。"
3月25日、27日
报道教育部两次邀请北京市部分中学教师座谈改进教学和考试方法问题。接着连续刊登9篇减轻学习负担的报道和文章。这些宣传在中学师生中反映强烈。
5月29日 关于"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的论争开始。这场哲学争论开始不久,即在康生等人控制下,把学术理论讨论变成政治批判。"文革"期间,很多赞成"合二而一"观点的同志,受到迫害。
6月7日 《文学遗产》专刊复刊。
6月15日
社长杨明轩在纪念本报创刊15周年全社职工大会上讲话。他说,15年来我们报社取得不少经验与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张社会主义的报纸,必须坚持政治方向,坚持无产阶级办报路线。
7月 本报相继开展了文艺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和关于李秀民评价问题的讨论。
11月17日 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12月6日 开辟《我国文化艺术在国外》专版。
12月20日 社长杨明轩、总编辑陈此生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1965年
1月至5月 持续报道各地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发展情况。
6月至9月 发表《兰亭序》真伪问题争论文章,引起学术界和书法界的关注。
9月22日 《史学》专刊发表孙达人的文章《应该怎样估价"让步政策"》。毛泽东主席看了,十分赞赏。
9月29日
本社由原社址西城区石驸马大街(现为新文化街)乙90号迁至宣武区永安路106号新楼。1963年,国家计委批准本社新建办公楼、厂房、宿舍,建筑面积14947平方米。1964年6月29日开始施工,1965年9月25日建筑完成,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新楼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本报办公、生产条件,职工住房困难状况也得到缓解。
10月16日 《东风》发表了叶剑英的律诗《望远》。毛泽东看到这首诗很喜爱。
11月 师海云任本报副总编辑。
12月1日 开辟《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专栏。
1966年
2月8日 刊登新华社通讯《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录》。此后,本报连续刊登了多篇学习焦裕录的报道。
3月
骆瑛任本报编委会委员。1958年6月成立编委会,至1960年1月31日以前任编委会委员的有:陈此生、穆欣、高天、吴林泉、谢公望、徐亦安、卢云、陈季子,以后增加的有:熊剑英、黄卓明、许鲁野、师海云、骆瑛等。
4月2日 刊登戚本禹《<海瑞与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历史实质》等文章。
5月28日 中共中央发出中央文革小组名单,本报穆欣被列入小组成员名单。
6月2日 江枫调任本报副总编辑。
6月3日 报道北京大学聂元梓等的"文化大革命"第一张大字报。
6月11日 穆欣被任命为本报总编辑。
报社召开"文化大革命"动员大会,会上宣布,《光明日报》改属《红旗》杂志社领导,报社成立"文革"办公室,报社"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式开始。
6月26日 《文学遗产》第556期声明该刊停刊。
11月16日 江枫调回解放军报社。《光明日报》编辑五人小组负责日常具体办报工作,杨瑞任组长。
1967年
1月1日 《光明日报》报头改为毛泽东主席手书体。
1月3日 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报纸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保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政党印刷、发行。
1月6日 开辟《红卫兵论坛》专栏。
1月15日 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本报专刊、副刊相继停刊。20日《哲学》停刊,23日《经济学》停刊。4月《东风》停刊。
2月18日 《史学》改为《新史学》。
6月18日 刊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9月 江青诬陷穆欣是"特务",从此穆欣被关进监狱8年,1975年5月才从北京秦城监狱出来。
北京几所大专院校的造反派组织企图迫使本报停刊。由于周恩来总理的关注,本报才免遭停刊。
1968年
3月11日 开辟"无产阶级革命派论坛"专栏,至29日共刊登11篇文章。
3月 从本月起,本报由群众组织另行组织人员办报,原《光明日报》编辑小组停止工作。
6月 有关部门决定停止拨给本报经费,周恩来总理指示财政部破例照顾,发给经费,保证报纸出版。
10月12日 军工宣传队进驻报社。
11月
在军宣队领导下,本报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当时全社共有职工290余人,其中干部(包括编辑、记者)150余人。
1969年
2月3日 设《山花烂漫》专栏,至24日,共刊登新人新事新风尚短文13篇。
4月 中共九大闭幕时,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会议研究报纸工作,通知本报派人参加。
6月 在驻报社军宣队领导下,报社成立整党小组,进行整党准备工作。
7月11日 军宣队负责人正式动员整党,全党96名党员参加。3个月后,92名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分别建立编辑部、行政部、印刷厂三个党支部。
11月13日 开设《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专栏。
12月4日 开辟《把教育革命抓紧》专栏。
12月 在驻社军宣队领导下,成立临时办报小组,师海云任组长。
在驻社军宣队委派下,本报组成"五·七"干校筹建组,赴河北省隆尧县筹建本社"五·七"干校。当地农村支援土地300亩,报社投资陆续盖起80间宿舍,并购置一批农具。1970年春,建立了党支部。同时下放一批职工和家属到干校劳动。1973年春干校停办后,与《人民日报》社小汤山干校合并。
1970年
1月 由于大批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采编力量薄弱,本报主要刊登新华社讯和转载《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以下简称"两报一刊")社论、评论及文章。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年多。
1月27日
姚文元批示同意撤销光明日报驻各省市区记者站。请示报告由驻本报军宣队、本报编辑部革命领导小组所写。当时地方记者共有28人,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
7月2日 、12日 分别刊出消灭血吸虫病专版。
8月至9月 报道高等学校复课,首届"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大学的情况。
11月4日 发表陶第文批判日本宣扬军国主义的影片《山本五十六》的文章。此后,本报又先后发表三篇文章,批判日本反动电影《日本海大海战》、《啊,海军》和《虎、虎、虎》。此4篇批判日本宣扬军国主义电影的文章是由新华社组织撰写的,经周恩来总理审定并批示先由光明日报发表。此后,其他报纸相继转载。
1971年
3月17日 刊载新华社消息,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7月16日
刊登新华社公告。公告说:"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基辛格秘密访华信息公布后,震动了世界。
8月 报道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历时三个多月的此次会议,通过了由张春桥、姚文元等人提出的所谓的"两个估计",成为广大教师乃至广大知识分子长时期沉重的精神枷锁。
1972年
2月10日 《考古》专刊复刊。
6月22日 本报《文物与考古》专栏创刊。该专栏从7月份起,每月一期。
7月19日 开辟《新书介绍》专栏。
10月6日 发表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教授的文章《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一些看法》。周培源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提出了关于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三点意见。文章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然而,文章却遭到江青一伙的反对。
10月7日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报纸主编协会访华代表团。本报张常海参加了会见。
1973年
4月15日 应《人民日报》邀请,朝鲜《劳动新闻》代表团前来我国访问。本报师海云作为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之一迎接代表团。
5月10日 经毛泽东主席批准,本报1966年4月停刊的《文字改革》专刊复刊。刊头仍用周恩来总理创刊号的题字。
5月14日 以新华通讯社社长朱穆之为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首次应美国报纸主编协会邀请赴美访问。本报张常海作为代表团成员前往访问。
8月27日 报道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的消息。
8月 莫艾任报社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
8月至12月 相继报道了张铁生白卷事件、"黄帅日记摘抄"等。
9月23日
经周恩来总理批复,首次以"本报讯"刊登政协四届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科院情报所研究员何鲁先生逝世的消息。这是"文革"以来,首次以自稿形式刊登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讣告。
1974年
2月 报道社会各界、各级学校"批林批孔"情况。
3月 师海云、马沛文、汪波清、张常海、张文才任报社临时领导小组成员。
8月28日 报社临时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领导小组成员呈报了一份关于调干情况简报。
从1973年8月到1974年8月,经中央组织部批准和国家计生委分配,报社新进干部58人,其中25人来自部队。58人中,有26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30岁上下的青年党(团)员近40人。报社原有人数262人,一年内增加到320人,其中男263人,女57人,党员125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5.
3降至43.4岁。
1975年
2月5日 刊登新华社消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胜利建成。这是我国当时发电能力最强的水力发电站。
8月23日 《文学》专刊创刊(双周刊)。
10月1日 本报《光明》副刊创刊。该刊宣传范围是散文、报告文学、小小说、诗歌、歌曲、美术、摄影等。每星期日刊出。
10月9日 《史学》专刊(双周刊)复刊。
10月14日 本报《自然科学》专刊(双周刊)创刊。
11月25日 《哲学》专刊(双周刊)复刊。
12月21日 将《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专栏改为《知识青年》专页。
1976年
1月9日 刊登周恩来同志逝世的消息。发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
7月7日 发表新华社消息,7月6日朱德同志逝世。
9月10日
刊登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毛泽东主席于1976年9月9日0时10分在北京逝世。9月18日,首都百万群众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极其沉痛地悼念毛泽东主席。
10月4日 发表梁效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
10月7日 中共中央派刘西尧(后担任教育部部长)、王维澄、孙中范三位同志加入本报临时领导小组,刘西尧任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
10月22日
套红发表新华社消息,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
1977年
1月11日 范戈任本报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总编辑,杜越凯、王言昌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副总编辑。
1月 前半月以较多版面刊登各界群众缅怀、赞颂周恩来总理的文章;后半月以刊登揭批"四人帮"的文章为主。
3月17日 发表本报召开的北京市部分学校师生和干部座谈纪要《提倡尊师爱生,搞好教育革命》。这次座谈会是教育界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开始。
4月12日 《政治经济学》(次年改为《经济学》)专刊创刊。
5月18日 《科技战线》专刊创刊。
7月27日至月底
相继刊登《深切怀念敬爱的朱德委员长》、《忠诚的战士,光辉的一生--纪念贺龙同志》、《光明磊落,革命一生--缅怀陈毅同志》、《忠于毛主席路线数十年如一日--学习罗荣桓同志》等文章。
8月12日 本报总编辑范戈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席此次会议。
10月 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召开,本报用大量篇幅进行报道。
11月 连续刊登文章,批判"四人帮"炮制的所谓对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
12月26日
刊登新华社消息,今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胜利结束。消息说,全国约有570万青年踊跃报名参加考试。这次高考始于11月28日,结束于12月25日,历时近1个月。今年高校招考震动了全国,在各条战线与各行各业引起强烈反响。
1978年
1月1日 发表"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从本月起,报眼位置的毛主席语录逐步减少,开始刊登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
2月16日
全文发表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其中,在配发的编者按中发出号召:一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不提高,四个现代化是搞不出来的。我们要刻苦学习,要研究新问题,要攀登科学高峰,要努力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争取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3月14日 杨西光任总编辑,殷参任副总编辑。
3月19日
以文图形式报道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消息。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方毅副总理作了报告,并对《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作了说明。本报对此次会议作了大量宣传报道。会后,筹办多种专刊,《医学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科学》、《教育科学》等相继于6月、7月创刊。
4月29日 当日下午5点,本报铸字车间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从5月1日起,停用第二批简化字。经铸字车间全体人员的努力,按时完成了任务。
5月1日 发表社论《为本报改版致读者》。社论说:"本报从今天起改版。改版以后,本报将作为一张以科学、教育为主要宣传内容的文化战线方面的报纸。以宣传科学、教育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积极反映国内外科学、教育方面的动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为了保持和发扬原有的特点,还要兼顾社会科学和文化方面及其他领域的宣传,办好各种专刊和副刊。"
5月5日
从本日起,陆续介绍农业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高能物理、遗会工程等科技领域的情况。
5月11日 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文发表后,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文章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打破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推动全国开展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对推动思想解放、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篇文章的发表,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由这篇文章引发的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真理标准"讨论开始后,本报加大了宣传知识分子的力度。在这个时期,本报的发行量创造了历史最高,为148万份。
7月
经中央批准,本报于本年重新建立各地记者站。7月,辽宁记者站建立。不久,吉林、陕西、上海、云南、四川、安徽、山西等也相继建站。一年内,在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记者站。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后又在海南、深圳、大连、青岛等地建站。
8月16日 发表陈尚奎文章《谈谈南水北调》,引起广泛重视。此后又发表有关专家、教授的文章近二十篇。
9月30日 发表评论《关闭集市贸易是前进吗》。从7月到9月,发表多篇文章讨论"山西运城集市贸易",这场评论是当时农村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12月24日 全文刊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告》。
1979年
1月10日 胡沙任本报副总编辑。
1月至9月 连续发表批判林彪、"四人帮"推行的"左"倾路线的文章,发表为邓拓、翦伯赞、吴晗等人平反的文章。
2月7日 开辟《高等学校怎样才能建成"两个中心"?》专栏。
2月16日 《科学技术》专刊创刊。该刊是在原《基础科学》专刊和《技术科学》专刊合并基础之上创建的。
3月 中共中央批准本报组成临时党委会,杨西光任临时党委书记。
6月5日 刊登通讯《一份血写的报告--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此后三个多月,连续发表有关张志新的报道、文章、编者按语等80多篇。
8月5日 刊发田野的文章《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同时刊登短文《错批一人 误增三亿》。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8月16日 发表《工矿企业搞科研的好处》的调查报告,25日《人民日报》转载此文。
9月19日 发表中国教育工会有关中小学教师生活状况的调查。本报呼吁社会各界关心中年教师的生活困难。
10月16日 发表通讯《大突击景象散记》,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这是较早反映这一问题的报道,引起很大的反响。
11月23日 以"怎样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四化中的作用"为题,刊登讨论文章。
1980年
