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刘华杰先生观点摘录

2001-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说明:为了使读者更清晰地领会争论双方的分歧所在,现将刘华杰先生的观点摘录如下,全文见本报2001年7月11日23版《反击科学相对主义》)

近一时期,科尔(Steph en C o le)在《制造科学》(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此书中译本书名为《科学的制造》,翻译并不正确,刘华杰先生曾专文谈过此书的翻译问题——编者注)一书中从正统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和后现代领域的相对主义倾向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劳丹(Larry Lau d an)在《科学与相对主义》(一部极好的小册子,尚无中译本)一书中以虚拟的人物对话形式从科学哲学角度风趣地诘难了科学相对主义;牛顿(R o g e r G.N ew to n)则从科学家的阵营中杀出,在《何为科学真理》一书中痛斥了部分“社会学家的狂妄”。

从20世纪70年代起,SSK和后现代科学批评对传统的科学形象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将科学从一种理想化的神圣宝座上拉下马,揭示了实际运作中的科学过程,展示了科学的世俗层面,也包括其中大量存在的丑恶现象。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科学与巫术、神话、灵学没有本质差别。法国学者拉图尔和英国社会学家伍尔加(W o o lg ar)认为科学活动不是关于自然的,它是建构实在的“一场凶猛的战斗”。部分女性主义者还意气地称牛顿力学是“强奸手册”(哈丁认为科学对自然的探求与男人对女人的强奸、虐待相类似,自然似乎更像一个女人。这是一个过分而恶毒的隐喻),“客观性是男人的主观性”。这些都可以算作对传统科学形象的“矫枉过正”吧。

科学家对社会学家甚至人类学家的指手划脚早就显得不耐烦。物理学家索克尔(A lan So k a l)思索再三,采取了“《社会文本》事件”的挑逗办法。印第安那大学物理学教授牛顿则针锋相对,主动跳出自然科学领域,以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语言与强大的对手论战。据我所知,这部《何为科学真理》是科学界第一部全面应对“社会建构论”的专著,著者牛顿对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文献相当熟悉,旁征博引,尽情暴露了对手的荒唐与可笑(他也有限度地吸收了对手的观点)。如果不是注明的话,很难想象作者是一位科学家。

我认为他驳倒了对手的观点,而且依据新形势重建了过去的一些传统观念。据我理解,牛顿的策略是:1)将对手的论点划分出强弱两种(不以人物为划界单位),对于弱论点凡有营养成分的,尽可能吸收据为己有,然后集中精力攻击对手的强论点,展示强论点的荒谬。2)论证中采用了大量科学史案例,包括对手曾经使用过的一些案例。作为科学家,他利用强项,对案例的分析准确、入木三分,案例犹弹丸娴熟玩弄于股掌之间,其效果是使读者跟随作者,渐渐远离对手的强论点。3)与上述第二条相关的是,以退为攻,变被动为主动,先承认科学是一种“约定”、科学是一种“社会建构”,但科学并不只是如此,正如“人是动物”,但“人并不只是动物”。科学大厦的确是人类的构造,但并非任意的编造都配得上科学。4)在此基础上,暂时抛开对手的框架和陷阱,用整整8章的大量篇幅阐述自己的科学哲学。这部分使本书具有了独立价值,在现代条件下它成就了一个科学家的一种有特点的科学哲学。这部书的性质有点像数学家、科学家庞加莱(哲学界译彭加勒)20世纪初的三部著作,尽管似乎永远不可能达到庞加莱著作当年的影响力。

从大的方面看,牛顿的结论也并不令人吃惊,通过复杂的论证,他不过恢复了人们的一些常识,如外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科学探索确实与真理相联系,那绝对的真理虽然永远达不到,但科学的每一阶段都拥有相对真理。

常识并不可靠,但相信常识能够避免许多荒唐的“高见”。在今日,你可以不相信科学,但科学照样对你、对这世界起作用。科学虽然未达到与自然的完全一致(永远也不可能),但作为“模型”它最好地反映了、模拟了世界的运行,并且通过其技术实实在在地改造着世界。而对于巫术、灵学和神话等等,你不相信它们,它们就对你不起作用。当然,在现代社会,人们有主动愚昧的权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