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全球化与本土化、媚俗与通俗、流行与时尚、真善与伪善、邪恶与罪恶、骚扰与侵害,这些看起来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令人头晕目眩,但是有识之士不能不正视之,它们与现代人的思维与存在密切相关。如何审视和看待这些颇为棘手的话题,把它们打入另册,弃置冷宫,像皇帝对待失宠的妃子一样?或者像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那样,用加括弧方式把它们悬置起来?
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针对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出“中心——边缘——半边缘”分析模式。我认为沃勒斯坦这套分析模式对当今世界强势——弱势、主流与非主流文化道德分析与透视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我认为,现象学的“看”事物的方式对我们颇有启迪,审视某一事物,既不能离的太近,也不能隔得太远,距离太近看到只是模糊一片,距离太远什么也看不清,应在不远不近合适位置,才能看清某物的真实面目。套用沃勒斯坦的话语模式,既不能在主流—中心位置上去审视主流—中心话题,也不能在边缘位置上去审视主流—中心话语,反之亦然。我们认为在半边缘的位置审视主流—边缘话语在不同时空的错位与倒置,可能会减少傲具中心的狂热,也会屏弃散居边缘地带的冷漠,兼具中心话语的热情与边缘地带的冷静,它促使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心态和雅量去审视、打量不断涌现的新现象、不断流行的新时尚、不断打造出来的新话语、不断认同的新概念……
《阅读流行书系》第1辑由5本书组成:《搞笑——幽默文化史》、《分裂的一代:左派、右派与六十年代》、《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骚扰:无法回避的痛》、《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这些书均是西方畅销书,风靡以久。《搞笑:幽默文化史》:本书苦心孤诣探究古希腊含泪的微笑为什么延续至今跨越时空,仍能让人忍俊不止;《分裂的一代:左派、右派与六十年代》:本书苦苦追寻为什么风起云涌“六十年代”运动红遍全球,从巴黎的“五月风暴”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再到美国风起云涌的反越运动,“革命性”话语激荡人心;《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聚焦这样一组问题: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的快餐文化与肥皂剧只是文化垃圾吗,只能带来瞬间的快感吗?《精神骚扰——无法回避的痛》深深影响当今法国立法工作的畅销书,关注每个人在现实生活都可能遇到问题:无处不在的性骚扰像梦魇一样死死地纠缠我们,难道真使我们无法回避吗?《恶为什么会吸引我们?》这本德国1999年的获金奖的图书,直指这样一个严峻的话题:克隆技术刺破了道德的底线,难道邪恶真是与我们永远共舞吗?
为什么采用“打量”这个词去评估这套阅读流行系列,后现代主义者笑我是否也在东施效颦,在打造时髦新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7页)是这样解释“打量”一词:打量(1)观察(人的衣着、外貌)。(2)以为;估计。我用“打量”立意就在于站在半边缘的位置上,用另一种眼光、心态、雅量去观察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时尚、新话语、新概念,“放出眼光”(鲁迅语)大胆而犀利做出实事求是的估计和评价。用“打量”这个词语令我想起现代文学中传赞不已的两种眼神:一是曹禺先生的话剧《原野》中女主人公金子的那火辣辣、野性的、无所顾忌的眼神,这眼神毫无遮拦,对陌生的东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不停地观察、打量;二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中女主人公翠翠的那清澈如水、纯洁、天真如初的眼神,对一切事物都用孩子般的目光去观察、去打量……
用纯真和辛辣的眼光去打量全球化时代的“浮世绘”——过去流行的、现在风行的、将来盛行的,是我们引介这套丛书的立意所在!
(《阅读流行系列》(5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