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消息树

2001-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贾祖璋全集》首发式在榕举行

本报讯 一代科普大师贾祖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贾祖璋全集》首发式于9月24日下午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福建省有关领导,贾祖璋先生的亲属、生前友好,以及科技界、科普界、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共约60人出席。会议由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林思翔同志主持。

著名科普作家、编辑家贾祖璋(1901~1988)系浙江海宁人,我国近现代科学小品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在长达60多年的科普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科普佳作;同时,他作为科普编辑,为繁荣科普书刊的出版、培养年轻科普编辑和科普作者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科普作品集《鸟与文学》自1931年初版问世后,多次重印,影响了几代读者。他的许多科普名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兰与兰花》等多次作为范文被选入中学和大学专科的语文课本。1979年贾祖璋先生先后当选为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及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在福建省科协和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这次会议上,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林万泉介绍了《贾祖璋全集》的编辑、出版情况:《贾祖璋全集》共分五卷,约300万字。第一卷主要收入《鸟与文学》、《鸟类研究》、《鸟类概论》等有关鸟类的作品。第二卷包括《生物素描》、《动物珍话》、《花与文学》等有关生物世界的一组作品。第三卷收入《高中生物学纲要》、《初中博物教本》等教材。第四卷收入科学小品、科普语文、科普漫谈、科普争鸣、科普图书序言、科普文稿审读意见等148篇。第五卷收入科普札记、书信、日记、年谱等。林万泉社长说,在编辑、出版《贾祖璋全集》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被贾祖璋先生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优美的文笔、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所折服外,深深感到贾祖璋先生的科普作品具有三大鲜明特点:即严谨的科学性、优美的文学性和较高的文化积累价值,这三大特点正是贾老的作品能为世代传诵之原因所在。

在座谈中,贾祖璋先生长子贾柏松先生及贾祖璋先生的生前友好纷纷发言,缅怀贾老的科普创作业绩,表示要以此次纪念活动为契机,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要求,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做出新的贡献。(郑霄阳)

路甬祥:洪国藩“造假”说法不能成立

指出对科学界学术问题,不能不负责任地指责

本报讯“现在有一些人,吃了饭没事干,就做一些损人的事”。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学的事应当由科学家来解决。误差与伪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明年初,有关水稻基因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将全面完成,洪国藩是立了大功的”。这是中科院最高领导对最近有人“揭发”洪国藩所谓“造假”一事最直截了当的驳斥,也是对洪国藩研究水稻基因工作最充分的肯定。

“水稻基因物理全图”是1997年由洪国藩领导的课题组公开向世人公布的,也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的重大的成就,洪国藩就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然而,一个署名为晓东的人以“洪国藩院士伪造水稻基因物理全图真相”为题,写文章“揭发”洪国藩“1997年曾引起轰动的‘水稻基因物理图’是一张废图”,攻击洪国藩“窃取院士头衔”,并于8月22日把文章贴到了“新语丝”网站上,引起科技界的议论和关注。

路甬祥院长说,当他们在网上发现这篇文章后,即与分管生命科学研究的副院长陈竺进行了商量,并提出了表明中国科学院立场的意见。他们认为,对于水稻基因物理图的研究,洪国藩功不可没。对于科学界中的学术问题,可以展开争论,但不能进行不负责任的指责。科学研究一般有这样一个规律,一开始有突破,再精细化。任何研究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全十美。如人类基因组早在1995年就有了第一代物理图,后来发现它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于是又有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物理图。当然,科学家不应满足于某一阶段的成果。目前,洪国藩和他的学生韩斌博士,在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心负责水稻基因组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其贡献率在10%。(李文祺)

《公众理解科学》一书出版

本报讯 全面记述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盛况的《公众理解科学》一书,目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去年由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主办的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中外科普专家在交流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在科普理论和实践上富有创建的论文。此书的出版得以和广大读者共同分享这些优秀论文。这部书,可以说是具有时代感的,记述中外科普工作者最新论述的大科普论文集,全书分国内论文和国外论文两部分,国外部分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莱昂·莱德曼的文章“一个尝试向公众传播科学的物理学家”;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的“科学报道的未来展望”;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乔恩·米勒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论述。国内部分有中科院院士王绶王官的论文“关于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张开逊教授的“今天传播什么——科学传播的历史回顾与哲学思考”等,以及卞毓麟、李元、位梦华、吴国盛、刘兵、刘华杰、吴岩等一批科学文化人的力作。全书60余万字,共收集了67篇优秀论文,并刊发了10余张科普论坛期间的珍贵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