4月20日 邓小平会见应本报邀请来我国访问的美国报界妇女俱乐部访华团。本报总编辑杨西光、副总编辑胡沙参加了会见。
4月26日 创办《外国社会动态与思潮》专栏,每同一期。
4月 本报国外记者站开始建立。
5月6日 光明日报机关临时党委成立,殷参为书记,沙旭光为副书记。
5月9日、11日
本报编辑部邀请首都经济学界部分专家学者,就提高经济效益问题举行座谈;邀请首都部分理论工作者就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举行座谈。
6月4日 开辟《教育工作问题讨论》专栏。
7月4日 马沛文、何辛、王强华、张云声任副总编辑,师海云为顾问。
9月9日 召开党员大会,选举第一届机关党委会,选举殷参为书记,沙旭光为副书记。
10月16日 本报邀请首都部分理论工作者,讨论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11月15日 就克服不正之风发表本报评论员系列文章。
1981年
1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成立。
2月 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发表多篇评论和特约评论员文章。
4月18日 从本日起,就全党都要重视科学事业,连续发表社论。
10月 经中共中央任命,本报编委会组成,杨西光、殷参、胡沙、何辛、王强华、张云声、师海云、沙旭光、谢公望为编委会委员。报社临时党委撤销。
11月4日 本报编委会向中共中央组织部报告关于落实高级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
12月6日 应是本外务省邀请,本报总编辑杨西光率领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
12月19日 开辟《精神文明大家谈》专栏。
1982年
4月6日 中共中央任命杜导正为本报总编辑,王强华、鲁谆为副总编辑,杨西光、殷参为顾问。
4月 为推动检查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连续发表报道、评论。
6月至7月 连续报道北京市怀柔县三名女教师被殴打事件,引起邓小平同志的重视。从刊登第一封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到肇事者被判刑,共发表73篇稿件,读者首次提出建立新中国教师节的建议。
6月25日 本报杨瑞、王忠义编辑的读者来信《一次严重的医疗事故》荣获第三届全国好新闻获奖来信作品。
7月10日 召开第一届机关党委第30次会议,补选刘爱芝为机关党委委员、书记。
8月5日
报道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光荣献身,学校授予他革命烈士、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追记一等功。《编后》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赞歌》为题,称赞张华以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动人赞歌。
8月12日至10月17日 连续报道太原卷烟厂用"万条香烟"送人情的问题,社会反响强烈。
8月18日 发表《改革农村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此后到11月,连续发表农村中等教育改革的报道和文章。
10月5日 《文学遗产》复刊。
10月10日 发表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记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向蒋筑英同志学习》。
10月11日 《科学社会主义》专刊创刊。
10月25日 聂荣臻同志为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知识分子优秀代表蒋筑英》一书题写书名。
10月28日 叶剑英同志为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纪念张华烈士的《新一代的理想之歌》一书题写书名。
10月 《文学》专刊更名为《文学与艺术》。
11月 刘爱芝、姚锡华任副总编辑。
11月28日 发表《包干到户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对安徽滁县地区调查的体会》。
11月23日 发表《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韩琨问题讨论)文章,在知识界反响强烈。此文对推动解决知识分子兼职和人才合理使用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11月28日
发表方恭温的文章《包干到户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对安徽滁县地区调查的体会》。此文是方恭温随杨西光到滁县地区调查后写成,文章发表后得到万里同志的肯定,并推荐《农民日报》全文转载。后此文获优秀理论文章奖。
1983年
1月至3月 连续报道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事迹。后集成《孙冶方颂》一书出版,万里题写书名。
3月15日 胡乔木与本报总编辑杜导正谈话,着重讲了知识分子的宣传问题。
本报在原印刷厂基础上改建扩建的综合楼交付使用。
4月4日 召开全社党员大会,选举第二届机关党委会,推选刘爱芝为书记,鲁谆、沙旭光为副书记。
4月 邓小平为光明日报出版社创办的《自修大学》杂志题写刊名。
5月 副总编辑姚锡华率本报代表团访问美国。
6月 本报顾问杨西光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张西洛、王乐天任委员。
9月11日 发表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月14日 总编辑杜导正率领本报代表团访问瑞士、奥地利、法国、英国,并考察了这四国的农业状况。
10月7日 《文摘报》由《人民日报》划归本报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由本报编委会领导。
11月8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隶属于本报,作为本报的附属单位。
11月23日 开辟《优秀知识分子光荣榜》专栏。
11月 副总编辑鲁谆率本报代表团访问美国。
12月3日 召开报社整党办公室会议。办公室由杜导正、刘爱芝、姚锡华、王强华、鲁谆等18人组成。
12月
本报记者肖玉华、余长安、陈禹山、刘飒采写的《蒋筑英》(见本报1982年7月26日)荣获1982年度全国好新闻特别典型奖。记者樊云芳(作者之一)采写的《飞天凌空》(见本报1982年11月25日)荣获全国好新闻得奖作品。
1984年
1月11日 本报邀请几位科学家就如何迎接世界"新产业革命"的挑战发表见解。
2月22日 即日起连续发表河北省加强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
3月16日 发表评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要继续清除"左"的影响》。此后,又发表评论数篇。
4月15日 徐向前为《光明日报》创刊35周年题词:发扬成绩,实事求是,取得更大的成绩。
发表评论员文章《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吗?--驳一种错误论调》(作者张义德)。该文荣获1984年度全国好新闻奖。
4月 邓颖超为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林巧稚》一书题字。
5月31日 聂荣臻接见杜导正、刘爱芝、姚锡华、鲁谆,希望《光明日报》在宣传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陆定一为本报创刊的《散文选刊》题字。
本报记者徐尊六采写的《济宁火车站刁难货主手段恶劣》荣获全国好新闻奖。
6月11日 从本日起,开辟《十四个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概况》专栏。
6月16日
本报举行光明日报创刊35周年庆祝大会,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首都各界代表、本报部分职工及离退休同志1000余人参加。,此前,本报于6月15日举行座谈会,王震、方毅到会并讲话。
7月1日 胡乔木写信给本报总编辑杜导正,指出《语言文字》副刊最近一期大有进步,看后很觉欣慰。希望沿此方向争取继续进步。
7月26日 李先念为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希望之窗--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成就与经验》一书题词:希望之窗。
11月15日 开辟"茗边老话"专栏,发表陆定一的系列口述文章。
11月16日 就本报尊重人才问题,开始发表系列评论员文章。
12月5日 本报驻罗马记者穆方顺荣获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成为获得这一勋章的第一位中国人。8日,本报详细报道了授勋情况。
12月 本报记者樊云芳、丁炳昌采写的《武汉六中老师杨善卿坚持十年办露天英语班》(见本报1983年5月30日)被评为全国好新闻受表扬作品。
本报记者吴力田的摄影作品《富而思学》入选1984年全国好新闻影展。
12月至85年1月 连续报道广州白云山制药厂挖掘人才的经验。
1985年
1月5日
本报主办的《博览群书》杂志创刊。胡耀邦题写刊名。此前,彭真、方毅等分别为《博览群书》创刊题词。彭真的题词是"理论联系实际,取精用宏";方毅的题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月 自1984年上半年以来,各界来稿来信,呼吁尊师重教,建立教师节。1月14日,本报召开有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倡议全社会尊师重教。1月17日,刊登本报尊师座谈会的倡议书,并配发《响应尊师倡议、造成尊师风尚》的社论。当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月1日 《中国书画》专刊创刊。此后,3月5日,《语言文字》创刊。3月23日,《周末生活》创刊。
3月25日至4月8日
应本报约请,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在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3月25日至4月8日),为本报撰写专栏文章《政协小记》,从3月26日起陆续刊登。该专栏策划者郑笑枫荣获总编辑奖。
7月24日
本报1月至6月开展的《老师和我》有奖征文活动评选揭晓。这次活动共收到来稿9000多篇,选登了其中的61篇。评出优秀奖7篇、佳作奖24篇、荣誉奖3篇,并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老师和我》征文选集。
9月10日 是国家法定的第一个教师节,举国上下热烈祝贺。本报版面洋溢着节日气氛,一版除一则外事新闻外,通版为庆祝教师节的内容。
10月5日 本报北戴河休养所和北戴河记者站动工兴建。1987年5月建成使用,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
10月8日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首次评定核准177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本报连续4天用5个版公布其中的1302项。这次评定核准是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
12月
本报记者樊云芳、丁炳昌采写的《湖北大冶县铜录山古矿冶遗址即将正式与观众见面》(见本报1984年11月22日)荣获1984年度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1986年
1月17日 刊登本报第一任总编辑胡愈之于1986年1月16日在京病逝的消息。
1月 报社新技术大楼奠基。
2月至3月 以多种文体报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赴老山前线参战的八十名学员的事迹。后辑成《从华山到老山》一书出版。
3月13日 开辟《大学生回乡见闻》专栏,这是大学生反映回乡时的所见所闻和交流思想体会的园地。
4月28日至5月4日 连续报道陕西考古工作者发掘秦公一号大墓的情况。
5月7日 纪念"双百"方针30周年,发表陆定一的文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
6月17日 刊登通讯《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从7月4日起,专门开辟专栏对这篇通讯展开讨论。
8月19日 王晨任副总编辑。
9月15日 姜殿铭、方恭温任编委会委员。
10月7日 《文摘报》创刊5周年举行座谈会。陈云、程子华为《文摘报》创刊5周年题词。
10月12日 开辟《医药信息与咨询》专栏。
11月8日 《经济学》专刊从本期开辟《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专栏。
根据中央保密委员会的要求和报社保密工作的需要,经编委会批准,报社成立保密委员会,正、副主任分别由姜殿铭、袁荣轩担任。
12月13日 选举产生本报首届团委。
1987年
1月9日 本报编辑部和团中央学校工作部联合举办《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征文。
1月15日 转载《红旗》杂志发表的彭真的文章《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几个问题》。
2月17日 即日起陆续刊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征文。本报于1986年寒假和暑假、1987年寒假连续举办《大学生回乡见闻》等三次征文活动,共计来稿7000余篇,选登91篇。后结集出版。
3月24日 《文学遗产》停刊。
3月 总编辑杜导正调任新闻出版署署长,姚锡华任本报总编辑。
4月 《文摘报》改由本报独家主办并出版。
6月15日 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改革呼唤着理论研究的发展创新》。
6月18日 姜殿铭、方恭温任本报副总编辑。
6月23日 汪波清、张常海任本报编委会委员。
6月24日 从本日起,本报连续刊登有关沈阳市科技体制改革的报道。编者按指出,沈阳市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才有出路,改革必须深化。
7月10日 发表社论《牢牢掌握两个基本点》。
7月15日 本报召开中年知识分子座谈会。18日,发表《大家都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一文。
8月10日 本报总编辑姚锡华当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
8月15日 报社新选出的第三届机关党委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姜殿铭为书记,阎百琨为专职副书记,李景瑞为副书记。
8月18日 《光明日报》从铅印改为胶印,这标志着本报38年来铅印报纸的时代已经结束。
8月19日 彩色印刷《光明日报》宣告成功。这标志着本报已基本具备出彩报的能力。
9月7日 开辟《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专栏。
11月26日 发表《十二万元押金与一个工程师的流动》,编者希望通过讨论,促进人才流动。
12月26日 全国教育好新闻评选揭晓,本报7篇作品获奖。
1988年
1月1日 为迎接新的一年,开辟《新年新打算,更上一层楼》栏目,陆续发表本报记者对几位部委负责人的专访。
1月6日 本报《关于人才流动好与人才流动难》的讨论,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读者来信来稿600余件。
1月20日 首都新闻界纪念中国记协成立50周年,本报副总编辑王晨出席并讲话。
1月25日 光明日报出版社与日本三和贸易株式会社合办的《最新科技情报》(月刊)出版。
2月16日 《语言文字》专刊停刊。
2月至4月 发表关于职称改革的连续报道《职称议》、《职称再议》、《职称三议》等。
3月6日 《文摘报》出版500期,聂荣臻、王任重、周谷城等为《文摘报》题词。
3月 本报杨西光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张西洛、王乐天任委员。
4月15日 光明日报出版社与澳大利亚比塔公司合作出版的介绍中国的系列图书第一册《WELCOME TO OUR
CHINA》(《欢迎来我们中国》)出版。澳方在悉尼举行发行仪式。
4月30日 就本报首次开展读者月活动,刊登《告读者》。此后一个月中,编辑部接到近千位读者电话,1500多封来信,开设"读者之声"、"专线电话"、"我看光明日报"等专栏。同时请读者投票评选本报自中共十三大以来的好新闻,并聘请专家组成评委会,收到读者选票26000多张。
5月 新技术大楼建成,安装调试设备。至12月27日,本报全部实行激光照排和胶印。
5月6日 本报编辑部召开首都理论界部分同志座谈会,纪念真理标准讨论10周年。并从次日起陆续刊登发言。
5月11日 发表《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纪念真理标准讨论十周年》的评论员文章。
5月14日 在本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10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为本报开展的真理标准讨论10周年纪念活动和本报编辑部编辑的《真理标准讨论论文集》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报刊登了题词的影印件。
6月至9月 本报就高等院校开展有偿社会服务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6月22日 由本报、北京市文物局和光明实业总公司联合举办的"古建筑保护杯"高级知识分子围棋赛揭幕。
8月7日 发表《评世界范围内的改革与潮流》文章,各方反应强烈。8月29日至9月1日,本报邀请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举行座谈,并发表座谈纪要。
8月17日 本报编辑部邀请在京部分漫画家座谈漫画创作。
10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软件部开发的中西文打字机GMS--2000型,在日本夏普公司批量生产。
12月18日、20日 分别发表社论《坚持实事求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和本报评论员文章《思想解放的新境界--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而作》。
1989年
1月25日 刊登本报《共产党员在改革大潮中》专栏向全国征稿的消息。
2月25日 本报举办的"飞龙杯"报告文学有奖征文发奖大会举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严济慈等中央领导以及文学界、新闻界近百人出席。
4月23日 刊登胡耀邦同志追悼大会隆重举行的消息。
6月5日 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告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
6月17日至23日 连续刊登本报评论员文章《把思想解放到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上来》等。
7月31日 张常海任总编辑。
8月28日 开设"知识分子英雄谱"专栏,先后报道了钱学森、王淦昌等的事迹。
9月4日 开辟《重大建设项目巡礼》专栏。
9月12日 由本报理论部等5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理论讨论会召开,在京的50多位理论工作者出席会议。
12月7日 马雨农、林玉树任编委会委员。
12月
本报记者翟惠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关于国土问题的通讯》荣获1988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本报编辑曲冠杰为记者白建钢撰写的消息所作的标题"一代名将叱咤风云,千年古墓规模宏大(肩题),关中程咬金墓发掘出珍贵文物(主题),长篇墓志披露史实,精美壁画再现初唐气象(副题)"荣获1988年度全国好新闻作品标题奖。
1990年
1月1日 《东风》副刊由每周一期改为每周三期,逢周二、四、日出版。
1月6日 经中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批准,同意汪波清任本报机关党委书记。
1月8日 编委会作出关于撤销光明日报特区企业管理局的决定。
