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你出的书有人看吗

2002-04-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山东省出版总社纪委 王春阳 我有话说
有专家估计,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中,至少有三成不是让人看的。这个估计准确不准确姑且不论,但我们出版的图书中确实存在着如下一些毛病:

1、套书规模越来越大,让人没有能力和机会看。书开始是论本的,后来开始论套,再后来开始论箱,现在发展到开始论橱了,今后会不会论屋也未可知。先是叫丛书、系列、集成等颇让人振奋,后来发展到大全、文库、总汇等就让人害怕了。

2、单本书越来越厚,让人没有功夫和兴趣看。如今的单本书也有特点,不论讲什么内容,也不论出给谁看,十万字以下的比较少见,普遍比较厚重。该厚的厚了倒也罢,问题是大量不该厚的书也硬要厚。如有些讲实用技术的书也要从绪论、起源、发展谈起,仿佛不如此不足以证实其学问。有些书本来可以用极普通的语言把事情讲明白,但它偏不,偏要用一些让人看不懂的词,然后再把这些词着实解释一番,折腾够了再把那几句话说出来。还有一些介绍地方特色的书,内容本来不错,可惜后面多出了一大批毫无价值的东西,书的重量是上去了,但品位反而降低了。

3、书价过高,让人想看也看不起。虽然我国图书每个印张的平均价格大大低于世界图书印张均价,但与我国老百姓的平均收入相比还是明显偏高。老百姓普遍感到书太贵,需要书但买不起书的人相当多。

另外,图书选题不对路,不适宜群众的工作与生活需求;图书开本太大,适宜陈列不适宜携带;装帧太好,适宜观赏不适宜使用;内文设计太粗、太老,引不起人的阅读兴趣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负面作用。

问题出在谁身上?自然跑不了出版社。原因何在?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先看内因:许多出版社出书较多考虑撑门面、树形象、显实力、够水平,较少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许多出书的决策者认为,一个出版社不搞一点大些的工程不足以撑起本社的门面,不足以树立本社的形象,不足以显示本社的实力,更不足以体现本人的工作水平,于是年年豁上大本钱,集中精力、集中精兵良将搞会战,一出就是几大套,到头来门面、形象、实力、水平是有了,但书却卖不动,就是通过压任务、使手段勉强卖出一些,也多是被公款买去送礼、压书架,基本上没有人看。再看外因:在社会效益等于获大奖的评价机制引导下,出版社只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社会主义的出版社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不知什么时候人们把社会效益与获大奖划上了等号,一讲社会效益就是获了几个大奖,说完就完了,给人的感觉是只要获了大奖社会效益就不成问题了,否则就难说话。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出版社们岂敢等闲,凡是有些实力的都不甘落后,有的出版社为了搞一种获奖书,耗资数百万以至上千万,实际占用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造出的书堪称气势恢弘、涵蕴丰巨、富丽堂皇,书价也高得吓人,有的一套书的价格能抵上一个普通工人几年的收入。

出的书不能让人看,其消极后果是既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影响了为人民提供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又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于社会、于读者、于作者、于出版者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此风当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