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统一和多样性

2001-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粤生 我有话说
迄今为止,研究文化、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比较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却是仅有的一本。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资,八位国际资深专家执笔,对全球八个文化圈的概况、主要精神和深层结构做了原汁原味的讲述;因此,它能提供给我们当今全球文化的鸟瞰图景——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镶嵌画面,而不是黑白分明的两分模型。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来自每个文化圈的作者介绍该文化圈文化的起源、现状、主要精神和价值系统,使读者能了解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并尊重每一种文化。第二部分介绍该文化圈内部的以及同其他文化圈的对话和交流,使读者对全球文化进化的现状、困难和前景有所了解。第二部分则由主编论证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寻求文化统一的途径。

这本书尽管讲得简明扼要,但仍能为我们提供全球文化的丰富知识,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书中的几个主要观点较为稳妥,对全球文化进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注意。

这本书认为,文化是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文化决定社会系统进化的轨线和人民的命运,当前世界各地区域性冲突和战争的根源大都是文化。这同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亨氏的书着重讲“冲突”,而这本书着重讲“整合”,通过文化整合减少和消除冲突。

按照这本书的说法,全球现在有上千种文化,我们勉为其难地在全球划分出八个大文化圈,内中仍有许多民族国家特有的文化和亚文化。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太强了,统一性不足,因此人类社会目前过于混乱而缺少秩序,冲突和局部战争遍及全球。“如果我们要进化成一个全球性物种,我们就必须发展一种全球性文化——一种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丰富多彩,在宽容、合作和共同目标方面一致的全球性文化”。

对全球文化进化或文化整台,本书给出的道路是“在保持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文化整合”。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经验的一部分,文化多样性同生物多样性一样亟需保护;任何一种文化的消失同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一样,都是令人痛惜的。但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样性之后紧接着便是整合,实际上发展过程是由整合来完成的”。文化整合是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来完成而不是通过消灭某些文化来完成。

这方面成功的范例是欧共体。欧洲历史上长期对立、竞争和进行战争的十几个国家通过对话走到一起来了。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逐步实现整合,而且积极推进文化方面的整合,可是并没有消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这就告诉我们,在文化进化方面,欧洲走在前面,树立了好榜样,其他洲早晚都会走上相同的道路。

本书认为,在保持多样性前提下整合出来的全球性的统一的文化是现代科技文化,它诞生在欧洲,繁荣在北美洲。这种文化的特征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相信人能够掌握自然规律为自己造福,其价值取向是自由意志、个人主义和追求现世的幸福。全球文化进化的大趋势是,欧美的现代科技文化一直在向前推进,采取攻势,而其他文化一直在退缩,采取守势。一个长期引起广泛争论的实际问题是:其他文化吸收现代科技文化之后是否还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的多样性?

在吸收和同化外来文化方面,日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先后成功地吸收和同化了中国的儒教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但是并没有丧失原生的神道教文化的特殊性。由于日本民族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精神,所以它顺利地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并进一步加以改造,在许多方面甚至比西方国家更成功。它把儒教的家族观念和忠诚品质引入企业,上下同欲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出了更高的生产效益。继日本之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和中国内地及其他东盟国家,也相继走上了类似的道路。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成功地或正在成功地实现现代化而并没有西方化,有力地证明接受全球统一的现代科技文化而继续保持自身文化的多样性是可以做到的。

南方的文化,由于至今仍是由传统的超验论和唯灵论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在接受现代科技文化方面远不如东方文化成功。“拉丁美洲人从欧洲文化中吸收的是神秘的和超验的成分,而不是理性的和物质的成分”;从欧洲输入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支配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服从教士的权威就像服从上帝和国王一样,成了理论和实践伦理中的公理”。“超验的因素在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文化中也占主导地位:这种因素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中与一神论相结合,有时与神秘主义相结合。黑非洲的本土文化一直是唯灵论的和泛灵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些社会中“西方化的精英分子赞成消除文化传统,如果这种传统与有效地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冲突的话,而有传统文化意识的知识分子则抵制放弃本地文化或削弱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一切企图。绝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处于两者之间”。

E·拉兹洛认为上述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其办法“是技术适应文化,而不是文化适应技术”。例如,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传遍全球,但并没有要求上述社会一定要接受创造出这种技术的科学思想和哲学理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发展出一种统一的现代科技文化和保持全球文化多样性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