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剧时,常常使我怀念起我见过、我熟悉的吴运铎同志。《新民晚报》不久前登载的《难忘中国保尔——吴运铎》一文中提到了吴运铎所著的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和青少年谈道德修养》一书。该书1980年初版,至今已有20年了,还有读者记着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在读者中的影响,我很高兴。
回想起来,当年和吴运铎同志联系稿件以及编辑这本书的情景历历在目。
1979年9月由苏玉浮老师热情建议,我们决定将吴运铎同志曾经在《儿童时代》杂志上发表的红色少年讲座编辑出书。我很荣幸担任了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社领导很重视,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出好这本书。
为了编好这本书,我从资料室借来了《把一切献给党》。虽然在中学时代读过她,但是再读一遍,使我细细地了解了这位革命功臣的感人事迹和其他背景资料,增添了编好这本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吴运铎同志从小献身革命,后在兵工厂工作,在试验武器过程中,舍生忘死,他三次负伤,炸掉了左手四个指头,炸瞎了左眼,一条腿成了残废,全身伤痕累累。吴运铎坚持与病残作斗争,忘我地工作,刻苦钻研,成为一名兵工专家。这么一位英雄,专门为青少年写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分量很重。她是一个革命战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青少年谈的一些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问题,字字句句充满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热切期望,是一本对青少年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为了使书更具时代气息,我们深入到岳阳路小学等几所学校去开座谈会,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然后提出对稿件的修改意见,供作者参考。当我将这些意见提供给他时,他很感激。每次去信,他总是及时回复,修改稿件一丝不苟。我清楚地记得,吴运铎的字一笔一划,写得非常工整。那时吴运铎同志身体已经很差,秋冬时发了气喘,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不顾疾病在身,有时凌晨起床,有时深夜写作。每当接到他的信,看到“于深夜或凌晨”字样时,我深被他那种忘我的精神感动。
因为这本书,我三次见到吴运铎同志。第一次将出书的打算告诉他,去他的家拜访了他。我的印象中他家很简朴。但他的形象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身穿一身蓝色的中山装,头戴着帽子,人很瘦,但很精神。一位革命功臣,却如此普通,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此后,他的家——北京甘家口8号院乙楼4门8号成了我常常去信的地址。第二次在南京的发奖大会上。书出版后,被山西临汾语文社(陶本一任社长)评为中学生“我最喜欢的书”。这是中学生自己打勾,得票数居多而获奖的。获奖图书的作者、编辑都被请去参加会。我再次见到了他。第三次吴运铎同志出差到上海,我社总编辑和我专门到达华宾馆去看望他。就是那次见面,我们请他再写一本《和青少年谈道德修养》续篇,他答应了。但因他身体不好,终究未能如愿。
这本《和青少年谈道德修养》1980年初版时印了3万多册,1981年列入我社出版的《中学生文库》。以后多次重印,一共印了9次,总印数达42万多。91年以后这本书没有再印。最近江总书记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强调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心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个教育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建议将这本书重印,献给青少年朋友。让我们的孩子读一读这本书,从吴运铎同志身上学习老一辈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的崇高品德和大公无私、英勇顽强、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这个响亮的名字,永远留传下去,成为一代一代青年学习的光辉榜样。“保尔的精神”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