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舍短取长,以通万方

2001-06-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顾 越 我有话说
《诸子学》,黄卓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研究或介绍先秦诸子,往往着重于某一家与别家的不同,以说明其主张。这样做,自有它的道理,至少容易让人了解某家的特点。其实,诸子各家有许多相同之处,只是所取角度不同。评说时略去了相同,突出了不同。《汉书·艺文志》则既看到不同,更看到相同,透过现象的不同,抓住了本质的相同,称诸子百家“可观者九家而已”,“九家之说,……其言虽殊,辟(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易》曰:‘无不同归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智)所虑,以明其指(旨),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也。……观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矣。”

今天读诸子书,研究诸子思想,更需要注意“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一面,这才可以通过“舍短取长”,达到“以通万方”的目的。黄卓明先生本于《汉书·艺文志》刘歆“七略”论述诸子之学而著《诸子学》一书,评骘先秦诸子十八家学说,各立一专章。于孔子、孟子、子、老子、庄子、韩非、墨子、管子、晏子、公孙龙、吕不韦等有论著传世之名贤重学,归纳要旨,扼要介绍;于驺衍、惠施、苏秦、许行、计然诸家,则钩沉拾遗,以发其精思微旨。子思作为后儒,单立一章,以解析所撰《学记》的教育思想。屈原并无专门论说传世,却因《离骚》所体现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思想品性亦设专章。黄先生心目中有明确的选择标准。法家取韩非,不取商鞅、李斯,“嫌其心术不正”;纵横家取苏秦,以“爱其刻苦自励”(《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发书,陈箧数十……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不取张仪,是为不满其人品。

书中各章有大致相同的格局:介绍生平、学术要旨和教育思想,给读者一个概括而完整的认识。如将老子的学术思想归纳为“返璞归真”、“弘道明德”、“互相依存”,至于“无为而治”则作为政治见解;用“非攻”、“节用”、“节葬”、“非乐”概括墨子的思想要旨,这些都十分切当。

“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孟论述尤多。但“仁”并非儒家专利。法家主张法治,却并不否定“仁”。黄先生据《韩非子》中“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难一》)、“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解老》)等,把“仁者爱人”作为韩非的思想要旨的一个方面,从而体现出儒法相通的一面。列为名家的惠施主张“法先王”,明显与儒家一致。

教育是经世治国之本。应当看到,诸子的教育思想往往是互为补充的,而不是互相矛盾扦格,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朱熹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孟子的“专心致志”(《孟子·告子上》弈秋授弈故事,“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荀子的“虚心静察”,(《荀子·解敝》:“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管子的百年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晏子的学贵慎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择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辟患也。婴闻汨常移质,习俗异,不可不慎也。”),各自说的是某一个侧面,融熔综化而用之,当可收到更好的成效。在挖掘阐释教育思想方面,黄先生着力尤多,不仅纵贯古今,系及董仲舒、柳宗元、朱熹、戴震、蔡元培等,而且旁及域外,远自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中及夸美纽斯、培根,近至德国赫尔巴特(J.H.Herbart)、美国桑代克(E.L.Thorndike),旁征博引,广为证说,从而表明教育原理古今中外是相同或相通的,后代适应新条件而有所发展。

先秦诸子这份文化遗产,许多人知之甚少,尤其是青少年。黄卓明先生《诸子学》,全书十几万字,二百多页,眉目清楚,要点明确,读来不甚费力。对于需要综合了解先秦诸子的人,是一本良好的读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