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郭庆光:众多头衔下的“忙人”

2001-12-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伟 文 我有话说

对郭庆光教授的访谈持续了两个小时,出乎意料的长。地点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办公室,一间布置简单而略显昏暗的办公室。

郭教授曾于上个世纪80年代赴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归国服务。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有中国记协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闻学科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等等一大串学术兼职。主要著作和论文有《传播学教程》(国家级重点教材)《回归原点》《实证分析:站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大众传播,信息环境和社会控制》等等。如此“蔚为壮观”的简历使我对他如何平衡行政教学和学术研究产生了强烈兴趣,于是话题就从“忙”开始了。

说到“忙”,郭教授无奈地笑了,坦言现在事务繁忙,做学问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自己感觉已经和学科前沿有了一定距离。为了跟上学科发展,他给自己规定,每晚睡前10分钟翻翻外文书,哪怕看看目录也行。

郭教授对新闻传播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高科技IT产业,二是媒体产业。前者从事传播科技的开发,后者则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从事各种信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传播活动。新闻传播教育主要是为媒体产业培养人才的,也是将这两大领域连接起来的桥梁。展望21世纪的新闻传播教育,郭教授认为主要发展趋势是:(1)与媒介产业和媒体与市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2)文理交融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应用性传播技术的含量越来越大;(3)学科体系和教学、研究领域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对于时下流行的“第四媒体”的说法,郭教授持不同态度。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科学不形象。多媒体与其他各种传播形态的综合,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体,同时也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等其他传播媒体。网络催生了SIE(SOCIAL INFORMATION EDITOR),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信息编辑人,他们独立完成了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的全过程。相对于已有规范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网络传播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传播资源和手段,其传播者更应该受到规范,加强自律,妥当利用这种媒介。

网络传播同时也给传播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郭教授指出,大众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是主流媒体设置,而网络传播的多元化使得议程的设置也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处在匿名状态和私人环境,“沉默的螺旋”起作用的方式也有所改变。这些都促使传播理论研究向更新的领域发展。

采访结束了,记者告辞。郭教授起身相送时,我才发现他手里的香烟居然夹了两个小时却忘了点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