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大师韦伯 |
随着“韦伯音乐剧盛典”音乐会于今年9月底在人民大会堂的上演,以及韦伯这个有着“音乐剧之王”、“现代音乐剧之父”之称的音乐剧大师的匆匆来去,一时间,韦伯和崛起于20世纪的艺术新品音乐剧成了北京音乐界、戏剧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热门话题。
我们习惯地将戏剧艺术称为综合艺术,因为它包含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内容,而音乐剧则超越了我们对戏剧的传统定义的认识。首先,音乐剧超越了传统的戏剧的综合范围,它不但讲故事,对音乐、舞蹈、舞台美术设计等,也进行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综合,打破了人们单一欣赏一种门类艺术的枯燥感,弥补了由此带来的遗憾,迎合了人们趋新求变的审美和欣赏口味;其次,音乐剧还将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设计、科技和市场营销有机地融为一体,将艺术与商业有机地结合,并由此形成了它目前的强盛发展势头。
诞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欧洲音乐剧,当时是处于杂耍和歌剧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娱乐的兴趣,所以也叫做“民间歌剧”。19世纪后半期,这种融戏剧、音乐和歌舞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在美国和欧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世纪中期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了主流文化中的一支劲旅,形成了一批艺术精品。作为音乐剧四大名剧的《猫》、《悲惨世界》、《歌剧院幽灵》和《西贡小姐》,在欧美已经家喻户晓。近年来,由于音乐剧情节曲折、旋律优美、舞蹈热情奔放、场面绚丽多彩,其影响范围更是迅速扩大到德国、奥地利、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埃及、南非、津巴布韦、巴哈马、百慕大等国家和地区。
音乐剧的盛行,使得演出音乐剧的剧场也遍布欧美各地,音乐剧的剧场大都是由一般剧场经过改造而成,日本的四季剧团在1993年为《猫》的巡回演出设计制造了可移动帐篷剧场,剧场可拆卸,设有1050个座位。此外,还有专为演出音乐剧而建立于湖畔的船坞剧场以及酒店剧场。德国的斯泰拉娱乐公司在过去的10年间在不同的城市新建了6个剧院,用来上演《猫》、《歌剧院的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星光快车》等音乐剧。
伦敦西区(West End)是世界上两个音乐剧中心之一,另一个是纽约的百老汇(Broadway)。“百老汇”本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以拥有众多剧院而著名,并由此成为美国戏剧,特别是美国商业戏剧的代名词。音乐剧于20世纪后半期在“百老汇”进入了全盛期,美国音乐剧的特点是喜剧色彩浓烈,虽然也有剧目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受喜剧的影响较大,娱乐性较强。风格变化多样的爵士音乐以及踢踏舞、踢腿舞在音乐剧中经常出现。爵士乐、爵士舞和踢踏舞这些曾经在美国非常流行的艺术样式,被吸收进音乐剧中来,可见音乐剧的广采博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音乐剧也是大众艺术的一种形式。
在伦敦西区,公园众多,如海德公园、摄政公园和皇家植物园等,是伦敦市民的游憩之地。西区还集中了几十座剧院,并且每每有几出甚至十几出音乐剧在同时上演。与“百老汇”的音乐剧有所不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故事内容取精用宏,情节扣人心弦,寓意深刻。故事通常为人们所熟悉和了解,如《歌剧院的幽灵》是根据著名的畅销小说改编的,并且,在音乐剧之前,还已经拍摄了电影放映。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主要的特点之一是极其重视音乐在剧中的地位,它将古典的、现代的、通俗流行的音乐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使得剧中的音乐超越了时空和雅俗的局限。它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采用最受观众喜爱的唱法。尽管摇滚音乐、爵士音乐也在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使用,但其更多地是受到了歌剧的影响,特别是受豪华的轻歌剧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更多地具有歌剧的风格。
在舞蹈方面,则加入了芭蕾舞、探戈舞、狐步舞、华尔兹舞、现代舞以及踢踏舞的表演,十分重视群舞的表现,舞蹈被设计为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陪衬和点缀变为独立,并更加突出了芭蕾的份量。舞蹈使得音乐剧的整体风格既富于艺术体操的韵味,又动感十足。
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科技含量较高,剧场的场地不一定要求很大,但舞台却要求非常灵活,其舞台演出用的布景大胆创新,美轮美奂,虚实相生,改写了舞台剧的布景以第四堵墙的布景来充当的历史,舞台演出还使用了当今最先进的电子音响、灯光设计和舞台机械,新奇的声光电的变化和出人意外的机械设置,使观众在关注故事情节的同时,在视与听上同时得到审美满足,将虚幻和现实融为一体。
