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三种笔墨

2002-03-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平原 我有话说
如果你对悠久的中国文化有兴趣,而且恰巧又喜欢旅行,那么,你肯定会有这样的经历——烟雨迷蒙中,抬头一看,迎面走来李太白的“蜀道”、苏东坡的“赤壁”,或者鲁迅的“社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时,你很可能心头一紧,眼泪险些掉下来。真没想到,“历史”和我们竟“近在咫尺”!

这个时候,该抖落的,不是什么“历史的尘埃”,而是你我因琐碎的日常生活而养成的感觉的麻木与性格的卑微。在不尽如人意的人生旅途上,邂逅“秦时明月汉时关”,并借以穿越时空,尚友古人,阅尽人世沧桑,实在惬意。可惜,并非每位读书人都有如此“艳遇”。除了时间与金钱的限制,还包含着知识储备与审美能力的差异。这个时候,你很可能希望找到一位热心、有趣而且善解人意的好向导,以便追随其纵横古今、驰骋八方。

既经得起书斋中的认真品味,又可以在旅途上随意翻阅,这样的书籍,其实并不好找。此等境界,不是无人想到,而是很难做到——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不能太雅,也不能太俗。如若悬得过高,很可能一无所成。这里只是希望在幽深的历史情境与平实的日常生活、冷僻的书斋与广袤的大地之间,架一座五彩斑斓的小桥,以便有心人在上面悠闲地漫步。

我曾经将这种介入学术论文与散文小品之间的文字,称之为“第三种笔墨”。有学问家的底子,而且用的是专题研究的架势,围绕某一课题集中写作,因而不像一般随笔集那样汗漫无所归依;但毕竟不是专门著述,不必正襟危坐,心态以及笔墨都尽可能地放松。之所以只提“尽可能”——而不是“彻底”——放松,是因为意识到其中的陷阱。实际上,“面对大众”这一写作策略,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很可能是另一种苦心经营。经验丰富的作者与读者,大都有这样的经验:厚重的大书容易藏拙,反而是小书,稍不留神,即出乖露丑。钱锺书的《围城》里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猴子登高,容易露出红屁股;但并非坐在地上时屁股不红,只不过人家不注意罢了。此妙喻可略为转化:小书之所以难以藏拙,因其便于阅读;一旦备受关注,就很容易露出见不得人的“红屁股”。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强调所谓“第三种笔墨”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另一种苦心经营”。经营学问,经营文字,经营心境,更经营感觉与趣味。因此,套用一句国人大都耳熟能详的政治术语,此乃“外松内紧”。既不故做“放松”科,更不比附“行走文学”,这里所收的著述,大都是书斋里多年经营的结果,只不过以旅途为线索,且出之于随笔文体。

在我看来,图文并置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希望二者之间能够互相阐释。这样一来,图像与文字的制作者,最好能够合一。换句话说,假如希望图像乃文字的自然延伸,图文最好同时生产——只有在文字作者眼前浮现的,才是最恰当的风光与情景。这一追求图像与文字“亲密无间”的制作思路,很可能会以降低图像的精美程度为代价。毕竟不是专业画家或摄影家,其对于图像的制作、品味与呈现,自不能与其娴熟的文字能力相媲美。这种“爱美的”(amateur,业余的)图像制作,对于这套丛书来说并非缺陷,因其正好与我们的另一思路吻合:图文书不应满足于成为图书馆的收藏或鉴赏家的把玩,而应该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合专家的学识与文人的趣味,兼顾读者知识与金钱两方面的接受能力,而且还希望经得起爱书人的再三品鉴,这样的好事,自然不会从天而降,只能寄希望于学界同人的通力合作。

作为这种理想的“小书”的热心读者,我翘首以待。

本文系“寻踪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总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