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谈吃的书没有把自己定位在饮食文化上。较之《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王学泰著),《中国馔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陈诏著),《考吃》(中国书店出版社,朱伟编著),《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山东画报出版社,〖美〗马文·哈里斯著,叶书宪、户晓辉译)一类读物,它在知识性上可能不如前者,在趣味性上则大有突破。从目录对比上就可看出:翻开《中国馔食文化》一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谁是中国烹饪的始祖”“孔子的饮食观”“袁枚和随园食单”一类标题,而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杏花春雨话冶春”“漫话食鸭”。赵珩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以前许多谈吃的书动辄贴上饮食文化的标签,戴高帽子,结果往往大而空泛,大而不当。”他说,不同于前一类书侧重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的历史介绍和要点评价,刻意挖掘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老饕漫笔》只想记录一些个人的休闲的情趣。
据了解,目前书店里各种各样的菜谱、食单、家庭科学饮食大都旨在对美食制作的工艺流程的介绍,极为实用。而另一类有关饮食趣谈的书,如《名人之吃》(岳麓书社,张运林编撰),《名人谈吃》(北京燕山出版社,崔普权著)则意在名人不在吃,介绍了名人的饮食习惯。而“那鲜嫩的春笋,让我尝到了春,听到了绿”(《老饕漫笔·九华春笋》),岂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之神”所能概括的?这本书的体裁属于社会生活笔记,而且是用现代话语写成的注重情感注重性灵的笔记。“在写作风格上,我受张岱的影响很大。”赵先生坦言,这也正是出版社选择《老饕漫笔》的原因。三联书店的孙晓林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这本书与三联的风格颇为相似,有一种很强的文人气息,很雅致,决不仅仅是对味觉的文字回忆。字里行间其实蕴含着一种情愫。”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读完《老饕漫笔》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目食”了许多的人间美味,而是体验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一位对吃有着这样深刻的关怀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善于体验生活的乐趣的人。赵珩先生透露,在不久的将来,他将续写《老饕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