1月18日 开设《九十年代展望》专栏。此后,陆续发表了孟伟哉、刘国光、顾明远、贾作光等专家学者的文章。
1月20日 《每月谈》专栏创办,由记者约请专家学者每月谈一个问题。首期发表许崇德、张国华、孙丙珠谈廉政建设。
4月1日 为减少层次,提高工作效率,编委会决定,自本月起撤销编辑部各部所设的主任助理(附属单位暂不变动)。
5月9日 本报邀请首都部分知识分子座谈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
7月25日
发表本报记者肖玉华的通讯《104号炉长----新毕业的研究生王伟在冶炼第一线》。这篇通讯生动地反映了我国青年知识分子遵照党所指引的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自觉地到实践中去锻炼,在思想和业务两方面取得巨大收获的精神风貌,为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树立了学习楷模,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普遍的教育意义。李鹏总理当天作了重要批示:"已读过,确实很好,应予以培养和表扬"。
8月7日 王志伟任本报秘书长。
8月11日 陈谈强任本报副总编辑。
9月1日 《思想政治工作园地》创刊。
9月7日 本报记者张天来应邀参加在海参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记者大会,并在会上作《科技文化交流的巨大潜力》主题发言。
9月30日至10月16日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39周年,本报开辟《今日西藏》专栏,发表多篇本报记者采写的关于西藏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报道。
10月6日 本报发行处刊登启事,《光明日报》合订本自1991年元月起,由报纸原大的对开本,改为16开本微缩胶印本。
10月29日 开辟《各国科学园区介绍》专栏。
1991年
1月4日
《光明日报社"三定"方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1次办公会议讨论同意,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编制委员会2月7日印发。该方案分为三部分:一、职能与任务:《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领导的新闻单位,是主要面向广大知识分子的一张全国性综合日报。它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以教育、科学、文化、理论、学术等方面为重点,兼及民族统战工作等方面。它以贯彻党和政府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为主线,在宣传报道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二、机构设置:《光明日报》社为副部级单位,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三、人员编制:光明日报社事业编制总数为718人(其中自收自支单位为255人)。
1月6日 报道西夏古塔被不法分子砸毁一事,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1月29日 报道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表彰颁奖大会28日在京举行的消息。本报5篇作品获奖,其中《心中有祖国
脚下无阻挡》(吴雅丽)获一等奖,《金牌背后的耕耘者》(喻国英)获二等奖,另有三篇作品获荣誉奖。
1月 本报记者叶辉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2月9日
本报"七五"技术改造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本报作为全国报业第一批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单位,从此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时代的开始。
3月4日 周隆滨任本报副总编辑。
3月28日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本报与中共中央组织部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联合开辟"优秀党员专家礼赞"专栏。
4月29日 本报工会正式成立。
7月1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发表社论《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6月3日 中直机关工委批复同意光明日报社机关党委由13人组成,汪波清任党委书记,郑天禄任副书记。本报机关党委是4月20日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改选的。
7月 本报记者庄电一《"中国第一车"〈演天下第一楼〉》荣获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二等奖,翟惠生《徐帅遗愿化绿荫》、喻国英《北京,一路绿灯》荣获三等奖。
9月1日
本报记者黄晓的作品《关于电子游戏机的"游戏"》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维护消费者权益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9月11日 刊登启事,本报明年将增出周末版,今年9月14日开始试刊。周末本报原有的4个版内容不变,增加作品版、文摘版、国际副刊版、广告版4个版面。
9月16日 徐光春、齐志文任本报副总编辑。
10月10日 《文摘报》创刊1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震、聂荣臻、胡乔木等为该报题词。
10月27日
本报"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震出席会议。全国92家出版社参与,推荐各类学术著作662种。邓力群担任评委会主任委员,近百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
10月 本报记者张天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11月20日 开辟"科技兴业一着"专栏,旨在以生动实例证明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品。
11月26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接见应本报邀请来华访问的《民主朝鲜》报代表团后,接见陪同的本报总编辑张常海、副总编辑徐光春,交谈了40多分钟,就本报宣传报道做出重要指示。江泽民总书记说:《光明日报》是面向知识分子的,要面向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使大多数知识分子都爱看你们的报纸。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谈到文艺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问题。报纸宣传这两个方面都要照顾到。曲高和寡,你们工作难就难在这里。江泽民总书记还说:《光明日报》做知识分子的工作任重道远!要慎之又慎!《光明日报》的宣传要着眼于团结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
11月29日 本报8月11日起连续三天刊登关于浙江绍兴科技支乡的报道后,已有各省97名大学毕业生和科技人员来人来函要求到绍兴乡镇企业工作。
12月11日
首届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在京颁奖。本报记者樊云芳获范长江新闻奖。本报记者肖玉华采写的通讯《104号炉长----新毕业的研究生王伟在冶炼第一线》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12月14日
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简称"政协好新闻")评奖揭晓。本报记者徐可、汪大勇合写的通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获一等奖。
12月19日
本报8位青年编辑记者获宣钢"荣誉职工"称号。
1992年
1月6日 开辟《英才画廊》专栏。
1月24日 本报与麦肯世界广告公司合资兴办的"麦肯光明广告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成立。
3月21日 开辟《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专栏。
3月30日 转载《深圳特区报》26日发表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4月14日
为加强中国国情教育,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本报与中国国情研究所等9家单位联合举办"中国国情知识竞赛"活动。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各届人士普遍认为,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之际,举办这次国情知识竞赛是非常及时的。不少单位把这项活动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实际以各种方式参赛。
4月15日 编委会决定,成立《光明书摘》杂志社。后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又将《光明书摘》更名为《书摘》,原刊号不变。
5月6日 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本报创办《考试》杂志,该刊由本报出版社主办,本报主管,16开本,双月刊,公开发行。
5月25日 从本日起,相继刊登本报参与联合摄制的四集政论电视片《十年潮》解说词。
7月5日 第四届全国林业好新闻评选揭晓,共评出获奖作品398件,本报有10篇作品获奖。
7月7日
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本报成立《书摘》杂志社编辑部、光明日报出版社《考试》杂志编辑部。两单位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书摘》杂志(月刊)9月1日正式创刊。
8月1日
发表《对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该文是本报第一篇宣传市场经济的理论文章,也是全国较早公开宣传市场经济的文章。该文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论文,并被收入中央党校编纂的《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章》。
本报开办"分类广告"业务启事。
8月24日 第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记者金振蓉《勋章背面的未了情》(编辑刘路沙)获二等奖;新闻漫画《不是买书,看看营业执照》获三等奖。
9月21日
日本每日新闻社和本报共同主办的"中日文化经济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副会长王震为研讨会发来贺信。国务院副秘书长兼特区办主任何椿霖、国家计委副主任桂世镛、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必坚、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对外友协副会长刘庚寅、中日友协副会长林林等出席了开幕式。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总结中日两国在文化经济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经验,通过真诚坦率的交换意见,继续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
9月26日 本报使用卫星方式向各代印点传输版面。
9月 本报记者庄电一《宁夏"流动舞台"车走向全国》荣获第三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二等奖。
10月
本报樊云芳、蔡毅、陶铠、张贻复、汪波清、齐志文、郑笑枫、莫艾、何辛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
1月1日
本报扩版,由原来每日4版增至8版。创办了《精神文明》、《科技苑》、《民主与团结》、《法与社会》、《台港澳》、《文物与考古》、《家教天地》、《旅游》、《读书与出版》、《医药与健康》等10个专刊、副刊和专栏,连同原有的《哲学》、《经济学》、《史学》、《科学社会主义》、《教育》、《东风》、《文化与生活》、《社会大特写》、《周末文荟》等,扩版后有19个专刊、副刊和专栏。
1月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到本报视察。李铁映希望《光明日报》在教育改革的宣传报道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各级领导更加重视教育、研究教育,使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月4日 本报编委会发布《光明日报采编人员稿酬分配办法(试行)》和《光明日报党政人员岗位津贴分配办法(试行)》,5月1日起实行。
2月19日 本报总编辑张常海以及张西洛、王乐天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本报记者郑笑枫《为减灾提供对策》荣获全国地震好新闻奖。
3月25日 本报印刷厂被评为第三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4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徐光春、张常海职务任免的通知,中央同意徐光春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免去张常海的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职务。
6月1日
发表本报记者采写的通讯《举报人的命运》。通讯发表后,在湖南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扫黄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该报道荣获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特别嘉奖。
6月7日 本报制定《总编辑新闻工作奖》实施条例,规定总编辑新闻工作奖的申报条件、申报和审批程序、奖励等级。
6月8日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本报调整机构的报告,撤销电脑中心、评论部(副局级),成立国内政治部(副局级)并将广告处改为广告部(副局级),科学部更名为科技经济部。报社局级机构总数不变,领导职数不变。
6月19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会见美籍华人、生物学学者牛满江,本报总编辑徐光春、副总编辑王晨等在座。江泽民总书记对《光明日报》宣传报道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6月23日 本报首届通讯员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市)、县及部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讯员代表。
6月 第三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记者余长安的消息《救救老师 救救孩子--仪陇县七千多教师七个月没领到工资学生大量流失》获二等奖。
7月15日 本报综合性艺术副刊《艺苑》(周刊)创刊。
8月2日 《史学》、《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专刊,分别更名为《史林》、《学术》、《经济纵横》、《理论经纬》。
9月25日 中宣部批准本报成立北京光明广告公司。
9月26日 刊登"我们最喜爱的报纸评选揭晓 本报榜上有名"的消息。消息说,本报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9月28日 刊登国家民委、本报联合主办《民族生活》专刊的消息。
9月29日
本报邀请知识界朋友相聚丽都假日饭店,共度中秋佳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李沛瑶,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副部长龚心翰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参加了晚会。
10月6日 刊登第三届政协好新闻评选揭晓、本报5篇作品获奖的消息。
10月20日 本报驻广西北海记者站成立。
10月 本报陈谈强、王晨、周隆滨、汪远平、王茂修、周文斌、乔福山、胡羊、叶辉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11月1日 第三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揭晓,本报两篇作品分获二、三等奖。
11月15日 陶恺、李景瑞任本报副总编辑。王志伟、郑天禄任编委会委员。
11月 本报副总编辑陶铠获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
12月18日 光明日报社妇委会成立。
12月31日 新闻出版署批准本报1994年7月创办《中华读书报》。
1994年
1月3日 《经济生活》(副刊)创刊。
1月5日 中直机关工委批复,同意光明日报社机关党委1993年12月4日的请示,由郑天禄任光明日报社机关党委书记,王伟荣任副书记。
本报评出1993年国内十大新闻,并刊出大图解。大图解刊出后,受到社会各届高度评价。《中国测绘报》载文称:这是在新闻改革中探索新的宣传手段和报道语言的一种尝试。《中国测绘报》同时配发评论,指出:《光明日报》刊出的大图解作为舆论宣传的语言载体,正是适应了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需要,使人们看后一目了然。此后,一些报纸纷纷采用这种报道形式。
2月 8日 中国记协组织的首届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发表的《期货市场写真》和《市场经济不是筐》分获二、三等奖。
2月16日 本报《文艺观察》专刊创刊。
2月23日 全国报纸头条新闻大赛揭晓,本报记者唐湘岳采写的《举报人的命运》获一等奖。
3月1日 本报独家报道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今日开掘的情况。
4月15日
本报编委会授予《文摘报》社总编辑奖。编委会在《通报》中说,1993年,《文摘报》社荣获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在最近中央电视台一项问卷调查中,《文摘报》被评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10种报纸之一。
4月18日
发表赵宝石的理论文章《致富论》。该文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论文一等奖,并被收入中央党校编纂的《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章》和原国家体改委编纂的《中国经济文库》。
4月20日 发表通讯《江总书记的尊师情》。江泽民总书记曾在统战部的一份报告中批示:"发光明日报为好"。
5月10日 本报编委郑天禄出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6月16日
为庆祝本报创刊45周年,套红出版"社庆特刊"(4个版)。一版刊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同志为《光明日报》创刊45周年题词的手迹。江泽民的题词是"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一版还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电话祝贺《光明日报》创刊45周年的全文。
各界人士300多人聚集人民大会堂,庆祝本报创刊45周年。费孝通、雷洁琼、司马义·艾买提、万国权等领导和严济慈、方毅、古牧等老同志出席。
