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界不该无动于衷

2001-11-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富晓星 我有话说
在中国,艾滋病已成为一种新出现的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截止到2001年9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但据专家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实际数字已超过60万人。在国家加大力度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背景下,对于一向被视作“洪水猛兽”的艾滋病,读者的关注程度以及图书市场的重视与否已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现实问题。

读者:艾滋病离我很远

“艾滋病像感冒一样容易传染,很可怕。”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女研究生对记者如是说。“艾滋病主要是通过性传染,好像接吻也能传染。”“我只知道传播途径,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染,其余的就不知道了。”“我对艾滋病知识了解很模糊,我想保守的父母一辈就更不知道了。”——这是记者在采访大学生人群时得到的答案。记者了解到,很多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程度呈模糊状态,而且他们多是通过电视和报纸这两大媒体获取艾滋病信息的。对于图书,他们认为见到的很少。

记者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4楼性保健专柜的最下面一层,发现了13种艾滋病图书。其中,关于艾滋病预防的科普图书只有几种。王府井新华书店的李经理对记者说,该书店的艾滋病图书只有五六种,都不是新书,几乎没什么销量;读者很少,有人偶尔翻翻,还没到大家都想了解的地步。

记者发现在采访普通人群的过程中,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很多人认为自己不会得艾滋病,所以也不会看这方面的书。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现代预防医学》杂志副主编栾荣生教授认为,国内现在适合一般公众阅读的普及性的艾滋病图书,数量不多,形势不是太好。很多读者接触不到,而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也不可能让读者拿着厚厚的一本书慢慢翻。通过传媒了解有关知识,公众就已经满足了。

“艾滋病工作网络”主任、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张孔来教授在谈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现状时说,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最新信息还辐射不到。相对而言,中小学生在学校通过性教育课程可学到相关知识;大学生了解较多,而中老年人知道的就更少了。

总体来说,公众对于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甚少,这已成为不争的现状。这虽与一般读者的不重视不无关系,但有关部门的宣传工作与经验丰富的他国相比,差距也的确较大。长期研究艾滋病和青少年问题的墨尔本大学的高源博士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他至今未在国内看见一幅有关艾滋病的冲击力很强的宣传画。而国外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很多创意新颖,深入人心的宣传作品。而有关专家也反映出另一问题,即在中学开设性教育课程,还是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

出版社:出路有待探索

我国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未来5年内,国家将投入26亿元用于遏制和防治艾滋病,力争在2005年底,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性病发病人数年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中国首届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也于11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在国家提纲挈领的积极带动下,长期沉寂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图书市场,是否也会有一些新的突破呢?

科学普及出版社技术科学编辑室主任许慧告诉记者,出版社对艾滋病选题还是比较重视的,并积极配合有关艾滋病的社会活动和各地疾控中心的工作,宣传科研成果和相关资料。但是读者对于艾滋病不太关注,总认为艾滋病离自己比较远。如不及早对全民进行宣传教育,将来可能会引起艾滋病的大规模爆发。为专业人员服务的科学类出版社对艾滋病也持关注态度。近年来,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等一些专业出版社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关于艾滋病的分子生物学、病原学、病毒学、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医疗用书。

一些综合出版社又是如何看的呢?中国社会出版社总编室的尤永宏编辑认为,艾滋病图书选题作为一种出版资源,综合出版社关注得不是很多。出一本关于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书让读者看,读者可能不会接受。所以艾滋病图书的预期经济效益不会很好,但出于对公益事业的宣传义务,出版社会推出艾滋病图书,这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孙编辑也认为谈不上关注,艾滋病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被大力宣传,但其在图书方面的价值还未体现出来。尤其从写作角度来看,对艾滋病感兴趣的作者不多。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谭庭浩对记者说,中国人对艾滋病防治宣传的固有观念总是与不光彩的一面联系起来,因此必将给艾滋病带来负面影响,出版社对读者的戒备心理不免有些担心。商务印书馆的肖亮中另有说法。这位编辑认为出版社推出的艾滋病图书数量不多有其道理。艾滋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研究进展缓慢,相关深入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在业内,出版书籍要比学界缓一步,一般要等到研究成果较为成熟、丰富后才会在出版上有一个反映。现阶段相关的出版选题较少,出版界的慎重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关专家反映,如今图书市场上的艾滋病科普书的种类大同小异,内容简单,缺乏新意。对老百姓而言,略显艰深,因此吸引力不强;而专业人员阅读却又过浅。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请几家出版社的编辑预测一下艾滋病图书的前景。有的提出要有前瞻意识,对低龄人群和家长重点宣传;有的认为要通过讲述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经历,来介绍知识和教训;有的侧重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专著,有的则倡导多搞些宣传小册子。异彩纷呈的想法不啻为艾滋病图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向。不过,艾滋病图书究竟何去何从,在读者心中还是一个问号。

