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撷英咀华:教育科学出版社启动大型译著“文库”

2001-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
在出版界一直存在着一种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认为出版学术类图书是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亏本买卖,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一些出版社在安排学术类图书出版计划的时候,似乎只是为了获奖或者为了装点门面,我们不赞成这种观点。我们始终相信,教育领域的学术类图书,有一个比较大的读者群,虽然与教育领域的其他畅销书相比,这部分读者还是少数,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数多,因此从整个国家来看,需要阅读教育理论图书的读者总体加起来的数量是相当大的,只要我们的图书定位准确,持久而真诚地为这部分读者服务,我们就会在履行出版人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获得作为企业必然要追求的可观经济利益。 ——教育科学出版社李玢社长

教育科学出版社从2000年底推出“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的两种【《后现代课程观》(美国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和《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拿大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之后,在教育界特别是课程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读者四处求购,并十分关心“文库”的整体出版情况。前不久这两种译著都已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再版,同时该文库又推出了3种新书,分别是《教学机智》(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原理》(日本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和《比较课程论》(英国B·霍尔姆斯与M·麦克莱恩著,张文军译),记者欣然采访了该“文库”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教授、张华博士以及教育科学出版社李玢社长。

记者:钟教授、张华博士,你们好。值此“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隆重推出之际,向你们表示衷心祝贺。能否请二位谈谈出版该文库的初衷?

钟启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界主要受前苏联影响。这导致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至少存在两大缺陷:第一,缺乏课程意识,把课程理解为少数人研制、多数人实施、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指令和目标,为了维护这种指令和目标的权威性,自然不需要对课程进行研究和反思;第二,教学研究视域狭隘,把教学理解为只关注技术操作的过程、对课程的被动实施过程,导致了无头脑的教学与教学研究。这种状况既不适应我国当前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需要,也不适应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方兴未艾的学科建设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基于全球视野,选取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名著加以移译,以为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对话提供“平台”,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国走向世界。

记者:据我了解,西方的教育科学群中课程与教学论占据据心地位,由此积累了汗牛充栋的学术著作。你们是如何从中做出选择的,选出来后又如何保证译文的质量?

张华:选择即研究。我们首先对目不暇接的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著作进行了长时间的系统研究,完成了“八五”课题“世界课程理论流派研究”、“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选择原则:第一,全球视野。任何课程与教学理论著作都孕育于特定文化之中。我们首先把世界课程与教学理论著作划归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个大的文化圈,然后再把西方文化圈分为美英文化圈和欧洲大陆文化圈,由此既找到了不同著作的特定文化性格,又窥见了不同文化风格的著作的交融与互动。所选著作涉及的语种包括英、德、法、日。这样,文库做到了小小寰球、尽收眼底,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第二,开宗辟派。所选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