在本报成立45周年前夕,报社在社内征集社歌。经编委会对应征作品的评选认定,文艺部记者谌强所作的《光明之歌》被确定为社歌。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报社同期开展了演唱社歌活动。
在社庆之际,本报员工为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捐建了一个小图书馆。全社共捐图书3906册。
8月
第四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记者唐湘岳的通讯《举报人的命运》获二等奖;梁刚建、肖海林、李景瑞的《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获三等奖;邵文杰、王立编辑的《1993年6月21日一版》版面获铜奖。
9月 在中国新闻史学会、北京工人集报协会主办的"我们最喜爱的全国百家优秀报刊"评选活动中,本报榜上有名,荣获"全国百家优秀报刊"称号。
在报纸发行中,本报的"推动报纸进家庭,继续优惠老读者"的做法,被权威人士举为"中国报界的一件新事"。
10月24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关注本报"反欺诈问题"报道,邀请本报记者陆彩荣走入直播间向群众介绍情况。
11月19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光明日报社机构编制方案》文件精神,报社总经理室更名为"光明日报社经理部",并对其职能进行了相应调整。经理部职能调整是报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大改革,是逐步实现报业集团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12月13日
为适应1995年本报版面改革的要求,编委会决定成立《家庭周刊》编辑室和《文化周刊》编辑室。这两个编辑室直属编委会领导,编辑人员的行政、组织关系分别挂靠在教育部和文艺部。
12月19日 编委会决定成立光明日报采编中心管理处。
1995年
1月4日 《文化周刊》创刊。此后,1月7日,《家庭周刊》创刊。1月10日,《知识女性》专刊更名为《妇女世界》。
1月6日 编委会授予印刷厂孙国安工作标兵荣誉称号。
1月25日 本报开辟"每月聚焦"专栏。首次聚焦的话题是《部长同志:您办公室里有国旗吗?》
2月7日 编委会下发《关于光明日报出版社经营管理体制的规定》(试行)。对出版社的性质与任务、经营管理、利润分配与奖惩作了明确规定。
《文摘报》编辑部改为《文摘报》社。编委会下发《关于文摘报社实行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的通知》、《关于文摘报社经营管理体制的规定》。
编委会下发《关于广告处实行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通知》。
3月21日
光明日报出版社与英国奥比斯出版公司达成联合出版52集大型科普图书《恐龙》的协议,并在京正式签字。这是本报出版社为摆脱我国科学出版业连年出现的萧条,繁荣青少年科普园地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3月22日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揭晓,本报主任编辑、理论部主任赵宝石榜上有名。本报国内部主任翟惠生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提名奖。
4月8日 本报建成国内首家大型采编工作平台,标志着中国报业将告别"纸与笔"的时代,为新闻处理全过程电脑化闯出一条新路子。
5月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来到报社视察。
5月8日 本报"今日话题"专栏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
5月8日至10日 本报首次经营工作会议在报社多功能厅召开。总编辑徐光春作了题为《统一思想,加强管理,改革开拓,大力发展光明日报的经营事业》的报告。
5月25日 本报95文化扶贫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各届人士盛赞本报文化扶贫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6月8日 首届"五四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记者郭扶庚采写的通讯《高奏奉献主旋律》获得一等奖。
6月29日 第五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消息《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作者:唐湘岳;编辑:张祖璜)获二等奖。
7月4月 中央组织部和本报联合邀请专家,就如何"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举行座谈。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报总编辑徐光春发言。
本报第五届机关党委改选,郑天禄任机关党委书记,王传荣任专职副书记;首届机关纪委成立,王传荣任纪委书记,马正荣任纪委副书记。
7月6日 发表《论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编辑李瑞英)。该文荣获1995年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文章一等奖。
7月9日
本报联合北京市、上海市、铁道部、国内贸易部、卫生部、邮电部、建设部、中国民航总局共同评选《50句"服务忌语"》,并在近一个月时间内,连续发表9组连续报道。
7月20日 徐光春调任中宣部副部长,王晨任本报总编辑。
8月29日 本报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承办的《妇女之声》创刊,这是中国为这次大会办的唯一一张中文报纸,至9月17日止,先后共出版20期。
9月15日 本报记者尹瑞玲在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世妇会组委会嘉奖。
9月21日 本报新闻综合业务网络全面开通。《光明日报》与北大方正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出席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10月 本报李景瑞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11月5日 第二届韬奋新闻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本报总编室主任、主任编辑何东平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
11月10日 中央国家48个部、委、局、办有关负责同志应本报邀请,参加"光明日报宣传发行订阅工作座谈会"。
11月
本月"每月聚焦"的主题是《呼唤公民意识》。此次聚集历时一个多月,不断收到读者来信、来电。次年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提高"公民意识"内容写入报告。
本报记者丰捷《大山作证:志愿者的旗帜在飘扬》、《时间作证:我们长大了》(见本报1994年10月1日、3日)荣获1994年度"五四新闻奖"一等奖。本报记者张碧涌《楼下妻子是议长,楼上丈夫是记者》荣获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好新闻一等奖。
本报在北京市丰台区西马场南里动工兴建职工宿舍。这项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住宅工程于1996年8月竣工。
12月6日 开辟评论新专栏"世纪风"。
12月28日
报道日本短波电台亚洲奖评选委员会一致通过,将"第十二届日本短波广播电台亚洲奖"授予本报驻东京高级记者陈志江,以表彰他在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期间所做的突出贡献。本报记者陈志江是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中国记者。
本报总编辑王晨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报业协会副主席。
12月 本报机要档案处被授予全国二五普法教育先进集体。
本报记者黄晓被评为1991年至1995年二五普法期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
本报记者唐湘岳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
1996年
1月1日
由本报与广东英豪学校共同策划的《中国公民手册》出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题写书名,薄一波、宋任穷担任该书顾问。该书发行600多万册,为当年发行量最大的公民教育读本。
1月2日
由本报主办的《生活时报》创刊。经全社竞聘和编委会研究决定,徐华西同志任总编辑。该报以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为宗旨,4开8版,每周出版4期。1997年7月8日起,改为日报,在北京地区日发行近10万份。
1月25日
从本日起连续9个晚上,本报与辽宁东奥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专题系列片《环渤海前奏曲》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该系列片播出后受到观众和专家好评,被辽宁等地作为党员、干部学习"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辅助教材,1996年获得辽宁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批示推荐该片。
1月 先后开辟《深入开展打黄扫非》专栏、《与知识分子谈健康》专栏、《明察暗访》专栏、《文化下乡系列报道》专栏、《见怪不怪说公德》专栏。
原有的《文化周刊》、《家庭周刊》改版,增加《时代周刊》。
《中华读书报》由4版扩为8版。
2月5日
发表《论社会公德》。此后,陆续发表了《论职业道德》、《论家庭伦理道德》(编辑李瑞英),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为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报还邀请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举行了"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座谈会"。该系列文章荣获96年度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论文一等奖。
2月8日 翟惠生、汪远平任本报副总编辑。
2月8日至15日
本报与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新世纪·环渤海大型系列高层访谈》节目。在本报主持下,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专家畅谈环渤海地区开发的重大意义,宣传这些地区的经济优势和特点、各地在"九五"计划期间的发展战略及重点、互相协作的思路等。此后,中央电视台以此为内容拍摄了专题片。
2月26日至3月2日
推出以"讲诚信反欺诈"为主题的《每月聚集》。此次聚焦有力地配合了全社会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当年年底,这次聚焦的主题"讲诚信反欺诈"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为1997年全年活动主题。
2月27日
《史林》专刊推出《学术话题》专栏。《学术话题》栏目共推出10多个话题,在学术界及社会各届产生很大反响,多篇文章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等转播转载。该栏目还荣获96年度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专栏奖。
3月30日至10月12日
本报与中共中央组织部知识分子办公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联合主办"科教兴国与科技副县(市)长"专栏,约请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成绩的科技副县(市)长谈经验体会,共刊发33期。
4月4日 本报重庆记者站成立。
4月5日 发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编辑赵宝石、孙明泉)。该文荣获1996年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论文二等奖。
4月10日、16日 先后开辟《精神文明群英谱》新闻专栏和《精神文明大家谈》微型言论专栏。
4月
本报记者杨志清《再谈美国人要学点东方文化》(见本报1995年11月1日)、本报记者刘军《阴谋破产得道多助》(见本报1995年3月9日)荣获第一届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本报记者高凤仪、薛福康《美国百万黑人进军华盛顿》(见本报1995年10月17日)、本报记者陈志江《从神户地震看日本》(见本报1995年1月25日至28日)荣获第一界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
5月2日 设立《精神文明建设各地行》专栏。
5月7日 本报驻青岛记者站成立。
5月10日至20日
以《向教育资源要效益》为题,推出"每月聚焦"。刊登《我国高等教育的困扰-一方面经费不足制约发展;一方面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等10篇报道。此次聚焦在教育界,尤其在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本报报道上批示,要分管高校的副主任周志远同志关注这一课题,与《光明日报》沟通,形成合力。
5月17日
报道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全面启动的消息。21日,《史林》专刊发表宋健同志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的报告《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不久,《史林》专刊开辟《夏商周断代工程》专栏,及时反映这一工程的进展情况。
5月29日
第18届意大利"罗马之泉"国际奖评审委员会授予本报总编辑王晨"罗马之泉"国际奖,以表彰他和《光明日报》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
5月30日
第六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通讯《部长同志:您办公室里有国旗吗?》(作者翟惠生、方江山,编辑徐光春、王晨)获二等奖;消息《长哈铁路沿线漏洒粮食严重》(作者肖玉华,编辑夏桂廉)获三等奖。
6月17日
"世纪风"专栏发表辛平的文章《反对伪科学要警钟长鸣--由<转法轮>一书引出的话题》。这篇文章发表后,本报即遭到法轮功练习者信件方式的围攻。在这种情况下,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法轮功"很可能是一种封建迷信色彩严重的邪教--揭开"法轮功"及其李洪志其人的假面具》《"法轮功"骗人手段种种》、《"法轮功"有以传功为名进行诈骗的嫌疑》、《"法轮功"给我们的思考》等4篇共约10000字的长篇材料,于1996年9月17日在内部刊出,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7月2日 《史林》专刊开辟《香港史话》专栏,较系统地介绍香港100年来的历史状况。
7月8日至9月6日 本报与'96北京国际图联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出版社协办《名人与图书馆》征文,先后刊登21位各界名人文章。
7月15日 本报与香港《大公报》联合主办《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
8月5日 第二届
"五四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记者丰捷、张俭采写的系列通讯《志愿者在寒假里行动》和夏欣采写的通讯《归来吧,妈妈》分别获得报刊类一、二等奖。张俭的摄影作品《南沙,长城的最南端-海军南沙官兵掠影》获图片类一等奖。
9月21日 发表赵宝石的文章《扶贫论》。该文被评为96年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被收入中央党校编纂的《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
9月26日 本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首都知识界中秋晚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以及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晚会。
9月27日
发表江泽民同志1996年9月26日视察《人民日报》的消息,题为《舆论工作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10月3日,刊发题为《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南--学习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的本报评论员文章。这是首都各报中发表较早的重要评论之一。
10月5日 本报"每月聚焦"获"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称号,此后又被丁关根同志称为中央传媒五大名牌专栏之一。
11月6日 编委会研究决定,隶属于光明日报出版社的《考试》杂志社转为报社直属单位。
11月19日
开辟"大学校长访谈"专栏。此栏目在教育界反响强烈,先后发表文章100多篇,并结集成书《中国大学校长访谈录》,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1997年
1月 《电脑周刊》、《经济周刊》、《科教周刊》相继创刊。本报版面作局部调整:周一至周六,一至四版仍为新闻版,五至八版为周刊、专刊、副刊版。
《中华读书报》由8版扩至12版。
《热点透视》更名为《新闻追踪》。
2月20日至28日
以45个版面、347篇(幅)稿件,集中报道了邓小平同志于19日逝世的消息和人民群众的悼念活动,突出报道了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艺界的悼念活动,表达了知识界人士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24日,本报举行了追悼会,沉痛悼念邓小平同志。
3月
以《义务教育,别忘了流动人口的子女》为题,推出每月聚焦,共发表稿件7组18篇(幅),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各界人士纷纷发表看法,出谋划策。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撰文参加讨论。不久,原国家教委在深圳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办法,随后出台《流动人口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本报主办的《文摘报》被评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4月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奖揭晓,本报记者陈志江《一个危险信号--日美安保共同宣言》(见本报1996年4月18日)荣获一等奖;本报记者陈小方《总统令颁布前后》(见本报1996年11月6日)荣获二等奖。
5月16日 张小秋任本报编委会委员。
5月19日至20日
中直机关党代会召开。本报王晨、郑天禄、马馨麟、吴雅丽、赵平作为党员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以差额选举方式选举产生了中直机关出席党的十五大代表99名,本报总编辑王晨当选。
6月12日 本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庄电一荣获"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6月13日
