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嘴自吹,形式多样、层出不穷,这里暂且只说说文人圈子里的事。文友好不易容易写了一本书,却因为请作序的人而延缓了一年多的时间出版,几经周折,终于请到了北京某名人作序,我问文友何必如此折腾。他却笑而答之:“如今出书,哪个不请有头有脸的人作序?”难道请名人作序,请名人提写书名,就能提高书的档次?猫腻在哪里?文友说:“去书店买书,你能一一拜读?一般购书者看看序,那序是某某名人写的,某某名人说的还会有错?”其实借嘴自吹更有高明者,书还在写,就请了一帮炒家去炒热,等到书一出版,看后让读者是大跌眼镜。哪管你有一种受骗感觉,钱进“寡人”腰包就行!赵忠祥先生应该说是写书“发家致富”,当初买他的书是冲着报刊炒得热闹,买来之后只看了一半,现在连书名也忘了。当然,你不能要赵先生的文章像小说家、散文家的那样优美动人。说实话,他的书就没有倪萍的《日子》写得真情实在。
这吹法是天外有天,更有高手者,那就是借读者的嘴为自家吹。你对咱说的好话,我如数刊登,你对咱批评的话那就对不起。不久前的双休日去一书店,买了一本《新周刊2000佳作》,封面上有如此多的“2000佳作”、“名报名刊佳作”、“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誉语还不够,在书的前言中,自吹一番还不过瘾,最后还是用了当今最流行的“借嘴自吹”,让“读者”帮着吹。“顺便摘几则关于《新周刊》的酷评,有弹有赞,相信你读后的感觉不亚于读《新周刊》。”
《新周刊》是一份垃圾大餐,永远也写不出一篇精致完美的文章,永远也挖掘不出一个真正原创的有意义的想法,永远也触不动稍微深沉一点的感动与思考!《新周刊》披着亮闪闪光滑滑的时尚大衣,其实却是最俗最格调不起来的一个刊物。(我也想不通,《新周刊》为什么还一直有人关注,有人热爱,有人说好,有人一期期在书摊上把它抱回家,这抱的人当中还包括我自己!)——子野(自网上)
人生四宝:吃饺、睡觉、上班、看《新周刊》。——黄意妮(武汉)
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观点和角度,尽在精美、时尚、前卫的《新周刊》。——翟晶晶(北京)
读这三位读者的话似乎觉得很时尚、很前卫,时尚是吹,前卫是肉麻,不知大家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