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图书为了赶上电脑知识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于是电脑图书的生命周期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短,出版者也面临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电脑图书生命周期的缩短意味着市场风险的增加、图书销售时间的减少、撰写和编辑成本的成倍增长、原来图书成本的浪费、读者的流失等等——电脑图书的利润受到了生命周期的直接威胁。
如何才能突破电脑图书的生命周期?
也许你会失望,因为我要说的是,电脑图书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能绝对突破的。就好比是人的生命一样,长生不老是根本不存在的虚幻梦想,昔有秦皇遣徐福入海见欺、汉武封少翁文成贻笑,想真正突破电脑图书的生命周期,与求仙药、招帷魂并无二致——请先不要失望,减少电脑图书生命周期短对出版商利润的负面影响并非无能为也——“长生不老”虽不可得,但“延年益寿”却是可以实现的,这一点也和人的生命规律相似。
要延长电脑图书的生命周期,第一个要诀就是图书本身要有足以长时间生存的质量。高质量的电脑图书确实可以延长一本书在市场上的销售时间,甚至在同样类型的图书出现更新的时候仍然能够保证“旧”图书的销售。比如说《VisualC++技术内幕(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这是一本专业性非常强的书,可是首印的8000本很快告罄,在短短的3个月后不得不进行第二次印刷,甚至《VisualC++技术内幕(第五版)》面市之后,此书的生命周期并没有被结束,市场销售也没有受到冲击,而《VisualC++技术内幕(第五版)》的销售则没有达到应有热度。同样都是Microsoft Press的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诚然第四版基本上都是小克鲁格林斯基的原作、在第五版修订的时候小克鲁格林斯基已经去世,所以加了很多其他人撰写的内容,可是二者的生命周期相差何以如此巨大?归根结底还是图书质量的原因:第五版的译者则似乎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译文晦涩艰深、令人不知所云;而第四版译者之一的潘爱民先生则是有丰富经验的计算机专家,著有《COM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等,最近市面上销售火爆的《COM本质论》(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年7月)也是他的译作,他在翻译的时候能够把作者的原意非常忠实、清晰地重现出来。说到这里,我们再看一下刚才提到的《COM本质论》,它的英文原版名称是Essential COM(Addison Wesley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在国外至今也仍然雄踞亚马逊书店本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最近我看到的是排在第四位)。为什么一本出版将近四年的书仍然能够畅销不衰、生命周期如此之长?说来说去还是图书质量的原因,它的著者DonBox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很多人都认为在计算机界没有人能把COM阐释得比Don Box更清楚,所以他的书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常青树”。还有我曾经给大家推荐过的Thinking In C++(PrenticeHall出版社,1995年2月第一版,2000年4月第二版)不仅中文译本《C++编程思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在国内销售情况很好,在国外也是亚马逊书店该类图书销售前十名中的“不倒翁”。再比如说O?Reilly、Wrox、IDG等出版社的精品电脑图书能够在市场上经久不衰也是对图书质量的回报。由此可见,图书本身的质量是图书生命周期的根本保障。
如果你在质疑上面我说的东西,我在感谢你用心看这篇文章的同时也要称赞你的专业程度。是的,这些书都是基础性比较强的图书,生命周期自然也会相对较长,这正是我要说的延长电脑图书生命周期的第二个要诀:选择本身生命周期较长的技术或选题内容。“小知不及大知”,朝菌大椿不可同日而语,技术本身的生命周期决定了相关图书的生命周期,技术不过时保证了图书内容的不过时———如果一本电脑图书内容所涉及的技术是昙花一现的,要延长那这样电脑图书的生命周期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回天乏力。我们日常看到的往往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但是从基础的层面来讲,即便是今天的计算机仍然没有脱离“古老的”冯·诺曼体系,很多基础性较强的技术始终还在被沿用着并将继续被沿用下去,比如说C、SQL、结构算法、软件工程等等;即便是一些应用性最强的技术在版本上也在保持着向下兼容和应用方法上的一贯性,例如汇编、VisualC++、Photoshop、UNIX等等。比如说自从1972年C语言诞生以来,虽然经历了从UNIX平台向大、中、小型机上各种系统的移植,后来被ANSI(AmericanNationalStandardsInstitute,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标准化形成了ANSIC,又出现了引入面向对象编
