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学术晚清为一大变局,“五四”一变,三四十年代又一变。现代学术之发端并结出果实,即集中于此一时期。美雨欧风,旧邦新命,整厘传统,会融新知,硕儒高学,应运凤鸣,乾嘉之后,耸立高峰。新学与旧学相斥相继,中学与西学相拒相融,驳杂多变,为此期学术之特异景观。新中有旧,首推绩溪胡先生;旧中有新,莫过海宁王先生。王之夙契托命为义宁陈寅恪先生。而陈、胡均先生之恩师,薪命相传,老而弥笃。王之学由新转旧,所发明在殷周制度暨古器物古文字古史,二重证据,为现代学术奠基;陈之学立足乙部,兼及梵夹道藏,诗史互证,今情古典,成一代通儒之象。王学开辟多,涓滴之续,即可成就。陈学精深兀立,几成绝响,惟我季先生最近义宁,而另有进境。先生东鲁临清人,生孔孟之乡,处奖励游学之世。幼承庭训,已知苦读向学,壮而负笈欧陆,厚植根基,十年艰辛,终于有成。
临清之学,不以传统小学之文字训诂入,而以异域之古文字、稀有文字立,故能独得国际东方显学之专学绝域之入室门径。二十世纪之国际东方显学,曰敦煌学、曰甲骨学、曰印度学、曰蒙古学、曰西夏学、曰藏学、曰现代佛陀之学。因入径至难,均称绝域。敦煌、甲骨吾国学人涉猎者众,绩学者也多。蒙古学胶县柯凤荪先生后,两宁(海宁义宁)继之辨之,再后,吾不知矣。佛学石埭杨仁山、宜黄欧阳竟无、崇德太虚、丹阳吕秋逸四大师学兼仰信,而黄梅汤锡予先生截断众流,自成知识统系,卓然大家,先生固师事之,且以《浮屠与佛》名篇鸣世。惟印度学一科,先生独辟而自立之,故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吾国道咸以降,考史之学以治辽金元史及边疆史地为能事,因缘凑泊,为后续之中土学人切入二十世纪东方显学辟一特殊路径,即中西交通史研究是也。先生固二十世纪此学此科此一显学之余脉新枝之集大成者,且已开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之先河。
要之先生之学所专精之域区,一曰印度学、中亚古文字学,以其所著《印度古代语言》、《吐火罗文研究》为代表;二曰九译之学,以所译述之《罗摩衍那》、《五卷书》等梵文经典及《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为代表;三曰佛陀之学,以两论《浮屠与佛》、三释大乘经典《妙法莲花经》和《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为代表;四曰中西交通史事之学,以《糖史》为代表。故先生所治学,未尝不可视作经史之学,盖梵国异域之经、中西交通之史也;入径亦未曾超离文字训诂之属,为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诸异域稀有文字之训音转注也。而其方法,则辨音知字、转注转译、构筑文化原型。职是之故,称先生为二十世纪中国东方学之重镇、印度古学之泰斗、九译之学之大师、中西交通史之大家,明学之士其谁曰不然欤?
先生之所从事固绝域之学、出世之学也。因以入世之精神为出世之学,遂使所为之出世之学具入世之精神。异域僻典,不觉其冷;转音训字,不病其繁。然先生并不以钩索沉隐于绝学之域自划,犹沛沛然尽有不能放释之入世情怀。故心系家国,每作出位之神思;感时忧世,常鸣旁通之秘响。睹西方势强、国性不立,反对文化霸权,遂倡河西河东之说;因文化劫难、人性泯灭,为回挽人心世道,至有牛棚之记。前年,有私淑之学子请益于先生,云学位候选人资格已获,惟导师不堪师表,如何?先生曰:不妨虚与委蛇,俟通过学位,即弃而去之。先生性平易,望之温,即之也温,晚生后学,可以相亲。深情积郁,则笔之于文,或文化批评,或散文随笔杂记,七十年如一日,未尝稍辍。文如其人,一本自然。久已卓立于艺苑文坛,浑然而不自知。散文之于先生,乃学之别体,而非学之余事。先生为学不藉时会而得师缘,为人不深求世事以养性气。八十年代末,曾有预闻国政之高请,先生却之。晚年学益醇,思益新,笔益健。平生著书高一丈,八十后所著逾五尺。此固先生之勤、学术之幸,然亦国家之悲也。
陈寅老昔述杨遇夫先生之学于战乱之世曰:“一旦忽易阴森残酷之世界,而为清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则国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其时纵有入梦之青山,宁复容先生高隐耶?然则白发者,国老之象征,浮名者,亦儒宗所应具。又何叹哉?又何叹哉。”固寄望于将来、有待于当道者也。若夫临清季先生,执教京师太学已逾半个世纪,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不遗毫发之余力,立足东方,笑对当世,头白年高,青山无梦,不待尊礼,已国老儒宗矣。岂敢述学,九秋颂九,为先生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