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的文学史研究就显得愈加紧迫了。这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历史、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们的共同不懈努力,才能切实展现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学发展史的精确神貌。
———相信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马春林先生的这部《中国晚清文学革命史》会在这时候给您一个惊喜,它不仅如刘纳先生所言“是一部有关晚清文学革命的最系统、最完整的著作”,更大的价值在于它真真切切地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页空白,书写了文史研究的新篇章。
晚清之于中国历史,其地位、作用及对后世影响力之巨都是毋庸置疑的。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点之一刹那顷,实中国两异性之大动力相搏相射,短兵相接,而新陈嬗代之时也。”于是,“今者时势又剧变矣,学术之必变,羞不待言。世之言学者,辄怅怅无归………”“怅怅无归”倒也未必,但身处时代巨变的滚滚波涛中,文人学士心态之茫然由是却可见一斑。———于是,对晚清的社会、思想、军事、外交、文学等等的研究便愈来愈被学术界所重视,所青睐,至目前,便真地演变成了学术界的一大热点。这部《中国晚清文学革命史》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对该阶段历史、文化的研究确是大有借鉴与参考作用。
纵览全篇,感受最深的是此书高屋建瓴的气势与颇为独到的宏观视角。对文史研究来说,如果只就事论事,必然流于平庸与琐碎。而此书正是在这一点上取得了突破与超越,其采用“世界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视角,将晚清的文学革命置于世界性文学交流与发展的大系统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新旧嬗替的整体进程中加以审视和考察,视野宏阔,立意新颖,见解独到,实属难得。
晚清的文学发展不仅仅是文学自身发展与演进的结果,其与哲学思想、文化冲突特别是社会变革的突变更加密不可分。因此,全书将研究的立意与主旨放在“文学革命”上,确实称得上匠心独运。为“文学革命”立“史”,以此观照出晚清文学“是中国文学二千年来在自我封闭的系统中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的终结,是中国文学由封闭的本土文学走向开放的世界文学的辉煌起点。它标志着中国人‘世界文学意识”,的觉醒。它最早体现出世界性文学交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理据充实,确令人信服。
立意高远,则理出的脉络自然清晰可辨。全书以总论起笔,述及晚清文学革命的生发背景、动因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然后由宏观入微观,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革为子题,分而述之,每种“革命”及“改革”皆详述其起因、演进历程、地位作用、历史局限及代表性人物。其中,着重释述了新文体、新派诗、新小说、戏曲和话剧剧本在文学史中所取得的创作成就。有总有分,相辅相成。资料丰富翔实,阐述理据充分,既高度概括,又微言得失,既可作文学研究的参考,又可作文史论著来探究,可感,可知,可信,亦可读。
如其论述“新派诗”的创作,印象尤深。作者旁征博引,将黄遵宪、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的“新派诗”创作放在时代变革和诗界革命的大背景下来考察,论说纵横开阔,评述精当入微,短短两万余言,便将晚清新派诗的大轮廓、代表人物及作品、成就得失阐述得清晰明了,实堪大家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