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春阅读、当代阅读、经典阅读、实用阅读

2001-04-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祝晓风 我有话说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是一份以初中生为对象的语文月刊。创刊百期以来,该刊始终以引导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为己任,以“精选阅读资料,评介名著佳作,指点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为办刊宗旨,在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的重重包围中,该刊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并以此为依托,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对于当前的中学生报刊来说,市场是严酷的。它有两个威力强大的指挥棒:一个指挥棒是课堂学习和复习考试,另一个指挥棒则是青少年的时尚消费和娱乐消费。按照前一个指挥棒的指挥,你就得把大堆大堆的教材分析和复习训练题塞给读者,因为总有愿意掏钱的学生和家长;按照后一个指挥棒的指挥,你就得玩“帅”,扮“酷”,用花花绿绿的包装追捧俊男靓女,演绎明星轶闻,这样才能吸引那些涉世未深而又急于追逐时尚的孩子们。

正是在这两个指挥棒的指挥下,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读物陷入了误区,一是教辅类读物的低层次重复出版,二是对中学生时尚消费和娱乐消费的盲目迎合。有的时尚类青少年刊物专门吹捧歌星影星,俊男靓女,甚至为少男少女之间的所谓爱情和速配支招,形成了青少年消费文化中的一股浊流。

另外,是对青少年自恋和自闭倾向的片面鼓励,也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氛围。

以上这些出版上的误区,大都源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和对多数青少年课外阅读心理和现状的隔膜。

作为富于社会责任感的语文工作者和杂志编辑,《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主编曹增渝认为,要办好刊物,就不能盲目地跟着这两个指挥棒转,更不能陷入上述误区:“我们坚信,中学生需要的是那种真正的精神营养,是那种既焕发着青春气息、洋溢着时代精神,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我们的杂志要能够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时代,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传统和历史。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刊物的内容划分为4个板块:‘青春阅读’、‘当代阅读’、‘经典阅读’、‘实用阅读’。这4个板块既注意到了时代精神的张扬,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考虑到青少年自我关注的需要,也考虑到了不同的人生经验对于他们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上囊括了初中生精神需求的几个主要侧面。这样形成的刊物个性,我们认为,是时代所需要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因而也应该是在市场上能够站得住脚的。”

面对W TO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只有名牌刊物,才有可能继续保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和读者群。因此,精心打造名牌,不仅是刊物发展的需要,也是刊物生存的需要。

刊物的知名度,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刊物的质量。而刊物的质量,又取决于两点,一是它的整体设计和编辑思路,二是它的内在编排和外在包装。以初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刊物,不同于面对成年人的学术刊物,它不能不讲究编排,讲究包装,以赢得读者的喜爱。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特别注重栏目的策划,他们先后策划的“趣味阅读迷宫”“辩论台”“书虫聊天室”等,都曾经给刊物带来新气象,并且引起了一轮又一轮读者参与的热情。这些重点栏目的推出,促进了刊物同读者的交流,丰富了刊物的色彩,使其成为显示刊物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和与读者沟通的重要渠道。

主持人制也是该刊在刊物编排上的另一个重要举措。主要栏目实行主持人制,主持人面对读者发言,介绍栏目内容,品评稿件优劣,交代编辑意图,从而大大缩短了读者同刊物的距离;读者通过主持人独具风采的解说,不但了解了编辑的思路,而且了解了主持人的风采,这就对刊物多了一份认识,多了一份感情。就在这种交流中,一些主持人在读者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有的一天就能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这样,刊物就不再是向初中生单纯灌输知识的印刷品,而是成为一种编读双方相互交流的媒介。刊物的价值,也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得到真正的实现。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发行量连年攀升,目前已达80余万,发行全国,深受读者喜爱。面对如此良好的形势,《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同志们并没有满足。4月中旬,在“纪念《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创刊百期暨媒体互动座谈会”上,他们延请全国一些新闻出版单位的同志为刊物出谋划策,共商发展大计。与其他媒体合作互动,共谋发展,是近来《中学生阅读》杂志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据介绍,目前《中学生阅读》初中版、高中版和《教育时报》3个编辑部在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等9家出版社的协助下,正在进行一个大规模的读书征文活动,其中包括一个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系列问卷调查和一个中学生读书征文大赛。曹主编说,“这个活动,就是对我们自身优势的一种挖掘和利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更好地把握中学生精神成长的脉搏和轨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我们的办刊方针”,“同时也给各出版社提供一些应对市场变化的参考”,“我们希望以这个活动为起点,和出版界的朋友们建立起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联手,合作互动,共创我们事业的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