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聚了新世纪初众多网友自发解读鲁迅的言论,数百张长短不一、洋溢着热情与真诚的帖子从各个侧面展开了关于鲁迅其人其文的喧哗对话,这不仅显示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之于人们思想交流的快捷便利,更显示了“不是学者专家的普通民众”对我国新文化杰出代表的挚爱或关注,使我们在感动之余不禁意识到:鲁迅是属于大众的。
作为展示网友对鲁迅认识的读本,该书在内容上鲜明地体现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大众自由参与的特性,这里虽然没有学术著述的深刻渊博,却有着民间话语的坦荡真挚;这里虽然缺乏理论推断的严谨周密,却不乏平民思维的鲜活自然。阅读这些不假虚饰的网友言论,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普通民众对一代伟人及其成就的无比景仰。即便是其中的一些戏谑化的表述乃至粗鄙之语,也无不透露了大众对鲁迅的喜爱之情。这使该书成为了“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普通民众对鲁迅的态度”的重要参照。该著的出版意味着大众与学界在关于鲁迅的话题上平等交换看法关系的形成,这对宣传和传播鲁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公共属性,大众在参与某个热门话题的讨论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纷扰无序的局面,不仅“众声喧哗”,而且语颇错杂。对此,该书作了必要的编排,将其精心归纳为“走近鲁迅”、“热爱鲁迅的一百个理由”、“鲁迅有什么好”、“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忘掉先生”、“鲁迅的文章”等五方面的内容,给人以明晰的整体感和层次感。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严格把握了追求可读性与兼顾严肃性的分寸原则,一方面大量选用那些明显出自普通人手笔的感情真率直露、文字简朴清新的言论,使书中多数帖子包括其标题始终保持着对读者阅读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则将网上常见的一些无聊笔墨排除在外,从而保证了鲁迅题材出版物的应有品格。
有关鲁迅的评论向来就充满了不同观点的交锋。近年来,一些媒体上又出现了个别文人学者非议甚至否定鲁迅的声音,更加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一现象在言论充分自由的互联网空间不能不激起尤为喧闹的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争论的存在,才会形成众多网友关于鲁迅其人其文的喧哗对话。有争论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现在的问题是,面对网上更为情绪化的“拥鲁”和“贬鲁”两种声音的对立,作为图书的《网络鲁迅》是否应该有自己的鲜明而理性的立场?是为了显示其“客观公正”而对双方言论各取若干?还是从引导读者正确认识鲁迅出发而在具体操作中有所侧重?很明显,该书遵循的是后一种编选思路。书中主要辑录了多数网友充分肯定鲁迅的言论,也未完全回避网上看法的分歧现象,酌情辑录了一些网友对鲁迅及其成就的“无知轻率”的论断,这就大体再现了互联网空间所特有的言论驳杂的情形。同时适当选用了部分网友针对“贬鲁”观点的反驳文字,使读者大致了解了论争双方的看法分歧。在侧重反映大众对鲁迅的敬重态度时,该书没有一味着眼于那些称颂性的言辞,而是尽可能介绍网友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独特而颇具深度的感悟,从而揭示了鲁迅在新世纪依然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
我们还应该特别提及由编选者撰写、作为附录收入书中的《互联网上的鲁迅》一文。正如本书出版说明中所说,这是一篇“值得关注”的文章。它的内容共分三部分:“被e化的鲁迅”是对网上以鲁迅为主题的各类站点及网址的详细介绍,并附评析;“BBS上被灌水的鲁迅”是关于网上鲁迅评论现状的概括和综述,同样附有简评;“狂欢节广场上的鲁迅”则较深入地分析了网友所发帖子的特点,认为粗鄙化、亲昵化、混融化、戏谑化这四点已构成了网上大众解读鲁迅的言论的基本表现形式。认真阅读这篇长文,我们不能不为作者对“网络鲁迅”的熟知程度所折服。首先,作者的网络视野极为开阔,他向我们提供了大量与鲁迅有关的网上信息资源或者查询线索。其次,作者又较为详尽地综述了网上围绕着鲁迅所发生的争论,特别是介绍了引发极大争论的几篇转贴或直接首发在网上的“贬鲁”文章,并罗列、评析了这些文章所激起的不同反响,这对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网上鲁迅评论现状显然具有很大的帮助。假如说本书正文部分未曾具体展示“贬鲁”者言论毕竟是个缺憾的话,那么这一缺憾在这里则已得到了较好的弥补。再次,作者对网友言论的表现形式特点揭示得十分贴切准确,所归纳的四点均很符合网上鲁迅评论帖子的实际,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网友特有的思维风格和表达习惯,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普通民众对鲁迅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