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壮美的诗情之旅

2001-12-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段时间以来,“文学走弱”的议论不时见诸媒体。打量文坛,就散文而言,纤弱少骨之作和庸常趋时之作,甚至无痛呻吟之作,也确实多了起来。不禁暗念刘彦和的名言“文变染乎世情”,叹惜文学“转轨”和文学“重新定位”如此艰难不易!

而恰在此时,著名散文家郭保林的一部沉甸甸的《阅读大西北》撞入眼帘,把读之,竟不能释卷!第一印象是:“厚重之作”!继而梳理读后感,将前印象补充为:“一部真景真情孕育出真美的散文力作。不可多得!”

且看《阅读大西北》的“风景线”:巴音布鲁克草原——古丝绸之路——天山——锡林郭勒草原——河西走廊——古凉州——阳关——玉门关——吐鲁番——塔里木——喀什——秦岭五丈原——壶口瀑布——三峡——拉萨布达拉宫——羊八井——念青唐古拉山——纳木错湖——日喀则——雅鲁藏布江……

再看进入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张骞——玄奘——岑参——左宗棠——李白——王维——林则徐——乾隆——郦道元——松赞干布——格萨尔……

真羡慕作者有这等非比寻常的时空际遇和享受深层人文情怀的学识储备!

事实上,要领略作者“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语)和“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的精神享受,还须在作者锦篇绣什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

在《昨天的地平线》“之五”中,面对高天上炽热的太阳,听着脚下“石子被阳光晒裂的哔剥声”,戈壁中静默的作者触景生情,想起了写下“一川碎石大如斗”、在西域生活了六年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历数岑参与同代诗人的种种不同之后,作者的肺腑之言如同热泉找到了喷口,滔滔汩汩而出。

与其他踏访大自然和生活的散文家——尤其是近期一些时髦的“行走文学”作者不同的是,《阅读大西北》面对“轻松”与“沉实”两种风格的选择时,很显然,他的寄情重点(或曰习惯)是倾近后者。在他的《阅读大西北》中,你看不到为取悦读者故做的浮华“噱头”,也找不到为追求“可读性”而费心设计的“花拳绣腿”。但这丝毫不减弱他文章的内在魅力。因为郭保林是凭借着真性情在精神层面和历史层面做“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探询,而这种探询又是在文化归属和道德认知层面可以与广泛的读者心心相印彼此沟通的。因而,我确信《阅读大西北》这样以展示性情才调、以探究人生品质为主旨的内涵崇高的作品,自有其恒久的生命力和忠实的读者群。

更为令人可喜的是,《阅读大西北》中作品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升华是通过浑然无迹的艺术感染力传达给读者的。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这位散文家相当成熟的艺术工力。

而在我欣赏最喜欢的关于写大草原的那些篇章时,其笔触之精,每每使我联想到希什金的油画;其诗韵之美,直逼泰戈尔的《飞鸟集》!

辛勤耕耘多年的散文创作实践,使郭保林作品的语言臻于“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造诣。《阅读大西北》中,或许与题材不无关系,我们更多地领略到作者阳刚之气的抒情。作者面对高山、大漠、草原,常常出以激流涌泉的语势和气干云霓的诘问。但是,在有些段落,作者也能挥洒出很柔婉的笔调。

应该说,是绚烂而鲜活的生活为作者提供了“至境”,又是此种“至境”激发出作者的“至情”乃至妙笔生花的描写。对于此中的艺术奥秘,郭保林是深谙不惑的,他如是说:“只要有一颗能够感知真谛的心灵,就能够凝视,在静静的谛听中被净化、升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