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等十作家签约“多来米”
据《新民晚报》记者项玮报道,日前,“多来米”中文网与苏童等十位作家签约,购下他们全部或部分作品的网络版权,该中文网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家大规模购买作家网络版权的网站。多来米科技信息(上海)有限公司,于去年购下了较有影响的“黄金书屋”文学网站,在“黄金书屋”上可浏览到的作家作品均已经作家授权。近日,该网站购下了苏童、叶兆言、王小鹰、陆星儿、殷慧芬、陈丹燕、程乃珊、素素、棉棉、卫慧等十位作家的部分和全部作品网络版权,并将继续与更多的作家签约,这一行为受到不少作家的欢迎。已将自己的《生命是一种缘》《心安即是家》《现在的心情》等六本散文集子出售给该网站的素素说,她将网络看成是一种媒体,应该接受它。
王蒙首当其冲成“众矢之的”
据《文学报》记者陆梅报道,12位当代知名作家近日成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众矢之的”,首当其冲的是王蒙。在新近出版的第一期《咬文嚼字》中,第一个出场的王蒙,被读者指出了十条使用不当的错字别句。如读者张逸群指出:在去年第4期《中外书摘》上,有王蒙一篇《调门与选择》的文章。在谈到人际关系的微妙时,王蒙先生写道:“你声名大噪,好,秀出于林,风必摧之。……”句中“秀出于林,风必摧之”,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句话源于《文选》中三国时李康的《运命论》,只是“秀出于林”应作“木秀于林”。“木”本是“秀”的主体,“木”之不存,“秀”将焉附?读者辛南生指出,王蒙在《淡灰色的眼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同时窃以为,通过与玛依努尔的相好,他那些不够健康的心理举止将得以校正过来。”此句读来颇为别扭,问题出在“我同时窃以为”一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凡用“窃”,就不宜再出现第一人称,因为“窃”已暗含“我”的意思在内。此外,还有不少读者对王蒙的用词欠妥提出了质疑。如把“容量”当“重量”,把“排揎”理解成了“排遣”,把“甚于”当作“胜于”用等等。
对《咬文嚼字》上罗列的10处错误,王蒙和大多数作家一样,持理解和支持态度。他在收到《咬文嚼字》寄来的材料后对该刊主编郝铭鉴说:非常支持这次活动,并对读者的认真指错表示感谢。对读者指出的这些错误,王蒙表示基本接受,但有些“错误”似可商榷。毕竟,文学语言和规范语言有一定的分歧。
据《文学报》报道,被批评者与批评者能够心平气和坐下来对话,消释不快,这本是文坛健康正常的现象,著名学者余秋雨和新锐作家余杰就是这样的。
余杰不久前在其新书《想飞的翅膀》中,用犀利笔锋诘问余秋雨为何不反思“文革”中所作所为,并直接用了《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的醒目标题。文章言辞激烈,甚至指余秋雨为“文革余孽”、“才子加流氓”,让人纷纷猜测余秋雨将会以什么方式反击。联想到前段时间文坛的王朔和金庸之争,不少人预测将会有一轮新的文坛攻讦战就此开锣。
适巧近日余杰、余秋雨均在成都,记者赴四川就此事采访两位当事人。
将余杰一文的复印件带给余秋雨后,他的反应出乎记者预料。尽管余秋雨有些生气,但他说自己以前读过余杰的文章,认为“这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所以愿意与之讨论问题。余秋雨特撰文《答余杰先生》,用坦诚、平和的语气回了余杰一封信。
采访结束后,记者委婉向余秋雨提出,现在余杰也在四川,如果可能愿不愿意见面,当面谈清楚这个事情,没想到余秋雨当即回答可以。
余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他的文章是“对事不对人”,只是将余秋雨作为一个分析知识分子局限性的个案,“没有人和人之间的利益纷争”。记者于是又向他提出见面的建议,经过考虑,余杰也同意与余秋雨见面。
1月22日晚上8点15分,余秋雨和余杰在成都状元街四川省川剧院魏明伦住所见面。“大余”、“小余”经过寒暄之后一度陷入到有点尴尬的气氛中,但是还是慢慢切入正题,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对话。
最开始的讨论自然与“文革”有关,与这篇文章有关,余秋雨用比较长的时间讲了自己在“文革”中的基本经历和“文革”最考验人的几个要害部位,特别指出“文革”那种很可怕的批判人“无限上纲”的方式。他并说,忏悔是个人化的,而强迫别人忏悔可能会造成人人自危,却悖离了忏悔的初衷。特别是在事实不清的基础上强迫他人忏悔,实际上是以反对“文革”的名义回到了“文革”。
余杰说,看过余秋雨的信后自己对余秋雨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消除了一些误解,并且作为个人也佩服余秋雨的胸襟,但是对于文章涉及到的某些内容,他的态度还是有所保留。余杰认为,余秋雨作为九十年代在中国文化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如果能够带头反思,将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和典范,有助于改善中国文化生态现状。
谈论到后来,现场气氛已经比较活跃。最后,双方都表示对对话的结果感到满意,甚至希望如有可能,对于有关话题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杨瑞春)
李敖称“出了一点恶气”
据《羊城晚报》报道,最近正式接获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通知、以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台湾作家李敖,在回答记者关于现在心情如何的提问时称:“出了小小一点恶气!(笑)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今够资格的不止我一个,但放眼台湾,就我一个。台湾文建会甚至不承认我是作家,我现在获得提名,对他们是个绝大的讽刺。我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为了考验考验评委会,颁奖颁了100年了,还分不了一个给中国,太荒谬了。”
(一成)
《文艺报》消息,金庸近日创作完成了自传体散文《月云》(今日本报第12版予以全文转载——本刊编者注)。这是这位老作家自1972年封笔以来,重新进行文学性创作,而且也是他第一次为内地文学期刊写稿。用金庸自己的话来说,“像这样的散文,我从来没有写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忆了他和一个丫鬟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