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在传统意识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社会,性教育、性普及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然而处在性萌动期的青少年,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又是那么强烈。学生发育早,性生理成熟提前,异性交往多,年龄偏低,“早恋”已经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潘绥铭教授就认为,“早和恋本身就是矛盾的”,他对“早恋”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青少年,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生理的中学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年龄不成熟的矛盾,加上性知识贫乏,导致性恐慌、性犯罪的数量增加。
据一份调查显示,孩子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从父母处获得的占8.1%,从兄弟姐妹处获得的占1.3%,从老师处获得的占4.8%,从朋友处获得的占21.8%,从书籍中获得的占58.5%。就目前来讲,他们获取这方面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影视、书籍报刊和网络等。而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在播出的时间和栏目的安排上有所限制,加上影视可能更注重审美性,对具体知识的传播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网络是丰富多彩的,但内容上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充斥其中,有的给分辨力还很差的孩子以误导。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孩子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另一方面父母不知道应该如何把性知识传授给孩子。学校教育开展得也不容乐观,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沃建中老师介绍,目前部分中学在它们开设的“心理知识课”、“心理活动课”及“卫生常识”课中,有涉及到性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总体来说还很不够。性教育课本陈旧,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成孕、性生活等知识多有所回避。老师在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匮乏,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问题出现了,如何解决是值得探讨的。传统观念虽然在一步步得到改善,但就现状来看,这方面的问题要在大庭广众下来讲,还存在现实和观念的很大阻力。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好一些,都开设了性教育课,并展开了专题讨论和专家讲座。但在中小城市,由于偏见和闭塞,困难就更大。从以上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到,孩子自主选择书籍阅读,自主学习,从书籍中获取性知识,是他们比较乐意接受的、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书籍有它自身的优势。另外,书籍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科学普及类的,可以是案例式的,可以是小故事式的,可以是翻译国外的性教育著作,可以讲道理,可以摆事实,可以图文并茂,可以列举数据。还有针对不同对象的,如有针对教师的,有针对家长的,有写给孩子看的等等。总之,书籍的选择度大,更加自由灵活。
从市场调查的情况看,自1990年到2001年,针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的书籍大约有70多种,特别是1998年以来的三四年时间,大概占了所有这类书籍的近50%。有针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读本,如前面提到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的那套性教材,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出版的“性健康教育系列图书”;有针对中学生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辅导书籍,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青春期教育系列读本”,及中国社会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这不是秘密:性教育读本”等等。另外还有不少是写给父母阅读的家庭教育书籍,比如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小亚当与小夏娃——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上面提到的丛书也有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为阅读对象的。
这类书籍的出版渐渐增多,说明社会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普遍关注。但是记者对北京一些大书店进行采访后发现,书店里的这类书籍总体来说还很少。以北京图书大厦为例,这类书籍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书架、家庭教育书架、青少年心理教育书架。相对来说,心理学侧重性心理的书籍比较多,例如《花季之谜——性心理咨询》、《性心理与人才发展》、《性心理手册——一本探讨两性心理的专著》等等。在书架前翻阅的人大多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有的是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的。他们大都反映这方面的书还是太少,而且编写太正统,从形式到内容都太死板,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书的印数少,在书店也不好找。而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教育书架旁,过问这方面书籍的人就寥寥无几了。记者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这类书籍销售量非常小,问津的人很少。
既然书籍是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有效途径,那么为什么性教育类书籍目前在市场上如此受冷落呢?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出版社。深圳的海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了一套“性健康知识丛书”,读者对象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策划可谓是很全面的。但据发行部的李主任介绍,这套书卖得不理想,这很出乎他们的意料,因为在策划做这套丛书的时候他们是看好书的市场潜力的。根据他的分析,主要原因是编写质量不高,书本身的内容上存在欠缺,不是从医学、科普、大众性教育方面系统全面深入地谈,而是哪一方面都有一点,写得太泛泛,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另一原因是没有将读者定位准确。在问及出版社近来有没有这方面书籍出版的计划时,李主任表示,目前没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出版科学普及类书籍为主,前几年出版了一些性教育方面的书籍。记者采访了生活编辑室的寿亚荷主任,据寿女士介绍,从1998年到现在,这类书的出版不是很多。她也谈到,这类书籍的出版的确非常必要,因为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所以他们已经将这类书的出版提到议事日程上了,正在考虑之中,主要是看看读者对象,例如是针对家长,还是针对学生,可能更多的是针对家长的问题
出版一些这方面的书。因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没有时间看他们想看的书,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这方面的书籍除了可以进入课堂的以外,学生很少看,也不太买,造成需要群体庞大,但实际阅读数量很小之间的矛盾。寿女士还谈到,国外已经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国内有,但销路不是很好,原因和上面分析的有关,她希望做成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书更活泼,更有可读性,但读者群体和实际阅读量还难以预测。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中学生表示,书店的性教育类书籍他们不太看,因为内容大多比较陈旧,想知道的,书上不写,书上写的他们也基本都已经知道。可见,“太肤浅”、“实用价值不高”是目前这类出版物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写出什么样的性教育读物,恐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据一位上初中二年极的女孩推荐,她非常喜欢一本澳大利亚人贝琳达·汉福特写的名为《这是女孩子的事》的书,这本书以非常活泼亲切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她。内容涉及生理健康、人际关系、性别与性、毒品等几个方面,结合实例,以第二人称娓娓道来,是一本用轻松灵活的笔调写给十几岁女孩子看的读物。它的出版形式和内容编写也许值得我们国内的编写、出版者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