发表李忠杰的文章《旗帜问题至关重要》。这是江泽民同志5月29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后,全国性大报发表的第一篇宣传这一讲话的文章,在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被多家报纸转载。
6月16日至7月2日
本报率先推出《喜迎香港回归》特刊,先后开辟《专题报道》、《环球看回归》、《名人与香港》、《赴港日记》等专版、专栏,发表文章、图片600多篇(幅)。其中,《画刊》专版发表我国著名书画家关山月、启功、白雪石、张仃、黄苗子等应本报之约创作的迎香港回归作品30多幅。7月1日本报采用彩色印刷,刊出自创刊以来第一张彩色新闻报纸,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10月5日至11月3日
推出10篇论述十五大精神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一个鲜明主题》、《一面伟大旗帜》、《一个重大理论》、《一次思想解放》、《一个基本纲领》、《一项重要任务》、《一个热切期盼》、《一个光明未来》、《一项伟大工程》、《一种精神状态》。这10篇文章受到社会广泛好评。随后,本报将这10篇文章以及有关文章汇编成《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十五大报告学习材料选编》一书出版。
10月
开辟《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专栏,对各地各界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作了及时报道。在理论版上辟《十五大精神学习笔谈》专栏。此外,还开辟了知识性专栏《学习信箱》。
12月8日 编辑部成立电子网络版编制部。
本报荣获财政部颁发的《1996年度国有文教企业财务决算编报评比优胜单位》证书。
12月14日 第三届五四新闻奖揭晓,本报记者丰捷采写的《意想不到的"服务卡"效应》获一等奖;庄建采写的《让孩子长大》获二等奖。
12月18日 光明日报书画院成立。
1998年
1月1日 荟萃本报及其系列报刊精华的光明日报(电子版)登上因特网。这是本报新闻事业全面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1月4日
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消息《上海市区为校长卸下创收包袱》(作者:谢军;编辑:夏桂廉)、通讯《电影:请听听观众的心声》(作者:梁若冰;编辑:蔡毅)获二等奖;言论《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绝不能宽容》(作者:吴纶卿;编辑:董郁玉)、新闻论文《把握导向注重信息》(作者:喻国英)获三等奖;本报总编辑王晨《党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讲政治》(载《求是》1996年第23期)荣获新闻论文荣誉奖。
本报总编室获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报道荣誉奖。
2月
相继推出《理论周刊》、《教育周刊》、《科技周刊》;《电脑周刊》改为专刊并入《科技周刊》;《东风》与《文荟》合并纳入《文化周刊》;《家庭周刊》改为《生活周刊》;原有的《经济周刊》改版。
总编辑王晨应巴基斯坦共和国总理谢里夫邀请,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了谢里夫总理举行的早餐叙谈会。
本报记者庄电一被评为'97全国报刊之星。
本报广告处荣获首都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本报高级编辑穆方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3月2日 总编辑王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3月22日 本报照排车间陆晖同志被新闻出版署和中国报业协会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3月30日
为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和引导,加强舆论监督,加强新闻的时效性,本报《每月聚焦》改为《新闻聚焦》。首次《新闻聚焦》的主题是《如此培训如此传销》。开篇为《迷狂是什么样制造出来的--"传销培训"听课记》。这组"聚焦"刊出后,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聚焦于4月6日结束,但来电来信持续到23日。这组"聚焦"为4月21日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的出台,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社会环境。
3月 本报荣获"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4月 开辟《笔谈精神状态》、《知识经济与二十一世纪》专栏。
本报西马厂宿舍分配工作基本完成,200余户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
本报记者陈克勤《自杀性爆炸又袭击耶路撒冷》(见本报1997年9月5日)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本报记者薛福康《美国调整核武器》(见本报1997年12月9日)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
5月11日
本报重新发表邓小平同志10年前为本报的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文刊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日,本报编辑部举行纪念大会,本报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组织、修改、编辑的有关人员回忆了20年前不平凡的历程。5月16日,发表本报编辑部文章《继续解放思想,迎接新的世纪--为纪念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暨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而作》。
6月8日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并举行隆重的成立仪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首都新闻界、出版界、经济界、文艺界知名人士共200多人出席了成立仪式。
7月至8月
今年入汛后,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本报以极大力度投入抗洪救灾报道,派出多名记者在第一线深入采访,连续发表大量抗洪抢险报道、评论。本报职工踊跃捐款捐物。
7月14 '97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揭晓,本报记者林希的《赤脚读书郎》获银奖,韩晓蕙的《走出连云港》获铜奖。
7月27日 发表刘英杰的文章《正确认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朱?F基总理亲自对此文作了修改,并同意本报刊出。
8月3日
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言论《一个鲜明的主题》(作者:王晨、李景瑞)获一等奖;消息《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作者:潘剑凯;编辑:夏桂廉)、通讯《别让"流动的孩子"成为新文盲》(作者:袁新文;编辑:林和文)、漫画《黑交易》(作者:毕克官;编辑:常铁钧)获三等奖。
8月6日 何东平任本报编委会委员。
8月11日 本报职工踊跃向灾区人员捐款捐物,短短几天,捐款227688元,衣被5976件。
8月至10月
根据中宣部新闻局《新闻宣传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报在8月、9月、10月开展了"新闻宣传评估试点"工作。三个月的试点,起到了激励、监督作用,记者达标率明显提高,受到了中宣部新闻局的充分肯定。
9月17日 本报主任记者、浙江记者站站长叶辉荣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
9月21日 本报高级编辑、评论部主任张义德荣获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
9月24日 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20周年,本报开展《沧桑巨变》系列征文活动。
10月6日 开辟"学者访谈"专栏。
中央新闻单位召开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本报赴抗洪抢险第一线采访组、总编室夜班编辑室和夏斐、唐湘岳、朱伟光、刘汉俊、吴力田、蔡侗辰6名同志受到表彰。
11月29日
全国抗洪救灾优秀作品奖揭晓。本报《丹心一片谱壮歌》(见本报1998年9月7日,作者:刘汉俊、倪迅、吕贤如、蔡侗辰、张玉玲)获一等奖;评论《弘扬伟大抗洪精神》(作者:李景瑞、钟国兴)获二等奖。
12月16日
本报《电脑网络世界》周刊首次试刊,也是本报首次出版16个版。该周刊是中央级党报中规模最大、版面最多的计算机类周刊,与本报每日上网的电子版相互配合。
12月 本报赴长江抗洪前线采访组分别被中宣部、中直机关评为"全国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刘汉俊、蔡侗辰、吴力田受到中宣部表彰。
本报记者丰捷《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机会》(见本报1997年12月15日)荣获1997年度"五四新闻奖"一等奖。
1999年
1月 相继创办《电脑网络世界》周刊、《世纪》周刊、《军事天地》双周刊、《书评》周刊。
2月9日 总编辑王晨在报社会见美国要点新闻公司亚太地区总裁靳洛夫,会见结束后客人参观了本报采编中心。
3月4日 本报首次推出《两会特刊》,近30人参加两会采编工作。
3月16日
本报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社科院、新疆广汇企业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主办"广汇模式及其在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中的定位研讨会",以研究非公有经济为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王文元等领导及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3月18日
本报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美国服务业联合会等共同主办"再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向第三产业部门的转移--中美服务业吸纳劳动力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3月22日
总编辑王晨主持召开处以上干部周会,部署本报"三讲"教育和近期宣传报道等工作,并成立"三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王晨任组长,李景瑞、郑天禄为副组长。
3月31日 创办"新闻追踪"专栏。
4月7日 刊出《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记江泽民总书记和他的老师朱物华教授》。
4月9日 开辟"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专栏,发表邹兆辰的文章《五四时期爱国精神的形成及其影响》。
5月7日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许杏虎和妻子朱颖在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中不幸遇难,本报负责人5月8日发表谈话,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大使馆的暴行,深切哀悼许杏虎朱颖同志,并向他们的亲属表示慰问。
5月9日 本报召开全社干部职工大会沉痛悼念许杏虎、朱颖同志。 5月10日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全体职工隆重集会,愤怒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杀害本报驻南记者许杏虎、朱颖同志,一致通过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全体职工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抗议书。
5月12日上午 许杏虎、朱颖烈士的骨灰盒在亲人的护送下回到祖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泽民主席到机场迎接。
5月12日下午
我社隆重举行许杏虎、朱颖同志悼念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F基、胡锦涛、蔚健行、李岚清专程来到我社,敬献了花圈,沉痛悼念许杏虎、朱颖烈士,亲切看望并慰问烈士亲属。
5月13日 许杏虎、朱颖同志被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为革命烈士。
5月16日 中国记协授予许杏虎、朱颖同志为"人民的好记者"荣誉称号。
5月18日 本报举行学习许杏虎、朱颖烈士英雄事迹座谈会。
举行《未写完的战地日记》一书出版首发式。
5月19日 许杏虎、朱颖烈士骨灰安放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5月20日 编号为PFTN--21的《缅怀英烈 呼唤和平》特种纪念封首发式在京举行。
6月16日
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光明日报创刊50周年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罗豪才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出席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代表中宣部作了重要发言。
6月
在本报创刊50周年前夕,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本报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团结和激励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建功立业"。李鹏的题词是:"紧密联系知识分子,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F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分别打来电话,对本报表示祝贺。
7月9日 本报"三讲"教育总结大会隆重召开,报社"三讲"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总编辑王晨作工作总结。中央巡视组组长贾祥及部分巡视组同志出席大会。
7月29日 本报与人民日报联合召开"坚持唯物论批判'法轮功'座谈会"。
8月8日 本报创刊50周年上海读者座谈会在沪召开。
8月12日 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评"法轮大法"所谓的"真、善、忍"》。
8月16日 举行许杏虎、朱颖烈士铜像揭幕仪式。
9月 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通讯《采沙毁堤何时休》(作者:郑晋鸣;编辑:李丹、周迅
)获二等奖;消息《临汾市地税局长借机索礼被免职》(作者:杨荣;编辑:王大龙)获三等奖。
相继推出"50年史迹现场速写"、"新中国50年"专栏。
10月8日
报社评委会召开会议,评出9位高级编辑、记者,7位主任编辑、记者及一批中级职称编辑、记者。这是国家人事部批准我社自行评定高级技术职务之后首次召开的会议。
11月28日 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选揭晓,本报"新闻追踪"专栏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2000年
1月1日 推出彩色印刷的"新千年开篇珍藏版"。
本报卫星传版系统正式启用,结束了本报外地代印由新华社代传版面的历史。
1月4日 创办《港澳台》专刊、《世界》周刊、《历史》周刊,首次推出"365个为什么"专栏。
1月27日 报社召开体制改革动员大会,总编辑王晨作动员报告。
2月16日 本报与教育部、人民日报联合举行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座谈会。
3月 报社组织召开"三讲"教育"回头看"动员大会;编委会通报"三讲"教育整改方案落实情况。
5月8日 本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许杏虎、朱颖烈士骨灰安放仪式。
6月27日 第十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系列报道《亲历炮火--南斯拉夫战地日记》(作者:许杏虎;编辑:
柴野)获特别奖;通讯《包头市缘何退出全国卫生城市评比》(作者:杜弋鹏;编辑:张祖璜、李丹)、漫画《见到这位明星什么"隐私",请提供,付重酬!》(作者:韦启美;编辑:常铁钧)获二等奖;消息《盂县数百亩国有天然林毁于大斧》(作者:杨荣、郭强、
程瑜;编辑:夏桂廉)获三等奖。
6月30日 王晨调任中宣部副部长,袁志发任本报总编辑。
7月11日 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优秀文化网站评估调查活动"在京揭晓,光明网荣获文化新闻类一等奖。
10月12日 开办"为十五计划献计献策征文"专栏。
11月21日 刊发长篇文章《高筑思想道德防线 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成克杰腐败堕落的深层根源与警示》,受到广泛关注。
12月7日 本报参与策划、与七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网络文明工程"正式启动。光明网带头倡议文明建网,新华网等60余家网站积极响应。
12月16日至17日 本报发起、全国36家媒体联合举办的2000年国际新闻论坛在珠海举行。
2001年
1月1日 首次推出日刊40个版,创造了光明日报日刊版面数量之最。
1月10日 光明日报出版社牵头组织 "传媒类出版社崛起、走向和联合"研讨会。
1月16日 光明日报出版社召开建社20周年座谈会。
2月11日 首都各界人士应邀参加由本报组织召开的"以胡昭程为榜样 忠诚实践'三个代表'"座谈会。
2月15日 本报和中国政策研究会联合举办大型历史题材故事片《英雄郑成功》观摩研讨会。
3月28日 本报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主办"新世纪现代远程教育北京论坛"。
4月26日 本报文艺部与湖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行中国共产党80周年献礼片《毛泽东在一九二五》观摩研讨会。
4月30日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本报记者张碧涌当选"十杰"青年。
5月10日 推出"在鲜红的党旗下"专栏。首批稿件为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谈家桢等科技大家的自述。
5月15日 本报与外文局、新华社、广电总局、人民日报等单位联合组织了"新世纪 新青年 新网络"主题论坛。论坛主题为"21世纪网络时代与青年成才"。
5月16日 报社召开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5月 开辟"重要史实回眸"、"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献礼文艺作品的台前幕后"、"图片背后的故事"专栏。
6月26日至7月1日,推出纪念建党80周年特刊。
6月29日 本报隆重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座谈会。
8月15日至9月15日 本报开展热心读者月活动,得到全国各界读者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
8月
