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补丁”不是那“补丁”

2001-1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雷颐 我有话说
人们的经历可谓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每人的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但生活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的人们,有着共同的时代、社会背景,所以在一些最基本方面又会有许多共同之处。正是这种“共性”,将某一社会、某一时代与其他社会、时代区分开来。这种共性,往往反映出一个社会、时代的特质。

所以,2001年第6期《生活》杂志一组“生于70年代”人对自己孩提时代衣食住行、游戏学习的回忆,虽然读来轻松,甚至总有使人忍俊不禁之感,但在不经意之间,却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因为中国恰从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社会开始转型。从“70年代生人”对自己童年和少年生活的真切回忆中,可以具体、鲜明地感到时代巨变之速,社会变迁之深广,意义不菲。

这些作者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有的家境贫寒,有的家中富裕;有的来自农村,有的生在城市,所以他们的“童年经验”颇有不同。但在谈到“穿”时,有一点却很相同,都回忆起那时不得不穿“打补丁”的衣服。不少小姑娘爱美,许多妈妈都煞费苦心尽量把补丁打得“好看”。这,大约是许多人的“共同经验”。正如其中一位作者所说,以前几乎家家都要给衣服裤子“打补丁”,而“我们这代人是消灭补丁的一代,当我们放弃穿带补丁的衣服时,中国的大街上也就基本上看不到带补丁的衣服了。现在的‘补丁’演变成了IT行业的一个专有名词。”的确,现在(起码在城市)已很少有人家还给衣裤“打补丁”,“打补丁”已经成为新兴IT业的术语!在IT术语中,当系统有缺陷、不完善时,就要补上新的修改程序使之“完美无缺”,其功能与衣裳的“打补丁”一样,所以也称为“打补丁”。

这“补丁”当然不是那“补丁”。从这“补丁”到那“补丁”的演变中,蕴涵的不仅是词义的演变,更是时代的巨变。从这些对童年生活意趣盎然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本性的变化都发生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短短几年之中。“补丁”虽小,但作为一种长期的“社会现象”基本消灭它的意义却非常不小。要几家几户消灭补丁当然不难,要千家万户在几年之内就消灭补丁却绝非易事。这再次说明制度设计、制度变革的重要。不适宜的体制将使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束缚,而一种适宜的体制却可以将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推向其上限。

这些“70年代生人”的回忆,真实、具体、生动、细致地反映出我们社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变成工商社会,从贫困到小康,社会管理从僵硬严格到弹性宽松……他们的回忆,成为这些深刻变化的历史证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