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那迭散发着阵阵油墨清香的新书,是出版社给译者寄来的快样书。捧起这本书,我再度进入了由比特构筑的世界里。这是一本与计算机有关、又不仅仅是关于计算机的书,中文书名后来被定为《它们也思考》(When Things Start to Think),作者是一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尼尔·格申菲尔德。他以广博的知识引领读者驰骋在由比特构筑的世界里,给我们介绍了将来的纸是怎么样的?电脑能不能穿在身上?咖啡杯会不会拥有智能?计算机如何才能与意大利提琴制造家斯特拉迪瓦里制造的著名大提琴相媲美?立体打印机会打印出什么玩意儿?……
《它们也思考》一书分为“什么”、“为什么”和“如何”三部分。在“什么”部分中,作者意指的是那些思考的东西是什么?在他的笔下,书可以变成其他的“书”;乐器能帮助初学者入门,让入门者学到精深的知识;鞋能够通过身体网络进行通讯;打印机输出的是正在工作的物体而不是静态的东西;钱不仅含有价值,而且还含有行为。在“为什么”部分中,作者提出了物体是不是应该思考?他认为人的权利常常被物体破坏,呆板的计算机不能仅靠天才的规则来维护,有用的机器智能既要求拥有经验,也要求能够推理,我们必须且能够利用我们所有的思维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意义。在“如何”部分中,作者着重探讨了人类如何开发会思考的物体?他提出,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已有的方式进行开发,通过研究创造出最大的联系,并且通过人和物体的互连系统来解决难题。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纸,它终结了人类于甲骨金石上记载信息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纸虽非惟一,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广泛使用的信息载体。只是,纸是否仅是一种“供书写、记录、印刷、绘画或包装等多种用途的片状纤维制品”?《它们也思考》的作者认为,非也,并为我们展示了新型智能纸的一片天地。
制造智能纸的关键是“微囊包封”技术,它是用一种物质围绕另一种物质的核,再生长出层层微小的壳,无碳复写纸便是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它上面涂了一层含有墨水的微小颗粒,书写的压力足以挤破小颗粒的壳,在它下面一层纸上释放出墨水。科学家还设法将这些颗粒分为黑白两类,并让它们携带不同的电荷,这样,若将其置于电场中,可让白色和黑色颗粒分别趋向两边,电场方向反一反,黑白颗粒也随之交换位置,与复印机中的色粉相比,这种黑白颗粒是能够人为地控制的,人们称其为“电子油墨”。有了电子油墨,便可制造“能重复使用的纸”,这种纸因为在它上面已经有了智能色粉,打印机只需添置一排电极用以控制小颗粒就行了。这种纸一旦出现,便可以结束人类滥伐森林的行为了。更先进的纸在你阅读的时候,它也可以变化。如果将控制颗粒所需的电极从打印机移到这张纸上,结果,由纸、颗粒和电极组成了一种新型显示器,这种显示器的外形就像印刷品一样,当电源关掉以后它仍保存着图像。
最激动人心的要数“无线电通讯纸”。这种纸仅需极微量的能源(一枚太阳能电池就够了)来控制电子油墨颗粒,它实际上是一只大晶体管。如果在这种纸上印刷更多的晶体管,便能集成一部无线电接收器了。你如果将用它印制的报纸留在咖啡桌上,它会利用房内的灯光作为它的能源,接收带有新闻的无线电信号,然后更新这份报纸的内容,等待你随时前来翻阅:这是一份永远不会过时的报纸。
电子油墨的最终应用便是万能书。这本书中每一页纸上都覆有“微囊包封”颗粒,电极可安装在书中,无论外观还是感觉,它都与普通书籍无异,因为它们都是用纸和色粉印制出来的。区别在于这是一本会变的书:当你阅读完以后,你可以通过封面下载新的内容到页面上去,甚至在你阅读过程中也能这样做。除了你正在阅读的页面,一切都可以变化。
再比如可以穿在身上的电脑。这是一个目前我们只能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形象:他的眼睛隐藏在带一个小显示屏的遮护镜后面,通过一对照相机来观看外面的景色,照相机是通过一个绑在他腰部、其中装满了电子元件的背包与显示屏相连;大部分时间,这对照相机安装在他的眼睛前面,但在他骑自行车时,他觉得有一个电子眼睛能朝后看会更方便,因此他将其中的一只移到脚上,以便能看清他正在何处行走,真正实现“眼睛长在脚后跟上”。由于到达他眼睛的图像必须通过一台计算机,所以能方便地变换他所看到的东西。他还可以提高亮度以便在黑暗中看清物体;有时他喜欢看类似小虫的东西并且淡化背景,所以他只接收移动的物体;有时他还喜欢让整个世界旋转,使感觉到的真实世界变成了能在软件控制下进行调节的虚拟世界。他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是电线缠绕着:一个小键盘是让他阅读和书写用的,每个手指都有一个键,通过压键连接,他能像在传统键盘上一样快速地打字;他的衣服上也布满了连接身体其他部位的传感器,可以测量他的心率、排汗量和步幅,这些数字可以显示在他的眼镜里。当跑步跑得太热时,显示屏上将会提示他需要休息了。由于计算机显示并记录了他所感受到的世界,因此能显著增强他的感觉:他的记忆通过系统积累的数据增大了;通过储存和分析他书写的、看见的和听到的东西,计算机能帮助他回想起上次遇见的什么人,说了些什么话,了解了一些什么事情。
而且,他并不是“一叶孤舟”,因为在他的头上,有天线将他与网络相连。他的身体既是一部得到许可的视频发射机,也是一个因特网的节点。这可以让他发送或接收信息,访问更快的计算机和更大的数据库。他不仅能随时与朋友交换电子邮件,还能交换他的感觉。在他的显示屏上显示的数据能轻而易举地送往世界各地。他拥有一个能显示他所看到的图像的主页。他的妻子可以在家里,在他购物时通过他的眼睛看到所需之物。如果半夜三更他走在一条漆黑的大街上,他会有一些朋友从他虚拟的肩膀上看过去,远距离地关注他。目前,这种可以穿在身上的电脑最适合快件投递员和航空机械师。
《它们也思考》一书初看似分散,作者用的又是轻松散漫的随笔文体,常常是从计算机写到了大提琴,从多媒体说到了机床甚或宗教,但有一种事物其实一直贯串其间,时隐时现罢了,在智能纸、电脑服装、模拟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的计算机、立体打印机、鞋子计算机、思考的物体……这一件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正是“比特”将它们串成了一片信息时代的璀璨图景。
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也许你也会思考一个问题:在由比特构筑的世界里,我们又将会怎样?
(《它们也思考》,(美)尼尔·格申菲尔德著,韩王荣、龚静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