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今年我们记住了哪些书

2000-1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为20世纪作品“树碑立传”让人目不暇接

年终岁尾又逢世纪之交,各出版社竞相出版20世纪的文学作品,要给即将逝去的20世纪来一个总结。诗人杨克主编了《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出版社),“中国年度最佳作品系列”(漓江出版社)包括中篇、短篇、小小说、散文、随笔、诗歌、中学生作文、小学生作文、文论、文坛纪事、网络文学、新周刊等12种,是涵括文体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年选。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精选”系列(长江文艺出版社)包括短篇、中篇、散文、报告文学和诗歌5种。“太阳鸟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由《中国最佳散文》、《中国最佳随笔》、《中国最佳诗歌》、《中国最佳杂文》、《中国最佳中短篇小说》组成。

“年选”有民选本与官选本。辽宁人民出版社策划信息部主任张洪说,有人评价说是跟风,其实这是文学多样化、出版多样化现象,是出版界繁荣的体现。奖项越多,出版越多,对文学越有促进,文学需要有多种眼光。他们采取“民选”方式,将作者自荐和报刊推荐结合,销量不错。

与此同时,获奖作品系列的出版也层出不穷。“百花奖系列小说丛书”收集了《小说月报》的历届获奖小说。该书责任编辑王俊石说,《小说月报》“百花奖”已评了8届,完全反映读者意见,他们以最快速度精选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体现了历届获奖优秀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轨迹。处在本世纪末,我们总结新时期以来中国中短篇小说的成果,同时为了在21世纪取得更大的成果。

为20世纪的文学成果“树碑立传”用心可谓良苦,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在一个世纪还没有过去就要为这个世纪的文学树碑立传,未免来得太急匆匆。“经典之编”的编纂者缺乏权威性,加之每种年选的编选标准不一致,有些良莠不齐。对于目前年选图书悄然风行的原因,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雷达认为,主要是因为现在发表的文学作品太多,即使专业人士也看不过来,更不用说普通读者了。而选本一册在手,就能大概知道这一年的优秀作品有哪些,所以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他以为这类书有的可以畅销,有的可以常销。年选要做好首先在质量,其次在宣传。“经典之编”不是什么人都能编的。很多编纂者只是把别人编辑的作家选集里的作品随手拿一二篇过来而已,拼拼凑凑,并无自己的经典之见。

去年以来,科普图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米勒引领科普图书渐入佳境,且呈现出强烈的升温态势

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经过出版界的努力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积极配合,全国科普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大批优秀的国内外科普精品相继问世,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精神粮食。但同时,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粗制滥造甚至打着科普的旗号贩卖伪科学的书籍也混杂其间,造成极坏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发行的问题,很多好书不能顺畅地到达读者手中,形成“读者买不到,出版社卖不动”的现象,长此以往必将对科普出版产生负面影响。

11月份,“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的召开,为科普出版借来强劲东风。大会学术委员会外方主席米勒教授的一句话“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对分子、核能、基因等概念一无所知的公民,很难加入到国家对科学决策的讨论中去”,道出了科普的必要性——它同样是人们在作决策时的知识储备。目前,加入科普类读物出版行列的出版社已越来越多,推出的书也很有特色,如海南版的《爱因斯坦的圣经》,昆仑版的《人人可以读懂的故事——宇宙、生命及万物》,企业管理版的《解读天书——人类基因组距我们的生活有多远》等。

12月份,由本报与中国优秀科普期刊《Newton-科学世界》发起主办的首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评选活动揭晓,据组织者介绍,此次评奖对出版社来说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示范,对读者来说则是一次免费的专家导读和导购。这种对科普佳作大张旗鼓的宣传显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述消极现象的发生,客观上将为全社会形成“出好书、卖好书、买好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起到推进的作用。

科普图书热的兴起,有着多重因素。它既与揭批“法轮功”,宣传无神论、唯物论,反对迷信的政治背景有关,又受到倡导素质教育的影响,更与科普创作与出版本身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有关。业内人士已深刻认识到,这些年来,不仅人们对科技知识的需求有了变化,就连时尚、兴趣和阅读的习惯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科普作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之一,正与社会、文化、经济、道德、法律等发生着日益密切的联系。

随着“入世”的临近,版权贸易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视野,一向引领世界最新技术的电子图书在版权引进上一马当先

我国的电脑图书出版业于90年代初驶入“快车道”。电子工业等出版社率先走出国门,通过版权贸易方式大批量地直接从美国引进电脑图书,在国内快速翻译、出版、发行;同时,电子、清华等社及时调整选题结构,把电脑图书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从此图书销售额一直保持30%以上的速度增长;继而,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陆续加入竞争,包括一些老牌大社纷纷跟进,在科技出版界和IT界刮起了一股电脑图书“旋风”。

今天,全国出版的电脑图书已有7000余种,全国300多家出版社参与电脑图书的出版,约占全国现有出版社总数的3/4。其中引进书在市场中所占份额约10%。据业内人士透露,引进书的高潮渐渐平息,由最初的一马当先,转为近几年的与原创书平分秋色。

电子工业出版社从最初的每年引进版权70余种、没有版权输出到今天的每年有200种外版图书和数十种电子出版物问世,引进版权占国内IT图书引进的20%强。在圈内有“机工黑马”之称的机械工业出版社曾因精心策划在订货会上跃居同行码洋第一。华章公司总编辑武卫东介绍说,机械工业出版社80%的书靠引进。因为国内的计算机图书起步晚,积累少。他们的做法是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定位在专业类计算机图书,目标明确,并不断地有得力的产品推出。国防大学出版社今年的计算机图书出版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很多高新技术最先运用在高新的领域,因此他们主要从英美引进版权,同时也坚持高科技的自编自著,并没有在普及上做文章。中国电力出版社从1998年开始引进计算机图书,目前已有100多种,计算机图书的原创和引进各占50%。清华大学出版社从1992年开始引进,1993年与微软合作,与外方签署第一项引进版权的合同。目前仍以引进版权为主,集中力量有规模、有计划地引进,特点是品种全、领域广。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每年出书200多种,引进书就占到了100多种,以计算机和英语图书为主。

从市场角度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版业的自身发展受到很大约束。1998年初,图书市场已经开始持续低迷,但很少有人掌握文化市场的规律,更没有人去耐心研究。相反,很多人依然认为这是一块处女地,往里扔什么就长什么。正是这样一种心态,使得市场上短视行为泛滥,看到一个热点,大家就接二连三扑上去,不把热点炒滥誓不罢休。由于缺乏对图书市场自身原发性发展规律的把握,炒作、模仿、跟风一系列破坏市场的做法最终对市场形成了巨大的打击。

近年来图书市场的发展说明,出版社关键要沉下心来寻找自己的定位,只要定位准确,总有属于自己的市场。选题过剩、撞车等市场上的一些问题都是人为造成的,只要创新,读者就会接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