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有机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新鲜因素,诞生了《万世巨星耶稣基督》、《艾维塔》、《猫》、《歌剧院的幽灵》、《日落大道》、《悲惨世界》等一批优秀剧目,而韦伯于其中功勋卓著。音乐剧制作庞大,一出音乐剧的制作费用大约需要1亿元人民币,可见其成本之高。高昂的制作费用包括巨大的,有时甚至无法想像的广告和宣传费用,在音乐剧上演之前,关于音乐剧的一切情况就已经见诸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有的音乐剧甚至在正式演出的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宣传和炒作,巨大的舆论效应,使得观众也被感染,这也是音乐剧能够吸引观众,使他们愿意掏钱来欣赏大制作,探询个中究竟的原因之一。
因此,音乐剧已经有了成熟的制作与运行机制,在商业操作上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并在欧美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譬如,《歌剧院的幽灵》自1986年首演以来,在全世界各地的剧场售票收入已经超过27亿美元,并曾经创造过一天票房收入43.2万美元的记录。
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在推出并取得成功之后,就开始向美国的百老汇和其他国家进军,并使用当地的人才来进行演出和营销。
音乐剧创作和演出有着完整的版权,包括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和化妆等各个部分,就像电影的拷贝一样,只要演出就要与原创一模一样。因此,随着掌声和鲜花,英镑和美金也源源不断地流向音乐剧制作人的钱囊。访英期间,使馆文化处的同志安排我们看了一场音乐剧,剧目是《歌剧院的幽灵》。能在伦敦观看原版正宗的,而且是世界四大著名音乐剧之一的《歌剧院的幽灵》,实在令我们喜出望外。文化处的同志告诉我们,尽管他们早在十几天前就订了票,但也只能订到楼上的票了,话虽如此,能有机会一睹《歌剧院的幽灵》的风采,对我们来说就已经很满足了。
与想像中的音乐剧场相比,这里的剧场不是很大,比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略微大一些,观看音乐剧的,男女老少均有,以中年人和青年居多,也有不少中学生。开演前剧场里的气氛也不像听音乐会和看歌剧那样肃穆。我发现,一起来的同伴们有不少在一起窃窃私语,低声说笑,年轻的观众相互间打着招呼,入口处的走廊上还有服务员在出售音乐剧的光碟和说明书。在观剧之前就给人以一种放松感,这是与欣赏歌剧和听音乐会的不同之处。观看音乐剧不必抱着观赏大歌剧那样诚惶诚恐的敬畏心理,也不必在剧场里正襟危坐,从这一点上,音乐剧使得艺术从殿堂走向了大众,这也许正是音乐剧受到数以亿计的人的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歌剧院的幽灵》是韦伯的代表作之一,剧情惊险,悬念扣人心弦,氛围恐怖,布景和服装华丽,舞台机关变化多端,音乐优美,更不用说演员表演技巧的精湛了。
演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剧中以声光电营造的梦幻般的地下湖场景,它以近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观众带到虚幻而美丽的世界,使得恐怖的世界不再令人畏惧,而是令人向往。科技在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调动灯光和舞台设置的力量,营造出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舞蹈在地下湖的场景中效果也十分强烈,它与科技手段一起营造出的光怪陆离的虚幻世界,将观赏者内心的情感在欣赏美的同时积极地调动了起来。
“韦伯音乐剧盛典”音乐会引发了人们对中国音乐剧的思考。作为综合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为一体的现代舞台艺术形式,应该说音乐剧以综合性、现代性、灵活性、高度的商业操作性为特征,更靠近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或许正缘于此,音乐剧在中国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开始培养我国的音乐剧人才。在日本“四季剧团”和浅利庆太先生的支持下,1996年,中央戏剧学院排演了《想变成人的猫》,在北京和东京演出。1997年夏天,中央戏剧学院又上演了《西区故事》,此后,《青鸟》、《菖与英》、《音乐之声》、《四毛流浪记》、《美女与野兽》等音乐剧纷纷出现在首都舞台,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剧目的市场回报也比较理想。
而在音乐剧教育方面,除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近年也纷纷尝试了音乐剧专业的教学,在北京还出现了私立的专门培养音乐剧人才的艺术学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随着一个个国际化都市的迅速崛起,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的更加开放和人们眼界的更加开阔,随着人们的经营意识更加明确,音乐剧这种与当代生活比较相融的都市艺术,这种能够满足当代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力求体现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各门类艺术的形式美和高科技成果的新的艺术样式,在新的世纪有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尤其目前的中国音乐剧创作,有不少是以青年和青年学生为题材的,这样一种局面,对普及和发展中国的音乐剧非常有利,可以说目前的音乐剧是在培养着未来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可以预见,音乐剧这种以市场营销为前提,以科技为营造手段的音乐歌舞故事剧,在未来的中国也将获得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