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风格分析,人文关怀

2001-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铁石 我有话说
雕塑史乃至美术史,如果它只局限于题材的介绍,而不顾及形式风格分析,不寻求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那么,这样的美术史是不完全的,只能是入门了解的常识读物,而不是纯正的美术史。

关于中国雕塑史的读物也有好几本了,其中不乏名家之作,比如梁思成、王子云、陈少丰诸先生的作品,然而上述诸书总体来讲,过多地关注了题材内容,忽视了雕塑本体,也就是所谓的形式、风格,乃至文化关怀问题。

《图说中国雕塑史》最大的优点,就是以风格分析为主线,以人文思索为主题。

作者认为,中国雕塑作品的发展,是华夏民族审美与认识能力演变的结果。在早期的造型遗存中,形象思维被用于器具的生产,因此使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夏商的雕塑以直线意识为造型上的特点,周代以曲线为特点,而S型线则为楚文化最明显的造型特征。秦代由于理性意识,秦俑的直线特征最明显。汉代由于文化融合,则以复杂的曲线造型为特征。六朝又出现了S形造型,隋唐的作品风格多样,宋代则是以直、曲线相结合为特征。元明清是传统形式的衰落期。

作者又认为,形式与趣味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审美趣味的最基本的体现就是造型最基本的语言。在中国传统雕塑中,这种最基本的语言不是体块,而是“线条”。由于趣味的变化,引起了这些线条形式的变化,从而产生了趣味的变化。

然而这并不是作者的根本意图。作为一种文化研究,雕塑史不是在告诉你这件雕塑是塑造什么样的东西,也不是告诉你它的形式是怎样变化的。作为文化关怀,雕塑史的研究更应透过形式分析,寻找其背后的趣味变化。而决定了这种趣味变化的,就是文化问题。其核心就是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一开始,作者就通过对于原始人对于“形”的理解的思考,展开了人对于自己之“在于这个世界中”(也就是,人之在于世界中,是如此不可怀疑,又如此困惑。也就是存在主义的那个DA-SEIN)的追问与探索,这些追问与探索,一直体现在全书的写作中。

《图说中国雕塑史》是一本写给大家的雕塑史。在语言上,作者尽量使用短句,力求风格活泼,通俗易懂。但是,通俗不等于庸俗,何况它的作者,也是努力地以学术的精神写通俗的读物,力图做到雅俗共赏的呢。

本书的不足之处是,作者遗忘了四川三星堆的雕塑,对于元明清的小型玩赏性的雕塑重视不够。此外,作者对于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持有与进化思想不同的态度,这些都值得商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