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教授系我国著名的梵文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哲学家和中印历史文化关系研究的专家。他近日发表的《梵竺庐集》三卷,集中地反映了他对印度文学、语言学、哲学、佛学、美学、中印文化关系等等系统的认识和毕生研究的心得。《梵语文学史》中阐述了从古代印度有文学作品留下来的上古时期到大约十二世纪为止的梵语文学史。作者力图用历史主义和我国传统的观点对印度梵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印度最早的宗教文学的汇集、史诗、古典文学小说、寓言故事、戏剧、文学理论等等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评论。另外,在这集中编入了他所译的印度文艺理论古典著作五种,从而使我们对印度文学的全貌及其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由于作者对印度文学、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有深湛的知识,因而对每一类文学及其表现的评论都能抓住要领,切中要害,提出种种真知灼见,诚如印度梵文研究中常常所说的“灯明”。因此本书不仅添补了我国印度文学史研究中的空白,也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指出了方向;在《天竺诗文》卷中作者选择了印度的古诗包括吠陀诗、史诗、格言诗、抒情诗及其典型的代表《云使》和《三百?》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一集中还收录了他所写《中印人民友谊史话》,这个史话用通俗形式概括了二千年来中印文化、科学交流中最突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印度语言、文学、艺术、工艺、科学等等对我国的影响。作者对一些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十分公允。例如作者认为鸠摩罗什把印度的文类、内容、风格、句法和词法等等都引入了汉字文化系统,影响当时我国几代的文风;在《梵佛探》中,作者系统阐述了自己对印度、哲学、美学和佛学等等的认识,认为“印度哲学史是人类思想和认识的历史”“明白过去的思想是为理解现在的思想打底子,又为照见未来提供方向”,他的哲学研究不仅注意到了印度宗教哲学唯心主义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了印度古代唯物主义——顺世论、“婆罗门”和“沙门”世俗文化所作的贡献。作者认为印度的美学思想发展道路、基本范畴和思想模式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印度美学模式的特点是:分析计数、综合同一、感觉的内和外、欲的肯定和否定。这种理解是十分深刻的。
综上所述,金克木教授的文集是我们学术界永垂的著作,它为印度文学、哲学、梵文的研究开辟了蹊径,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