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后记

2002-04-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葛兆光 我有话说
这本《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是1997年到2001年间,我在日本京都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讲过的课程讲义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这里印出来的不是讲义的全部,因为删去了讲义中为引起学生听课兴趣而添加的资料,也删去了一些有关历史的具体例证,但印刷出来的也有比讲义多的地方,首先是多出了可以进一步探究而阅读的“参考文献”,其次是增加了进一步研究可能需要的“参考论著”,再次也多出了每讲下面的“思考题”,这使得它多少像一本教材。

从1997年开始,我在这几个学校陆续上过几次这样的课程。开始以为很容易,但后来渐渐觉得并不那么简单。对于海外学生来说,把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知识深入浅出地讲清楚,很要化一些功夫,虽然那里听课的学生可能是硕士博士候选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膜,讲授需要特别地清通简明,所以,当时用了很多心思来挑选题目和组织内容。对于国内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来说,把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知识讲到他们爱听,更是特别不容易,大家都知道,现在是急功好利和讲究实用的时代,那些看上去既不能增添技能又不能变成资本的古代社会与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一些“包装”和“烹调”才能使他们有兴趣,所以讲授中用了不少功夫来增加“佐料”。而现代的教学方式,使我不能不到处寻找相关的图像资料,使用耳朵“听”的课变成既可“听”又可“看”的课。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尽可能涵盖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我选择了十个题目,自己觉得这样设计课程,既包括了儒道释等各个主要思想、学说和宗教,又包括了天下观念、家族伦理、阶层差异等等文化的重要方面。如果真的有学生愿意继续了解这些知识,我也给出了经过选择的原始文献选段,让他们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课,还可以自己琢磨,如果还有听众愿意深入研究,这里也提供了比较专门的论著选目,让他们不止是上一个一般的入门课,还可能成为研究的初步。

本来,道教的内容分成了两节,但这样一来全书就成了“十一讲”,传统中追求数字圆满的习惯我仍然不能免俗。本来,讲义中还有一些内容,像《古代人眼中的文学》、《戏曲背后的社会生活史》等等,但因为与其他的内容不太对称,因此,在这本教材中被删去了。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常常使我在编写任何一种书的时候,总是要截长续短。总之,经历了四年的增删,又经过这一暑假的修订,这本教材就这样编出来了,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两个年轻的同事和学生,他们是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刘国忠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黄振萍,他们曾经帮助我打印资料和扫描图片,也帮助我做了很多本来是他们份外的工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