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总希望故事有结局,这个故事的结局,也跟洋人砸开中国大门以后发生的许多事一样,个人努力绝对收拾不了。不久他老人家撤回到天津总部工作,曾经很有成效的北京王府井这个分所就关门了。
从我们上中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后工作的十几年间,虽然不住在王府井,但是经常去,频率大约每两周一次,奔新华书店。当时王府井大街在南口长安街和北口八面槽设卡,不让随便骑车招摇而过。我们就从两侧的小街或胡同迂回包抄,把自行车放在一机部总院院墙也就是报栏后面,或者花二分钱存在工艺美术品部旁边的小胡同口。说这些,是表明我们对七、八十年代的王府井周围比较熟悉,那时候新楼不多。东风市场还是农贸市场的格局,露天进口右边平房是卖包子的,左边小楼牛肉汤豆腐脑,迎面是湘蜀餐厅,左拐进入有大棚顶盖儿的空间,北走几十步才是东风市场的正门。市场内部跟50年代北京拿一套图纸盖了海淀区五处的平房商场类似。说到那五处平房商场,甘家口那一座已经鸟枪换炮了。如果谁没见过,有兴趣,得空儿去五道口商场看一眼,那里周围环境变化大,商场建筑本身没有大动。不过想见识一下的话,也得抓紧。
即便是十几二十年前的王府井,仍然是小规模建筑多,大中小号商家形成历史遗留下来的配合比例,街道空间还有意思。今天的王府井,人依然不少,但我们怀疑这能否说明它改造得成功。在中国,哪儿都人多,好去处又可怜地少,就是在设计失败的实例前面,也会有很多人,要不然去哪儿?今天的王府井已是垄断格局,几家大户很显赫,中小商家或被招安或被扫地出门,剩下的越来越少,配合比例被破坏。实力雄厚的财团和开发商个人,当然愿意这么干,把别人都挤跑就剩我,那多牛。今天的王府井新建筑,以新东安为例,因为推倒无数小店,面宽数十倍于以往,立面统一成自己一家之风格,宣示的是冷漠的企业文化、公司文化,保守、傲慢、缺乏想象力。我们知道,百货大楼在急起直追。目前这被认为是现代化的表现,要的就是虚张声势的派头,都市生活的丰富多采、复杂微妙、各得其所、同时不乏藏垢纳污角落的真实质量,是无所谓的事情。要的就是外表光鲜生猛,都市生活的精致感觉是完全多余的。(这篇文字完成后不久,我们见到改造成步行街的王府井。印象最深的,是满眼万紫千红四季如春的花坛花池花篮。塑料假花的制作工艺达到很高水平,但王府井已经变成舞台布景,到处透着假。)
北京是官僚气重,不太懂商业建筑和商业文化的城市。对生活其中的人,包括我们自己,这句话的关系也可以试着反过来说。不管怎么说,都可以认为这是优点,北京难道不是中国的文化之都吗?但不能忘记,文化之都的骨干分子来自五湖四海,各自携带着异地的经验和回忆。
我五岁和九岁在上海各呆过一阵,有几家亲戚让我轮流住。事情记不全,只有一些残片。上海的弄堂跟北京的胡同感觉不一样。后者像邻里共用的走廊,前者像一个扁长的院子。夏天傍晚人们兴在弄堂里聚会,纳凉的同时,谈天、念语录、喝绿豆汤,我还表演过李铁梅。弄堂老房子挤,上楼下楼钻亭子间,对小孩来说是乐趣。洋楼则高大,设施完备,窜来窜去捉迷藏,可以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空间角落。外滩除了照张相,没太多印象。再有就是南京路,店铺几乎开到马路边道上。等我后来再去,每次时间不过几天,说话就不在行了。我不知道变成步行街以后的南京路,是不是让人觉得舒服。两个月前看报道说,南京路要保持中小门脸存在,不鼓励全盖成商业中心式的大楼。我感到有懂得商业文化的人在发挥历史知识的作用。南京路上新建筑不想评论,那不重要。过去的历史和不久的将来,都会证明城市空间的整体比单栋建筑重要。
在全世界被称作地球村以前,在电脑和网络还没有的时候,都市商业活动,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表现出相同或者相似的规律。近现代才成气候的纽约第五大道,没有什么人不知道。它没有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一个挨一个的模样。直到今天,能占六十米面宽一个街区的大字号仍然是凤毛麟角。当城市地段让市场去调节地价,行政部门不随便下指令,同时鼓励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遏制垄断局面的出现。当土地产权属于私人,想管过界也不可能。这需要在初始阶段建立好游戏规则。
选择一个生龙活虎的商业地区,把各类设施标上不同颜色画出立体分析图,它就是一大块充满各种果料的北京切糕,全黏在一起。如果把老百姓能够涉足的公共领域当作空儿,把私有领地当作实心,也画出立体分析图,它就是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有人看一眼就反胃价钱却很贵的瑞士奶酪。随手切一片,就有孔。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用上述两条定理,分析一下正生活其中的城市。如果符合定理所云,那城市是有意思的,值得继续在那里奋斗下去;如果不符合,很不幸,应当赶紧想办法纠正胡乱建设的错误,没有办法的及时考虑调动工作,凑钱到象样的城市买商品房,在有生之年,体验一下真正的都市生活乐趣。
切糕和奶酪一样的城市,不是人力一次规划和设计的。比较讲内涵的人,愿意穿已经熟乎的半新的衣服去干正事,否则没有历史感觉。城市也是这样,生瓜蛋子新城市,生活质量实际效果不行,年头短,级配不合适。城市中的新区也是如此,浦东肯定没有浦西老城区才有的味道。但这不是说干等着它成气候,基本结构的建立至关重要。这一项,可以设计,一般都有设计,其中设计得不对头的占多数倒也是实情。为什么不对头?因为没有顺着人的心性去设计,而搞无谓的构图。大师也有犯傻的时候,被某些东西迷了心窍,忘了自己每天都是怎么过日子来着。设计不好,往往是不懂设计的人瞎指挥并由自以为懂设计的人瞎干的结果。他们不懂的是生活。这话到此为止,不能深究。否则一追问,你懂?便陷入绝境,只能如实回答,我也不懂。那你废什么话?
(我建议不要这样讨论问题。比如说比例尺度和屋顶形式,就往民族形式喜闻乐见天人合一上扯,以为建筑师都要有旗号有说法,还管这老掉牙的东西叫理论。而且据我多年在工作讨论中观察,你并不擅长哲理,只有一点儿小市民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活命智慧。话不好听,良药苦口,供你参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请继续说大白话。)
(接受。)
刚才说到切糕和奶酪的功能,不对,是切糕和奶酪一样的城市。曼哈顿下城的中国城就是很好的实例。去过那儿的人,不一定喜欢它那冲击人五官的脏乱景象和气味。作为城市和建筑的实例研究,它却有价值。在一个街区之中,房子挤作一团,在不到五十米的街面上,从黄大仙庙、银行门市部、麦当劳、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律师楼、会计楼、杂货店、旅馆、旅行社、建材商店到卖老头乐和内地产塑料拖鞋的街头摊贩和报亭,还有楼上的办公和居住空间,全都压缩在一起。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到北京,恐怕要摊成几百米长的一溜儿。中国城卫生状况极差,有口皆碑,近些年有所改进,短期内还是摘不了帽子。原因复杂,我只想提跟我的本行沾边的,那就是中国人,无论在哪里生活的中国人,都不重视设计,以为那叫虚,不愿意投资,不用心思,生活不讲究。没钱的时候无法讲究,有些钱之后却不知怎么讲究,因为把文化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