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咬文嚼字》吗?这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刊,32开,48页,每月一期,每本2元。在全国八千多种刊物中,只能算个“小不点儿”。可你千万别因为它“小”而不屑一顾。语文专家吕叔湘曾称赞说这正是他“想象中想办的一本刊物”;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家读委主任许嘉璐先生夸奖这本小刊物具有“大眼光”;读者朋友把它比作“文化的清道夫”“语林的啄木鸟”。
《咬文嚼字》有三大特点,第一个便是针对性。他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专门剖析报刊、图书、广告、影视中的各类语文差错。“饮鸩止渴”不能写成“饮鸠止竭”,“涸泽而渔”不能写成“竭泽而鱼”,“临危不惧”不能说成“坐怀不乱”,“华灯初上”不能说成“灯火阑珊”……它会让你触类旁通,在用字用词方面产生特有的“敏感”。
不仅勘谬,《咬文嚼字》还要寻根探源,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课堂里也不一定听得到、辞典里也不一定查得到的。比如说:“家”本是人住的,怎么会跑进一头“猪(豕)”?“万人空巷”到底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还是街上挤满了人?“举案齐眉”是把“桌子”举得齐眉高吗?“压轴戏”是最后一出戏?……这些话题诱人又考人,一不留神,你便成了饱学之士。
《咬文嚼字》还有一个特点:文章短小精悍,文字生动可读。“卷首幽默”———令人发噱;“雾里看花”———耐人寻味;“向你挑战”,开发智力;“语丝”——趣味盎然。即便是重视学术眼光的“字里乾坤”“词语春秋”“辨字析词”也会让你如嚼橄榄,余香满门。
《故事会》1963年7月创刊,是全国故事文学中牌子最老的刊物。
1985年7月,《故事会》发行量达700万册;1979年至今,在边疆二十多年位居全国期刊前列;在世界综合文化类期刊中,排名第5位。
1994年被中国电视台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杂志”之一。
1997年、1999年先后二次入选“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
2000年评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2001年《故事会》将拍电视版,首创国内杂志电视化。
目前辟有二十几个富有特色的常备栏目,如笑话、幽默世界、东方夜谈、外国文学故事鉴赏和中篇故事等。近两年还相继推出百姓话题、名人讲故事、3分钟典藏故事等品牌栏目。
在全国设立了几十个发刊点,建立了强大的发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