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5月25日,“南粤风采”摇出“双奖”,广东地区中一注落在广州,幸运者仅仅花了4元钱,就捧得500万大奖。在对此事进行报道中,省内外不少媒体运用了“买四元得五百万”之类的渲染性语言,强调购买成本与获得收益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样会使受众增强获取非正常投资收益的欲望。媒体在报道彩票摇奖结果的时候还喜欢使用另一种口吻,即如“获奖者已坚持购买彩票××年,花费××××元”,且“每期都买同样号码”等等,并对情节加以强调夸张,最后读者会认为“诚心万事成”,以致对彩票的经济实质产生错误认识。
上述的两种倾向,或者说是彩票新闻报道手法,无疑可以增强新闻趣味性,可以提高读者对彩票的购买兴趣,进而刺激彩市,但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淡化了彩票中奖的完全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甚至造成宣传迷信思想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就媒体本身而言,在报道中应对中奖者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悬殊差额作低调的处理,要用偶然的观点。彩票持有者的中奖与否是绝对不可控制预测的,不是研究概率学就能作出预测,也不是随便拿4块钱就能换500万,不是坚持购彩××年如一日或“咬紧”一组号码好运就会降临的,这些要明确并体现出来。
由于彩票本身具有强烈的娱乐性,经济部门调控也十分到位,故我国彩市兴旺有序。而出于消费者的需要,各级报刊的彩票专版专栏也相继开放,并且深受读者关注。只有新闻传播人员严格遵循经济学原理来思考问题,并且结合社会学知识冷静处理问题,这一批彩市催生的舆论新板块才能真正与新兴的彩票市场相互促进,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