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通讯《电脑游戏: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由一位母亲控诉引出的暗访》(作者:夏斐;编辑:李丹)获二等奖;系列报道《帮守礁战士找回被拐三年的妹妹》(作者:刘汉俊、周迅、蔡侗辰;编辑:刘希全)、通讯《欺侮教师法理不容》(作者:集体;编辑:刘汉俊、刘希全)获三等奖。
相继推出"宣传部长一得"、"教育厅局长一招"、"鸿雁新曲"专栏。
9月20日 文摘报在京举办创刊20周年座谈会。
10月26日至27日 本报2001年度新闻专业高级职务评审会议召开,评出8名高级编辑、记者,8名主任编辑、记者及一批编辑、记者。
12月14日至18日 本报在南宁举行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论坛,评选出2001年十大国际新闻和十大新闻焦点人物。
2002年
1月1日 开始执行《防止报纸差错的奖罚办法》、《各类文体稿件字数规定》。
1月16日至18日 本报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在京联合举办"第一届中国校园网发展论坛"。
3月9日 本报主办"传承文明开拓进取--从'行为艺术'谈美术教育"座谈会。
3月20日 本报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机学会联合组织"中华农器图谱"座谈会。
3月21日 推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专栏。
4月27日 本报与云南大学联合主办"边地中国"高层学术研讨会。
5月15日 本报与印度驻华使馆、中国贸促会、印度工商会联合举办"中国印度经贸论坛"。
5月18日 本报举办"西部大开发与民办高教"研讨会。
5月23日至25日
本报与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等12个单位联合主办的"2002年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在京举行。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数百名官员、专家、企业代表就数字图书馆的有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7月16日
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通讯《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追记湖南省桂东县教育局长胡昭程》(作者:唐湘岳;编辑:袁志发、夏桂廉)获一等奖;消息《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
山西省委领导作出批示要求严查》(作者:杨荣 ;编辑:吕慎、徐丹鹿)获二等奖。
7月 开辟"'三个代表'在基层"专栏。
推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迎接十六大召开"成就宣传系列报道。
8月3日至4日 本报在武汉举办教育厅长(教委主任)座谈会。
8月4日 本报驻三峡记者站在宜昌揭牌。
8月26日 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揭晓,本报副总编辑翟惠生获韬奋奖,杜弋鹏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9月4日 薛昌词任报社编委会委员。
9月3日至7日 本报在四川主办"2002中国国际新闻论坛 全球化与国际报道研讨会"。
9月21日至22日 本报召开2002年度新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会议,评出11名高级编辑、记者,12名主任编辑、记者及一批中级职称编辑记者。
10月26日 本报与中山大学联合主办"中国EMBA教育"研讨会。
11月1日至17日
本报推出《迎接十六大特刊》(共5期10个版)和《党的十六大特刊》(共8期16个版)。其中,从11月8日起正式推出十六大报道,截止到17日,共刊发各类稿件271篇、照片和图表247幅,开辟专栏14个。
12月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宣部副部长吉炳轩等同志的陪同下到报社调研。
12月14日至17日
本报主办"2002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在无锡举行,全国40家新闻单位的60多位代表评出"2002年十大国际新闻"和"2002年十大国外焦点人物"。
12月23日
本报与崇文区政府正式签约新办公楼。
2003年
1月9日 报社传达十六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2月10日
从即日起,分别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题连续推出3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谈、二谈、三谈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的重要讲话。
2月17日 报社召开新闻宣传"精品年"动员大会。会上宣读了《光明日报社"精品年"活动实施方案》,总编辑袁志发作动员报告。
4月上旬 报社成立防治非典报道领导小组,组织对非典型肺炎进行报道。
4月14日 按照中办发[2003]11号文件和中宣发[2003]12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本报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的具体实施办法。
5月 开辟"光明专论"和"光明视点"栏目。
6月25日 赵德润任副总编辑。
7月31日 本报推出专版,以"万众一心 众志成诚 依靠科学
战胜非典"为通栏标题,摘要刊发了抗击非典斗争英雄模范的事迹。从4月上旬至7月底,本报共刊发各类有关抗击非典的稿件(图片)2580余篇(幅)。
7月 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组织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和言论。
本报总编室、科技部荣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称号。
8月15日 本报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就改进生活时报进行战略合作举行签字仪式。
8月30日 本报与泰安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院士论坛"在泰安举行,16位院士出席演讲。同日,本报驻鲁南记者站在泰安宣告成立。
8月31日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选揭晓,本报"光明论坛"榜上有名。
8月 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通讯《生命有限
笑声永恒--记曲世艺术家夏雨田》(作者:唐湘岳、夏斐;编辑:袁志发、杜弋鹏)、评论《长期坚持十条基本经验》(作者:董郁玉;编辑:袁志发、李景瑞、
李春林)、消息《潞城花三千万建了个"废厂"》(作者:杨荣;编辑:夏桂廉、王远方)获二等奖;消息《科技界尝试职称评审社会化》(作者:薛冬;编辑:杨建强、王建明)获三等奖。
9月6日 头版刊出的《谁来关心劳模身后事》在江苏引起强烈反响。报道中的主人公李元龙被授予"农民的好支书"称号。
10月9日 《老人天地》创刊2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0月 全程宣传报道"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并出版号外。
组织理论和评论文章宣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8日 新京报社正式成立,开创了我国跨地域办报的先河,开创了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联合创立新报纸的先例。创刊号于11日面世,四开80版。
11月10日 本报召开"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12月20日至22日 本报联合郑州举办2003年中国国际新闻论坛,评选出2003年十大国际新闻和十大国外焦点人物。
12月 通过撰写系列评论员文章、理论文章、通讯等形式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行宣传报道。
本报关于优秀大学生陈野平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潇湘电影集团与光明日报拟联合摄制故事片《陈野平》。
2004年
2月16日 本报与科技部联合召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专家学者座谈会",来自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看法。
2月 报社迁入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新办公楼。
开展"新闻宣传精品年"活动。
4月13日至15日
报社"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邀请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国防大学副校长许志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来报社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辅导讲座。
5月13日
《科技周刊》举办创刊300期座谈会,国家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主管新闻宣传的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5月 开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身边"、"让我们荡起双桨"专栏。
6月15至16日 召开作者读者座谈会、职工座谈会,纪念光明日报创刊55周年。
6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莅临我社视察指导工作。
6月18日
由光明日报主办的首届光明公益奖颁奖典礼在本报隆重举行,20多家跨国公司分获十佳奖和最佳奖。由全国性媒体对跨国企业的公益业绩进行评比颁奖,在国内属首次。
8月10 启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宣传报道。
9月9日 本报与全国中小学"手拉手"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拉开序幕。
9月11日 本报与山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手拉手活动"启动仪式。
9月12日 作为本报"手拉手"活动的一部分,山西百万中小学生不进营业性网吧宣誓签名大会在太原市举行。
9月20日至10月6日 开辟"经典中国 辉煌的55年"专栏。
9月21日 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特别报道"专栏。
10月 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本报消息《北京 非常时期
非常高考》(作者:丰捷;编辑:汪大勇)、国际通讯《莫斯科大火牵动亿万国人心》(作者:李永全;编辑:胡萌)获二等奖;《2003年2月1日要闻版》版面(编辑:杨建强、殷燕召、张春丽)、副刊评论《历史剧:历史的无奈》(作者:王春瑜;编辑:单三娅、李宏伟)获银奖;言论《权为民所用》(作者:李春林;编辑:袁志发、李景瑞)、消息《我国辽西北垩纪恐龙长四个翅膀》(作者:王光荣;编辑:何东平、张玉梅、邓凯)获三等奖;《2003年2月18日C4版》版面(编辑:肖连兵)、《2003年1月23日A2版》版面(编辑:张玉梅、邓凯)、副刊散文《我从香港科大来》(作者:赵致真;编辑:韩小蕙)获铜奖。
10月、11月 开辟"看成就 看变化 看发展"、 "知识界新闻人物"、"教育专家话教育"、"焦点话题"专栏。
12月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本报记者韩小蕙获韬奋新闻奖。
本报主办的"2004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在京召开,并评出2004年"十大国际新闻"和"十大国外焦点人物"。
2005年
1月1日
本报报道,在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中国科协和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爱中华、奔小康、强国防国防教育系列活动中,本报获"全国国防教育系列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本报发表的《倾心国防的修路迷》、《湖南加快提升民兵预备役战力》、《暖若春风拂战旗》等作品获奖。
1月13日
本报推出《时代先锋》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刊登首篇文章《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人民信任的好法官宋鱼水(上)》,并配发评论文章《甘化我身守正义--向人民的好法官宋鱼水学习》。
1月25日 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2月 《书摘》杂志荣获"第三界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
《文摘报》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标兵。
国际部、新京报被中直机关评为2003至2004年度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赵长年、王振亮、关万刚被中直机关评为2003至2004年度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3月4日 本报决定成立光明日报华南新闻中心筹建处。
3月21日
本报推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主题报道首个主题专栏:"落实科学发展观·东部新跨越"。随后陆续推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落实科学发展观·东北振兴"、"落实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等主题报道专栏。
3月 我社被中直机关评为2004年度交通安全优秀单位,张凯、苏银生被评为中直机关交通安全优秀管理干部。
4月6日 我社被授予北京市爱国卫生红旗单位,满恒贵被评为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工作者,朱剑鸣、王立坚被评为中直机关爱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4月25日 创办《人才》双周刊。
4月26日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在京召开表彰大会,本报工会联合会戚红同志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4月
从4月4日开始,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民党主席郁慕明先后率团访问祖国大陆。本报进行连续报道,并有独家采访。光明网连续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专题报道,发新闻稿件1000多篇,新闻图片100多幅。
5月17日 推出《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专栏,首篇发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月15日 中共中央批准:苟天林同志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免去袁志发同志光明日报总编辑职务。
7月1日 胡景慧同志被评为中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陆瑞君、方祥生同志被评为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文摘报》被评为中直先进党支部。
7月12日 本报编委会与西藏自治区党委联合召开座谈会欢送欢迎苟天林总编辑。
开辟《抗战中的知识分子》专栏。
7月18日 开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专栏。
7月28日 发表本报记者韩小蕙的专访《 每天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近况
》。该文发表后,温家宝总理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并向季老要书,温总理说,这是从昨天的光明日报上看到,而后点出了《学海泛槎》和《非凡人生》的书名。
7月 编委会印发《光明日报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试行)》。
光明网进行建网以来的大规模改版。
本报网络信息部主任张碧涌当选全国青联委员。
8月10日
本报推出"走近大家"专栏,首篇发表《王大珩和他自制的放大镜》。截至12月,《走近大家》专栏先后报道了潘家铮、庄巧生、钱伟长、王昆、甘惜分、刘白羽、张仃、袁隆平、巴金、华君武、钱学森等各届30余位"大家"。
8月16日
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本报赵德润撰写的《典型宣传的改进与创新》(载《新闻战线》2004年第7期,编辑冷梅)获新闻论文一等奖;消息《运城市两国有企业改制太离谱
2.3亿元国资6410万元就卖了》(作者:杨荣、李建斌;编辑:宋言荣)、消息《我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作者:王光荣;编辑:金振蓉)、通讯《增长不等于发展--管窥江苏的经济增长方式》(作者:郑晋鸣;编辑:刘志达)获二等奖。
8月23日
10版整版刊登《今天的教育应向张伯苓学什么-部分教育界人士聚谈大型电视连续剧<张伯苓>》座谈会摘要。座谈会以"今天的教育应向张伯苓学什么"为主题,邀请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前来探讨。该报道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关注,指示温办工作人员通过国家教育部到报社索取《张伯苓》光盘,并指示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重播此片。
8月24日 开辟《人民西藏40年》专栏。
8月30日 报社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老干部座谈会。总编辑苟天林讲话,并为老同志颁发纪念奖章。
9月1日 总编辑苟天林在报社接见巴西、智利驻华大使。
9月5日至7日 本报在北京召开全国记者工作会议。总编辑苟天林在会上做了题为《办好光明日报 建设和谐文化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讲话,提出光明日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为主题,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实践标准、与时俱进,努力使光明日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成为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提出光明日报要把传播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总题目、总目标、总任务。同时提出要把光明日报办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日记"、"学术日记"。
9月15日
本报国际部承办的第二届"光明公益奖"揭晓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和本报总编辑苟天林、民政部副部长张印忠出席典礼颁奖。20家获奖公司的全球、亚太或中国区负责人前来领奖。著名相声演员姜昆主持颁奖仪式。
9月21日 开辟《新疆辉煌50年》专栏。
9月26日
