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怎一个“攒”字了得

2001-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侧耳根 我有话说
又要搞职称评定了,单位人事部门召集申报人员开会,有关领导宣读了有关评定条件及注意事项,末了加了一句:在座不少同志不是还攒了些书嘛,这也算晋级的一个优越条件吧。笔者闻之不禁哑然失笑:好一个刺耳的“攒”字!

因工作需要,本人常有文字见诸报端,有万八千字的通讯,也有千八百字的专访,更有百八十字的言论,甚至还有连署名的资格都没有、仅配发成一句话的消息。就所获奖项而言,省部级、中央级的新闻奖拿得也不算少,中国新闻奖也滥竽充过数。对这些新闻学理论上所谓的“易碎品”,笔者从未奢望其有朝一日能够作为著作甚或专著而出版。这样说,绝非本人谦虚,而是觉得大家都属圈内人士,大可不必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君不见,前一天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第二天便可以在几家、几十家报纸上看到内容雷同,甚至有的标题都一模一样的“新闻作品”。将这些所谓作品收集到一起——也就是那位领导称之为的“攒”——便成了专著,着实令人汗颜。

一些同仁将发表过的自视为著作的作品从报刊合订本、从自己的剪报粘贴本中搜罗出来,连同曾经刊登在报刊上的群众来信、读者的读后感、有关部门领导对报道的批示,甚至刊登在其他媒体上的、其他记者写的相关报道也悉数搜刮,以此来增加页码,以显示自己专著的厚度和分量。更有甚者,连“本报讯”、“编者按”、“短评”之类的字样竟然也不忍删掉,原封不动地加以收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贻笑大方。请名人题写书名或作序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然后再找家冤大头的企业出资,把钱交到出版社,买个书号,一部或几部“专著”就这样“攒”成了。当然,按照有关出版法规的规定,该“专著”版权页上郑重其事地标有CIP数据,也标着XX年XX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字样。印数嘛,想必也不至于低于4位数。

然而,笔者敢断言,想必此君自己也心知肚明,该“专著”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第2版和第2次印刷的可能性了。而且同样可以肯定,无论是国有新华书店,还是什么畅销就卖什么的书摊,都难见该“专著”芳踪。攒了本“专著”,目的就是给别人看的,别人看不到岂不枉费了一番心思?不怕,商家不是有许多促销手段嘛,随便学一着即可:上门服务。于是,操起笔来,在“专著”的扉页上题写上“请某某赐教”、“请某某惠存”之类的话,一本一本地送给领导、同事及部下,不由你不知晓此君已有“专著”问世。

对笔者来说,凡遇此类“作家”及其“著作”,本人往往不识抬举,吝于赐教,书架上也无空余之地“惠存”此类“签名本”。但若遇此君是一不耻下问之人,再三求教,而笔者确实未拜读其大作,甚至已偷偷作废品处理掉了,根本无法赐教,岂不难堪?彼此都难堪的事,何苦为之?不过话又说回来,此君“攒”此书的目的,不就是想在填写《职称评定申请表》时,“曾于何时出版过著作”一栏不出现空白吗?谁真的稀罕你“赐教”、“惠存”?别自作多情了!

唉,都是职称惹的祸,怎一个“攒”字了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