专家:明天会更好

“国内现在艾滋病医疗专著的数量挺多的,像国内学者的作品、国外权威的译著以及国际组织的援助很多”,中国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戴志澄教授向记者介绍道,“像康来仪主编的《艾滋病防治手册》、徐莲芝编著的《实用艾滋病防治指南》等知名专家的作品都很受欢迎。明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还将推出曹韵贞的专著《艾滋病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此外,世界银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也在国内无偿发放艾滋病科普图书。”

必须承认,由于我国艾滋病病例较少,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机会不多,再加之药物的局限,所以对此病的诊断和临床经验积累不足,随之而来的是缺少内容新颖、系统性强的大部头著作。张孔来教授认为,艾滋病基础研究方面,国外做得很多,因此我们可在编撰过程中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艾滋病科普类图书。曾主编《预防艾滋病科普教程》、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何景琳女士这样认为。应针对不同层次,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不同对象,如高危人群、普通人群进行相应有效的宣传。张孔来教授和高源博士都认为,内容准确是设计图书的首要任务。要教育人们艾滋病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可怕,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正视它。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不能采取歧视态度,应努力去关怀他们。从选择作者这个角度,栾荣生教授和高源博士的态度是一致的。找专家写作科普类图书,效果未必很好。如果请艺术设计和专业知识都懂的人士来做,会更添吸引力。在内容安排这个问题上,复旦大学医学院健康教育研究室的周雷副教授认为,出书不仅要重文字,还要考虑案例分析、同伴教育、编排照片等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栾荣生教授建议,应借鉴国外经验,把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融入到健康教育的图书当中。高源博士强调重视细节,不要一味说教,这容易把事情推向反面。要讲故事,讲得实实在在的,这样读者才会感兴趣。谈及宣传形式,栾荣生教授认为,可出一些通俗的不厚的艾滋病图书和宣传小册子,对工农群众可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张孔来教授认为,深入到农村的艾滋病图书,

理论书可能行不通,画册和连环画的形式可行。戴志澄教授认为价格问题也很重要,不妨做些无偿发放的宣传活页。

到1999年底,全世界有1000万年龄在15至24岁的青少年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占全部已知患者的1/3。在中国,截止到1999年底,年龄低于19岁的艾滋病感染者占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总数的9.5%。全球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笼罩在“世纪瘟疫”的阴影之下。为了托起明天灿烂的太阳,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1997年至1999年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的主题都以青少年为对象,同时世界各地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艾滋病教育活动。拥有42万艾滋病孤儿的南非在12-17岁的青少年中间开展了“Lo v e Life”品牌的全国范围的艾滋病防治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瑞典,早在1955年,就将性教育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而今瑞典又拥有230个青年诊所,提供性病艾滋病检测及治疗,使瑞典性病艾滋病感染率在全球最低。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中国于1992年将性病艾滋病内容纳入到中学健康教育课程的一至两节中,但全国至今还没有一本针对青少年的关于性病艾滋病教育的专门教材。据悉,教育部明年会编写一部性教育和艾滋病教育合为一体的专门教材。云南省教育厅的朱敏女士告诉记者,性教育成绩一直排在国家前列的云南省将于明年一二月份先期推出性病艾滋病教育的专门教材,针对人群为中学生和大学生。此外,四川省教育界人士呼吁要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性病艾滋病教育。很多在校大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相当贫乏,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危险因素相对比中学生多。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一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