程的C++,C的体系结构始终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所以在C/C++领域也就出现了大量“久经考验”、生命周期很长的相关电脑图书,比如说Brain W.Kernighan与Dennis M.Ritchie的The C Programming Lanuage、谭浩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B jarne Stroustrup的The C++Programming Language、Stanley B.Lippman的C++ Primer,还有上面说到的Bruce Eckel的Thinking In C++等等。“谈玄”的电脑图书也会“长寿”,这些电脑图书往往不涉及某种具体的技术,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针对计算机行业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阐释。离开了生命周期有限的具体技术也就摆脱了技术对电脑图书生命周期的束缚,这样的电脑图书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比如说June Jamrich Parsons的New Perspectiveson Computers、Karl E.Wiegers的Software Requirements、Charles Petzold(经典图书Programming Windows的作者)的Code、Alan Cooper的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等等。
读到这里或许你也许还会有些恼火地说:“噢!你说的对极了,但这还是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问题。”确实,这些基础性较强的图书只占电脑图书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电脑图书不可避免地要集中在面临时刻更新的技术领域——不久前你刚刚淘汰了Windows95的书买了Windows98的操作指南,可是今天WindowsMe/2000已经逐渐占了市场主流,还要买另一本新书吗?可这时候出版商也许正在将WindowsXP送交印厂——这样的电脑图书的生命周期又当如何延长?这个问题的解决便是我所要说的第三个要诀:理顺纸和“知”的价值关系,用升级延续电脑图书的生命。很迷茫,是吗?因为还没有人这样做过,所以说起来有些费力,还是做一个类比吧,软件有版本升级的惯例,可是同样作为知识产品的电脑图书为什么就不能升级?你肯定会皱着眉头说,软件升级当然容易了,只要重新安装一下就可以了,图书升级意味着要重新印刷!看,你还是没有理顺纸和“知”的关系,读者买书究竟买的是纸还是印在纸上的知识?当然是后者,好!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更多地重视“知”的价值、降低对纸的依赖和考虑?电子图书的出现给了这个挑战第一个回应。最近在热衷出国考试的学生中流行一本新的单词书《太傻单词》,
此书的影响力足以和畅销已久的《GRE词汇精选》分庭抗礼,甚至有传言说新东方2002版的GRE单词书融合了很多《太》的内容。《太》是一本免费的电子书,任何人都可以从http://www.taisha.org下载,作者还每月更新,读者总是可以得到最新版本的《太傻单词》。虽然这个现象已经超出了电脑图书的范畴,但我认为其借鉴意义是具有普遍性的。
电子图书的出现确实可以克服纸对电脑图书升级的限制,可电子图书毕竟还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纸介质的图书又应该如何升级?如果你是一个读者,你的手头恰好有一本Windows98的书,你觉得它对你很有帮助,你的朋友怂恿你说,Windows Me更时髦——可是你在犹豫,因为你必须考虑重新购买和学习的成本,可是你看到Windows98图书的出版商发布了一个公告:凡是购买本社Windows98图书的读者,可以按成本价在书店以旧换新得到相同作者、相同结构的Windows Me的书!电脑图书的升级一方面降低了出版商的编撰成本(软硬件技术升级的时候真的总是有必要重新编写一本新书吗?)、保证了该种图书品牌上的一贯性、留住了读者群、减少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于读者来说意味着“可预期”的(麦当劳的一个成功关键就是口味和服务的“可预期”)图书质量、降低了再学习的难度,在掌握的知识上也实现了原有基础上的升级。
如今市场上的电脑图书种类之丰富可谓是史无前例,繁荣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每个出版商来说,都必须认真考虑每一本图书的市场效果,技术的更新也在鞭策着出版商要和潮流同步,眼看Windows XP要上市了、Flash6已经开始测试了……新一轮技术的更新又将终结多少电脑图书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