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明德书院 王一飞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环节,将其充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学校应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方向,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战略工作部署要求,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点的契合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隐性熏陶和引导,使文化育人成为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武装人才培养工作。
一、文化传承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智慧、汲取智慧,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全面总结梳理和剖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认识其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文化立根基。在大类培养不断推进的时代,书院制管理模式得到了不少高校的青睐。书院制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途径。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思想,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充分滋养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深厚沃土。例如,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卷首就表达了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文化理念。此外,还有《中庸》《论语》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经典著作,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对正处在三观形成“拔节孕穗”期的高校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传统文化中对德行的重视,对知行合一的推崇等等能够转化成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源泉。
传承创新筑魂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其最直观的科学传承和发展。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和剖析文化内涵和理念,而后在传统文化原有基础上适当加以扩展和引申,丰富文化内容,最后结合时代特点,紧密围绕时代特色,将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修饰和整合,使其紧跟时代脚步,绽放时代光彩。
二、“六艺五学堂”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能够迸发出文化创新的巨大能量,促进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全面落实育人工作要求。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古代“六艺”以及古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深入剖析其当代价值,科学传承其脉络精髓,衍生创新了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六艺五学堂”人才培养体系。
(一)六艺文化传承基础下的理论创新
六艺取自《周礼·保氏》中的“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也是我国古代教育重视全面发展的有力实证。对标人才培养目标,对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赋予“六艺”时代新内涵。
礼——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礼”在古代指礼节,具体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五礼。“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意为如果学礼就能够品节详明,德性上就更加坚定,故能立。“礼”作为立身之根本,为六艺之首,凸显其重要性。而在当代,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主导思想下,“德”作为做人的根本。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习才能有内在动力,成长和发展才能有明确方向,成才才能有保障。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作为教育核心的重中之重,让道德修养作为成才的关键要素。因此,“礼”在现代教育中可以引申为“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
乐——艺术修养和身心素质。“乐”在六艺中指音乐,包括《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乐。古代中国被称为“礼乐文明”。“乐”作为调和感情的重要纽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音乐在国家礼仪、文化生活和人格养等多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现代汉语中,“乐”有两个读音,除了音乐,还有“快乐”的释义。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修正品行,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然而仅仅“音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艺术修养和心灵滋养的需要。尤其是目前,高校心理问题频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对已发问题学生的帮扶,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培养造就学生健康心理的大环境。“乐”就从音乐扩展为艺术美学的释义,从而归纳为“艺术修养和身心素质”。
射——实践能力和劳动创造。“射”泛指“射箭技术”,不仅作为古代战争中的技能需要,也是一种较为流行的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射”除了射箭,扩展至发射、射击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射”字有表达事物出发,向前移动的潜在意义。因此可以引申为“走出去、动起来”含义,从而衍生为实践和劳动创造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带着理论走出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检验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劳动和劳动者,表达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关心。当代大学生即将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接力棒,更应牢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历史的辉煌与今天的成就,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重要内容之一。
御——格局视野和领导领军。“御”在古代指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具体分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五御。驾驭之术不仅仅体现斗勇,更体现了斗智,是运筹学、驾驭学和领导学方面的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驾驭的范围不断延伸,“御”包含了君王所属的意思,例如“御玺”指君王的印章,“御驾亲征”指君王亲自上战场指挥作战,“御”就有了领导、核心的意思。此外,作为领导者,还应该拥有广阔的格局视野。因此,“御”再次升华为“格局视野和领导领军才能”。“御”意在给予学生智慧、胆量、眼界、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多方面的提升,这也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高度与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
书——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书”原指书法。在古代,书法既作为一种高雅的技艺,又是一种修心养性的途径。而书法的表现形式是文字,围绕文字的核心,将“书”扩展至所有与文字有关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再引申为“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文字是文化传承经久不息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因此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运用是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善用语言文字也是优秀沟通能力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能够促使当代大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党和国家坚持的“大国外交”政策,促进我国拥有更好的国际关系,更高的国际地位。
数——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数”在古代六艺中指算法,代表了技术与方法,是推动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当代科技进步、学术研究水平成为了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故而,“数”在全面发展中也不能仅仅作为生活实践具体应用技术的代表,而是上升成为“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将指导高校积极搭建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桥梁,促进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的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寻找自己的专业领域与才能,为科学研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六艺五学堂”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礼记·中庸》关于治学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表达了学习的五个层面,即要广博地开展学习,对知识进行详细的询问,慎重周密的思考,清晰的辨别,切实的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不仅仅是单一的记忆,更需要多个步骤,多种形式地开展。将古人学习的五个层面与当代多种课堂形式进行比对,从中找出不同学习层面的最佳课堂形式:使“博学”对应讲座,“审问”对应沙龙,“慎思”对应读书写作,“明辨”对应调研,“笃行”对应实践等。此外,“明”亦有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所以形成了以讲座类为主的“明博学堂”、以沙龙类为主的“明问学堂”、以读书写作类为主的“明思学堂”、以调研思辨类为主的“明辨学堂”、以实践创新类为主的“明行学堂”的五个学堂,简称“五学堂”。“五学堂”的存在,不仅区分出不同的课堂形式,也表达了学习方式方法不能单一,应该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交叠式学习的深意。
“六艺五学堂”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
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相结合,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六艺五学堂”(如图所示)。五个学堂分别开设六艺的学习内容,使得每一种学习内容都能有5种不同的学习形式,并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点选择不同课堂形式的选修课程全面提升“六艺”,五个学堂同时根据学生的选择来调整六艺课程设置。因此,“六艺五学堂”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阶段递进式能力提升。“六艺”综合能力的培养遵循了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和主观意愿,并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六艺五学堂”人才培养体系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进行统筹安排和精心设计,在大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可以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在五个学堂分别设置课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接受培养。同时,也将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将育人内容精细化,保证教育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六艺五学堂”培养体系将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的需要和期待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充分融合,激发全过程育人的内驱力,有利于形成传承创新、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工作格局。
多形式课堂供学生自主选择。多重角度、多种形式开展育人工作,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助力。“六艺五学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五个学堂涵盖了五类不同形式的课堂,从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育人要求。培养体系中,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为主导,全才和专才培养为目标,广泛开辟各类课程,将理论和实践教育、渗透式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育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六艺五学堂”的课程中来,在空间上保证了横纵到位,并根据发展进行不断扩展和延伸,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主观需求。
三、结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新时代文化传承下的“六艺五学堂”人才培养体系是瞄准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而设计,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有机融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逐步推进“自上而下”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分享典型经验、凝聚工作智慧、升华理论实践的同时,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完善制度保障,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理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