推出"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下"系列报道,截止到10月11日,共刊发《风正潮平扬帆时》、《以人为本顺民心》、《神州无处不和风》等系列报道7篇。
10月13日 推出"神六"特刊。
10月18日 文学大师巴金逝世,本报组织撰写了《怀念巴金》等一批纪念文章、诗歌。
10月21日至11月10日
为宣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本报从今天开始,连续发表《论形势》、《论发展》、《论和谐》、《论创新》、《论改革》、《论开放》、《论"三农"》、《论节约》、《论环境》等9篇系列评论文章(简称"九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10月 本报总编室李谊平被评为全国十佳新闻校检员。
11月1日 本报江西南昌印点正式启动。
11月7日 本报与德国曼·罗兰公司就引进UNISET-75多色高速轮转胶印生产线举行正式签约仪式。
11月8日 本报记者杨荣、宋喜群、王光荣荣获2005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开辟《自主创新民族之魂》专栏。
11月23日
召开新增版面主编竞聘答辩会。王金福、曹建文、蔡闯、蔺玉红、罗旭、邓凯、梁若冰、罗京生、宋晓梦、梁枢、户华为等11位同志作了竞聘演讲和答辩。
11月25日 开辟《关注松花江》专栏。
11月28日 在编委会领导下开始编制《光明日报2006-2010年发展规划》。
12月8日 开辟《社会公德》专栏。
12月13日
本报发表《走近孟二冬教授》,配发评论《为人师表道德高尚-向孟二冬教授学习》。随后陆续发表《时代英雄交响曲-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富有生命力的执著追求》、《二冬,一直都是好样的-母校宿州学院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孟二冬》等文章,向读者介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的感人事迹。
此前,总编辑苟天林,副总编辑翟惠生、赵德润,编委李春林,国内政治部、教育部负责同志一行,代表光明日报编委会及全体员工到北京大学看望了孟二冬教授。
12月24日至25日 由本报和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05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在海口召开。
12月27日 光明网理论频道被评为第一届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
12月29日 刊登2005年十大国际新闻、2005年十大国外焦点人物。
2006年
1月1日 从今日起,本报扩版不提价,每周新增加12个版,即每周六、周日、周一各增加4个版,形成周一至周五各12个版,周六、周日各8个版的规模。
创办《观察》、《人物》、《国学》、《改革与创新》、《体育》等新版。
本报上海、广州、南京、郑州、沈阳等5个印点改为彩色印刷。
1月 《读者》版扩成整版。
相继开辟"自主创新榜" 、"经典中国·辉煌十五"、
"迎接全国科技大会高奏自主创新凯歌"、"开展三下乡 建设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笔谈"、"身边巨变话十五"、"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专栏。
报社召开了老干部春节茶话会并举行了迎春联谊会。
2月13日 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逝世。本报发表一组纪念文章:《王选 大写的创新者》、《王选与〈光明日报〉的不尽情缘》、《"毕?N"辞世
文字当哭》、《"看到计算机排版,就会想到王选"--一个老编辑眼中的王选》和《怀念王选》。
2月20日 总编辑苟天林、副总编辑李景瑞、翟惠生、何东平、赵德润,编委张小秋、李春林同志会见报社对口扶贫县青海省囊谦县县委书记、县长一行。
2月22日至23日 本报召开光明日报2006年工作会议。总编辑苟天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形成"特色年、质量年、管理年"的工作目标。
2月 相继开辟 "建设新农村"和"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风采"专栏。
本报徐华西获中宣部2005年度舆情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3月 推出"两会特刊"。
相继开辟"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荣辱树新风"专栏。
总编辑苟天林同志会见以爱德·穆勒为团长的美国肯特大学代表团一行;代表编委会看望著名作家王蒙同志,并征询对本报的意见建议。
4月7日至15日
总编辑苟天林带领本报体制改革调研小组,先后到南方日报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5家新闻单位考察学习。
4月25日 《理论周刊》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专栏,其中包括有关文论、动态、访谈等,以反映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本报2005年度好新闻评选结果公布。在参选的271件作品中,共有164件作品分获消息、通讯、言论文章、摄影美术、新闻论文、版面、内参、栏目、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一、二、三等奖和特等奖、特别推荐奖。
4月27日 中宣部新闻局在本报召开"如何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主题调研会。
4月28日 本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三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大会,总编辑苟天林出席并讲话,副总编辑赵德润主持会议。
5月24日、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分别在光明日报编委会《关于光明日报坚持正确导向、突出特色的情况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
5月 创办《光明讲坛》专刊。
相继开辟 "国家图书馆馆藏珍品巡礼"、"关注2006高考"和 "走进博物馆"专栏。
中共中央批准翟惠生同志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中组部下发文件,免去翟惠生同志的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职务。
6月15日 中宣部培训中心第三十期地方党委宣传部长培训班的学员来报社参观、座谈。总编辑苟天林同志在座谈会上致欢迎词,副总编辑李景瑞主持座谈会。
6月26日
应本报邀请,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做客"光明讲坛",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和本报编辑、记者作了题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前景兼谈庞加莱猜想"的主题演讲。本报总编辑苟天林主持了演讲会。29日本报《光明讲坛》刊登演讲全文。
6月 开辟纪念建党85周年专栏"党在我心中当代大学生心声录"和"两院院士大会传真"专栏。
报社召开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开展了文艺演出和"DIY"活动。
7月18日 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本报系列报道《走近孟二冬教授》(作者:集体;编辑:
苟天林、翟惠生、韩秀琪)获一等奖;消息《我国近6000万人姓名冷僻无法输电脑》(作者:殷燕召、兰天;编辑:邓凯、王长江)、评论《带着感情推进助学贷款》(作者:董郁玉;编辑:包霄林、李春林)获二等奖;光明网专题《时代英雄交响曲--全国模范教师北大教授孟二冬》(编辑:张碧涌、屠志)获网络专题三等奖。
7月 本报在京召开和谐文化研讨会。
开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路上看交通"专栏。
经过考试本报录用了21名应届高校毕业研究生、本科生,组织开展了新入社人员培训,总编辑苟天林同志以"党中央对光明日报的关怀,对青年同志的寄语"为题讲了第一课。
编委会决定成立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成立新闻报道策划部。
8月16日 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揭晓,本报赵德润获韬奋奖。
8月 开辟"加强纠风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军旅学者看长征"和"感受长征"专栏。
召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报社复员转业军人迎八一"座谈会;举办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并实时通过光明网直播;召开"当前文艺创作情况座谈会"。
9月15日 今起推出大型人物访谈类专栏"经典中国·我和我的祖国"。
9月20日
第三届光明公益奖(跨国公司)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广生,民政部副部长姜力等出席。20家获奖的跨国公司负责人前来领奖。本报总编辑苟天林致词。
10月
开辟"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
报社引进的德国曼·罗兰UNISIT75高速轮转彩色胶印机组正式投产。
11月6日至7日,由本报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与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11月8日 推出彩版《记者节特刊》。
11月27日 本报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在广州联合举行"和谐文化与和谐广东"论坛。
11月 "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光明聚焦"、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红军长征记》选登"专栏。
召开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对本报获得第七届长江韬奋奖和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同志,及本报优秀编辑、优秀记者、优秀干部和优秀工人共58名同志进行表彰。
12月18日 开辟"光明聚焦.保护古村镇"专栏。
12月23日 报社新闻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召开会议,评审确认袁祥等9人具备高级编辑(记者)任职资格,蔺惠民等8人具备主任编辑(记者)任职资格。
12月27日 本报与珠海特区报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评出"2006年十大国际新闻"和"2006年十大国际焦点人物 "。
12月31日
本报特别推出年终专版《2006·中国成长报告》共5个彩色整版,展示2006年的"理论热点"、"文化记忆"、"科技印象"、"经济回眸"、"教育年轮"。
2007年
1月1日 从本日起,本报对版面作部分调整,在原有版面基础上分三个系列,即新闻版系列、周刊版系列、副刊系列,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创新版面。
1月2日 《观察与探索》版刊发《畅想2007》专版。
国学版由双周刊改为周刊,推出新栏目"国学茶座"。
1月10日
根据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会议精神,编委会决定成立报社"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总编辑苟天林任组长,副总编辑李景瑞和编委兼机关党委书记薛昌词任副组长。
1月15日 推出《作品》副刊,以刊登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为主。
1月25日 由本报联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及27家从事书评工作的媒体举办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及优秀书评作者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1月 相继开辟"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文化走出去"、"光明聚焦·寻找'顺其自然'"、"地方两会新闻选粹"专栏。
新闻出版总署龙新民署长到光明日报出版社考察调研,对光明日报出版社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小而精、精而强、强而大"的发展路径给予充分肯定。
新京报获"2006扶贫中国行年度媒体贡献奖"。
2月5日至3月4日
推出《感受春节》专版:2月5日,东西南北看年货;2月6日,东西南北看年饭;2月7日,东西南北看旅游;2月8日,东西南北看演出;2月9日,东西南北看年俗;2月19日,东西南北逛庙会;3月4日,东西南北闹元宵。
2月10日 《我的2006光明日报家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总编辑苟天林专门作了《关怀 教诲 鼓舞》的序言。
2月15日 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郑必坚论集》座谈会。
3月3日至3月17日 推出《两会特刊》,共出版18期37个版,开辟专栏15个。
3月7日
开辟"百城赋"专栏,每周刊出。当月依次推出《西安赋》、《宜宾赋》、《三亚赋》、《武汉赋》。刘云山同志高度评价"百城赋",称赞它是爱国主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栏目。
3月 开辟"纪念话剧百年"、"奥运礼仪知识"专栏。
本报获中直机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赵长年同志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杨延玲、陶颖同志被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4月 印发《光明日报编委会工作规则(试行)》。
成立光明日报社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新辟"学习方永刚履行理论工作者神圣使命"、"三峡工程生态观察系列报道"、"关注高考"专栏。
5月7日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授,本报网络信息部主任张碧涌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5月25日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应本报邀请到《光明讲坛》为本报部分编辑记者,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101中学等师生代表演讲《文化的意义》,并回答听众提问。本报总编辑苟天林主持讲坛。
5月 开辟"求真务实转变作风"、"奥运公益广告名人专访"、"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建设创新型国家"、"文明公益短信"专栏。
6月 中宣部召开2006年"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宣传研讨会,本报《专家访谈和典型报道相结合》获组织创新奖。
本报文艺部荣膺"文化遗产日奖"
开辟"保护文化遗产 构建和谐社会"、"百姓文化生活"、"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专栏和"请你写高考作文"征文专栏。
7月5日 经过考试本报录用了16名应届高校毕业研究生、本科生。
7月8日至10日 本报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九江市委市政府在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联合举办"百城赋"研讨会。
7月30日 开辟"内蒙古辉煌60年专栏",从不同角度报道自治区成立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8月1日 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纪念日,光明日报与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于8月6日至9日举办一系列活动纪念欧阳修。
8月 开辟"道德楷模文明风尚"、"喜迎十七大党旗更鲜艳--党的建设巡礼"专栏。
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本报评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点题到破题》(作者:钟怡祖;编辑:苟天林、李景瑞)、光明网评论《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作者:张碧涌;编辑:何东平、屠志)获一等奖;《观察》专栏(栏目负责人:何东平、王金福、蔺玉红、史楠、殷泓)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获一等奖;消息《我国发现世界上最古老今鸟类化石》(作者:林英、曹菲;编辑:何东平、金振蓉)获三等奖。
9月3日 张小秋、李春林任副总编辑,陆彩荣任编委会委员。
9月 推出《母校礼赞》专栏。
开辟"全国优秀教师事迹选登"专栏。
第四届"光明公益奖"揭晓。
10月8日22日 总编辑苟天林作为十七大代表出席党的十七大。
相继推出全彩色印刷的7期15个版《迎接十七大特刊》,8期32个版《党的十七大特刊》,开创了光明日报彩色印刷的新纪录,以近50个版面办特刊,在本报历史上尚属首次。特刊共设栏目20个。
10月12日
根据中宣部主要领导批示,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媒体集中宣传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六角丛书"(180种),该丛书以"高品质、低定价"赢得广大读者好评。
10月 推出"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人类探月史话"、"关注'嫦娥'奔月"专栏。
11月8日 本报总编室被授予"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郑晋鸣、范志臣、钱建强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由本报发起的重新修订《三字经》工程正式启动。
11月 报社举办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培训班,分三期对全社处以上干部进行了培训。
本报和经济日报联合决定开展推荐和发布"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活动。
开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说句心里话"、"聚焦八艺节"专栏。
12月13日 本报召开学习十七大精神体会交流会,会议围绕"学习十七大,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光明日报社怎么办"这个总题目和若干子题目展开深入讨论。
12月22日 由本报和无锡市委共同主办的"2007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在无锡市举行,评选出2007年的国际十大新闻和国外十大焦点人物。
12月28日 刊发《2007·中国成长报告》年终专版:《理论热点》、《教育印记》、《科技印象》、《文化记忆》、《经济回眸》、《社会福音》。
2008年
1月1日 光明网开通十周年。
1月2日 《体育》版全文刊登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宣言》,这是《宣言》面世115年来首次完整地以中文形式面世。
2版版名改为《文化教育理论新闻》,并推出"新闻人物"专栏。
1月7日 推出"倡奥运礼仪树赛场新风"专栏。
