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劫后真情》一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透视了唐山大地震中灾民的生存状态,18岁的“我”在睡梦中遭遇震灾被埋入土中,死的恐惧与生的欲望纠缠在一起,心灵在震颤,思想在波动,想到了父母、事业与爱情,自觉地选择着“死”。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和目光娓娓道来,将自己真实的心境和遭遇撕开给读者看,而结尾对于生命的思索则提升了文章的高度与分量,让我们扼腕兴叹,沉思良久。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生存体验报告呀,尽管它只是大地震的细枝末节,但却关乎人的生存本能与极限,绝对可以重现和还原那段悲怆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善于联想类比是伯镛文章的一个特点。如《狗的高尚与人的良心》由狗的历史联想到狗的品质又深入到盘点“良心账”,感喟“人的良心不要让狗吃了”;由量腰围做裤子这一日常生活行为感悟到了人生的必然规律,警策自己不要养尊处优,虚度人生(《量腰围的感悟》)。这些文章都从小处着眼,发轫于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丝丝入理,读起来十分流畅。
作者在读“人生之书”的同时,也不忘“行万里路”,从海风椰韵的海南到风情万种的大理再到万花筒般旋转多姿的俄罗斯,他足迹至处,目光所及,地理风光溢满胸怀,风俗民情体验入微,既写景状物,又感怀抒情,如在俄罗斯对教育、文化、国民道德素质的思考,无不充实、厚重,一切都那么质朴自然,是山山水水和现代城市感动了他,陶冶了他,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点化了他的艺术灵气,才有了真实的生活,有了真实的性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