1月21日 推出本报独家的"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专栏,及时反映各地区、各部门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
1月22日 《调查报告》专版创刊,首篇刊登《兴国农村文化调查》。
《中华民族大家庭巡礼》专版创刊,首期介绍的是基诺族。
1月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报社工作作出指示,充分肯定了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社这几年的工作,充分肯定了光明日报的队伍,包括驻站记者队伍,为光明日报社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1月 本报军事部与总政直属工作部联合创办"军歌故事"专栏;文艺部开设"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特选作品"专栏;
《教育周刊》开设"高校校训故事"栏目;《文荟副刊》开设"师友印象"专栏;《科技周刊》开设"科技工作者心语"专栏;《读书周刊》推出"光明荐书榜"栏目。
2月
全面报道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情况,开辟"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一线记者见闻实录"、"恢复重建美好家园"专栏,推出"抗雪救灾特稿","团结奋战夺取全胜--抗灾重建文学作品"专版。
开辟"奥运冠军谈奥运精神"、"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专栏。
3月3日至19日 推出《两会特刊》。本报"两会"报道,共出版《两会特刊》17期38个版,开辟专栏27个;刊发稿件570余篇,图片330余幅。
3月14日
本报隆重推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策划》专版,以"'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民族大团结的盛会:五十六个民族代表委员剪影"为题,用两个版刊出从每个民族选取的一位代表或委员的照片。
3月27日
本报与科技部、教育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共同在京隆重召开"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座谈会。
3月31日
本报头版头条刊发本报记者温庆生采写的独家新闻《方永刚生命的最后503天》,在军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被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收用。
3月
本报参加全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比赛,在送交的千余件作品中,共入围平面作品16件,其中本报报送的平面作品有4件,入围数量居各平面媒体之首。
开辟
"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30年民营企业家心声录"、"世界各国备战奥运"、"民主党派、工商联新一届领导人访谈"、"奥运安保知识"专、"点燃激情传递梦想"、"新任部长谈新征程新使命"专栏。
推出《大学生活》专版。
4月1日
《观察与探索》版刊出本报记者采写的文章《谎言和欺骗掩盖不了达赖集团"西藏独立"图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安才旦答记者问》,配发"光明时评"《"西藏独立"是达赖集团的反动纲领和旗帜》,链接《所谓"西藏独立"是怎样出笼的》、《达赖喇嘛封号的由来》。
4月 开辟"国际社会看奥运火炬传递"、"热议话题"、"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加强文艺评论促进文化繁荣"、"怎样为奥运作贡献"专栏。
文艺部举办"加强文艺评论促进文化繁荣"座谈会。
《观察与探索》版和《体育》版推出"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专版。
5月8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联合在京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0周年座谈会。李长春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本报总编辑苟天林在座谈会上发言。
5月8日至19日 开辟"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0周年"专栏。
5月13日 报社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三十周年"座谈会,总编辑苟天林同志主持。李景瑞、何东平、张小秋、李春林、薛昌词、陆彩荣同志出席。
5月13日
本报一版突出报道政治局常委会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和汶川发生大地震消息,同时刊出了以"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夺取抗震救灾胜利"为通栏标题的专版,接着调整新闻版面,创办抗震救灾特刊36期,共262个版,开办了"抗震救灾英雄谱"、"党旗飘扬"、"我在一线"等10多个栏目,刊发稿件2000多篇。其中,《心连心
同呼吸 共命运》一稿,刘云山同志批示:文章主题立意都好,深化了抗震救灾精神。
5月19日 报社举行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志哀仪式,由副总编辑何东平主持,总编辑苟天林发表讲话。
5月22日 推出《灾区特刊·科普专版》和《灾区特刊·文艺专版》。编委会派副总编辑何东平等代表报社负责印刷和分送工作。
5月 推出"绿色奥运 科技奥运 人文奥运"系列报道,开辟《迎奥运专刊》和"奥运圣火传递"、"奥运史话"专栏,报道有关奥运圣火传递、备战奥运等情况。
开辟"外国人看西藏"、"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北大讲话"、"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专栏。
报社召开赴汶川大地震一线记者情况报告会。
6月16日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播的新闻专栏《劳动者之歌》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获一等奖;本报消息《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
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作者:丰捷、王晓玉;编辑:汪大勇)、评论《中央领导着简装的表率意义》(作者:徐可;编辑:苟天林)、系列报道《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作者:单三娅、谌强、邢宇皓、付小悦、刘心武、徐冶等;编辑:集体)获二等奖;通讯《冰川退缩意味着什么》(作者:齐芳;编辑:金振蓉、王长江)、新闻论文《对主流媒体新闻策划规律的再认识》(作者:徐华西;编辑:郭洪平;刊播单位:法制新闻传播)获三等奖。
6月 开辟"抗震救灾启示录"、"2008年国企改革发展巡礼"专栏。
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为栏目,连续刊发六组报道共30余篇。
7月1日 本报在目前全国18个印点的基础上,增加太原、合肥、杭州3个印点,形成了发行大省全部在当地印刷,实现早报早投。
7月2日至8月8日,推出《奥运专刊》。
7月3日至4日,报社召开全社工作会议,总编辑苟天林代表编委会作报告。会议期间,宣布了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授予本报川甘陕渝报道组、本报总编室"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郑晋鸣、余长安、练玉春、张玉玲、周龙、李韵等六位同志"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本报川甘陕渝报道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先进集体工人先锋号"的决定,并向本报川甘陕渝报道组颁发锦旗。
7月 开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专栏和"聚焦人文奥运"专栏。
国际版推出"奥运专访"栏目、《科技周刊》推出"名人与中国科协"栏目、《奥运专刊》开辟"我看奥运"和"文化人看奥运"专栏。
推出两个版的"庆祝北京申奥成功七周年专辑",配发了"光明时评"《这七年,我们履行着承诺》。
8月4日 成立报社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总编辑苟天林任组长,李景瑞、张小秋、薛昌词同志任副组长。
8月8日 发表社论《共叙友情、共享和平的节日盛典--热烈祝贺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隆重开幕》。
《文荟副刊》刊出"庆祝奥运会开幕"的文学及篆刻等作品专版。
8月9日至25日 推出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气氛浓郁的奥运会开幕《号外》。
推出《奥运特刊》。奥运会期间,本报奥运报道总用稿量1464篇(幅),开设专版103个,栏目33个;刊发"奥运特稿"11篇,言论42篇,专家学者及各界名人文章76篇。
8月13日至9月8日 推出"2008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专栏,对奥运期间的文化活动进行了及时详尽的报道。
8月18日 在京协调奥运报道的各省市区党委宣传部领导来报社参观访问。
8月 开辟"奥运会上的中国企业"、"优秀残疾人风采"、"抗震救灾百日聚焦"、 "北京奥运会的启示"、"残奥会圣火传递"专栏。
《光明日报》历史报纸数字化产品制作发行合同书在报社签订。
文摘报社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国际部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在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联合举办的"迎奥运、讲礼仪、作表率"知识竞赛活动中,报社文明办获优秀组织奖。
9月7日至18日
推出《残奥特刊》。从残奥会圣火采集开始至残奥会结束,本报共刊发各类稿件、图片750余篇(幅),开设专版32个,专栏22个,刊发"残奥特稿"10篇,言论25篇,专家学者及各界名人文章20余篇。
9月23日
光明日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成立。领导小组组长苟天林,副组长李景瑞、张小秋、薛昌词,成员:何东平、李春林、陆彩荣。办公室主任:徐华西,副主任:胡景慧、薛冬、刘顺情;成员:党政、采编、后勤各部门有关同志。各局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本单位第一责任人。
9月26日至29日 推出《神七特刊》。
9月28日
报社组织召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中央第十一指导检查组组长傅克诚发表讲话,报社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总编辑苟天林作动员部署。
9月29日
总编辑苟天林和副总编辑何东平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本报奥运会、残奥会报道组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表彰,荣获先进集体奖状、奖牌。
9月 开辟"走近残奥会各界献爱心"、"宁夏辉煌50年"、"奥运回眸"、"弘扬奥运精神"、"关注神七"、"经典中国辉煌30年"
、"我的亲历"、"奥运回眸·人物篇"专栏。
本报与苏州市委在苏州共同举办"母校礼赞"研讨会,与近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就如何办好"母校礼赞"专栏及做好本报教育报道进行研讨。
第九界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本报记者杨荣获长江新闻奖。
10月10日 推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
编委会决定成立报社学习实践活动四个指导检查组。第一组联系大报编辑部各部门,组长:何东平,副组长:薛冬;第二组联系党政、行政、后勤部门,组长:张小秋,副组长:刘顺情;第三组联系新京报,组长:李春林,副组长:邓海云;第四组联系直属报刊社,组长:薛昌词,副组长:邓海云。
10月16日 召开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大会,报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总编辑苟天林作《科学发展观及其重大意义》专题辅导报告。
本报刊登《广阔天地科学发展的新起点--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之一》评论文章,随后相继推出5篇系列评论文章,深入阐述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20日和21日,本报还先后开辟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新举措"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
10月20日至29日 报社举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培训班,分三批对全社处以上党员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
10月
相继开辟"农村文化建设新气象"、"农村改革发展巡礼"、"直面金融危机"、"外国人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学科发展综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专栏。
总编辑苟天林同志出席中宣部召开的2009年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发言。
报社成立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小组,着手对报社规章制度进行梳理。
11月11日 开辟"增强信心
科学发展"专栏。从11月11日至18日,连续刊发《认清经济形势坚定发展信心》、《迎接挑战转危为机--二谈认清经济形势坚定发展信心》、《扩大内需措施要准--三谈认清经济形势坚定发展信心》、《促进增长工作要实--四谈认清经济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和《越是面对挑战越要增强科学发展的坚定性--五谈认清经济形势坚定发展信心》等系列评论文章。
11月12日
编委会中心组进行集中学习,总编辑苟天林,副总编辑李景瑞、何东平、张小秋、李春林,编委薛昌词、陆彩荣围绕科学发展观,结合报社实际,谈了学习体会。中央第十一指导检查组副组长王显政、成员丁志平到会指导。
11月14日、17日
报社用两个半天时间集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报社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总编辑苟天林主持会议。中央第十一指导检查组王成栋、丁志平、余芳霖到会指导
11月25日 负责联系指导我社学习实践活动的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同志到报社调研。
11月 相继开辟"正确看待经济形势"、"学习与实践纵横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30年中外交流与合作"、"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
"广西辉煌50年"专栏。
总编辑苟天林、副总编辑何东平、编委陆彩荣会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阚珂一行。
12月18日 推出"辉煌30年--中国成长报告"纪念特刊,分旗帜篇、改革篇、综合国力篇、生态文明篇、教育篇、科技篇、文化篇,共七个整版,全部彩印。
12月19日
总编辑苟天林主持召开编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央第十一指导检查组副组长王显政、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直工委和中央指导检查组的有关同志与会指导。
12月20日
由光明日报主办,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承办的"2008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12月20日至22日在宁波镇海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到会并讲话。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到会致词,副总编辑何东平主持开幕式。与会40多家媒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2008年的世界十大新闻和国外十大焦点人物。
12月27日 编委会决定成立光明日报社评论委员会。"社评委"主任苟天林;副主任李景瑞、李春林。
12月31日 推出《2008·中国记忆》"年终特刊",用大量的图片、数字等对2008年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回顾。
12月
开辟"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演出"、"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学者访谈"、"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系桑梓报效祖国"、"搞好地震灾后重建确保群众安全过冬"、"坚定信心应对挑战"专栏。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原报社总编辑徐光春同志一行来报社检查指导工作。
本报和团中央有关单位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
在全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优秀作品征集比赛评选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系列)》(作者:郭红松;责任编辑:张小秋、左海、任建洪)获平面作品一等奖;《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的封面》(作者:郭洪;责任编辑:张小秋、陆先高、郭红松)、《奥运会没有这项比赛》(作者:吴捷;责任编辑:张小秋、陆先高、郭红松)和《礼仪之邦,文明中国》(作者:郭红松;责任编辑:张小秋)获平面作品三等奖。光明日报社获媒体宣传特别贡献奖。
附件:
光明日报历任社长、总编辑及主要负责人
社 长 章伯钧(1949.6-1957.11)
总编辑 胡愈之(1949.6-1950.7)
总编辑 邵宗汉(1950.7-1954.10)
总编辑 常芝青(1954.10-1957.4)
总编辑 储安平(1957.4-1957.6)
社 长 杨明轩(1957.11-1967.8)
总编辑 陈此生(1957.11-1966.6)
总编辑 穆 欣(1966.6-1967.9)
军宣队负责人 王化南(1968.10-1969.10)
刘同新(1968.10-1975.5)
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 莫 艾(1973.8-1976.10)
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 刘西尧(1976.10-1977.1)
总编辑 范 戈(1977.1-1978.3)
总编辑 杨西光(1978.3-1982.4)
总编辑 杜导正(1982.4-1987.3)
总编辑 姚锡华(1987.3-1989.7)
总编辑 张常海(1989.7-1993.4)
总编辑 徐光春(1993.4-1995.7)
总编辑 王 晨(1995.7-2000.6)
总编辑 袁志发(2000.6-2005.6)
总编辑 苟天林(200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