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社出版。
中西组合家庭从来就是一个话题,不大也不小。而组合家庭除了关于孩子的教育上与一般家庭有所不同稍为复杂之外,其他无大区别。
可我却偏偏把对孩子教育的些许问题看重了,所以,总有许许多多的体会和教训要说。我只是一记载者,我记录我们的孩子和做大人的在一半东方一半西方的家庭蓝天下可能或者会有的种种问题,并且以我的东方人的身份去对中国和德国,或者说东方和西方的儿童、家庭乃至社会教育作一个比较。我以为我作为一个德国人的妻子和一个中德混血儿的母亲会有很多身临其境的优势。只希望这些问题给大人们留点参考的材料,也给小孩子们一个同伴的不修饰造作不大人腔的儿童故事。这就是我的初衷。
中西家庭是以中为主还是以西为主并不重要,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是以东方观念为主以西方观念为辅当然没有界定,谁的方法有效,有道理,就采纳谁的。界定了,就是犯傻。再说,孩子也不按你规定的路线走。和西方人结婚、生子,不意味着就从此西化了,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可改变的。但是,观念有时是可以改变的。或者他听我的,或者我听他的。比如,人家告诉你孩子是可以有冒险精神的,他喜欢爬高就让他爬好了,你在底下做保护工作就行了,没必要一惊一咋地吓唬自己和孩子,然后只能把孩子培养成胆小如鼠的人。人家说得如果有道理你就去做就是了,大可不必去争论这种行为是中国的还是德国的。我们的孩子Leo就因为是混血儿,所以,他就在我的东方观念和他爸的西方观念里行走,倒没有什么太多的矛盾,相反,我却觉得他能把各方的优势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至于我说的观念,其实早就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神秘和差距甚大了。这个世界上,人们的观念,我认为正在走向大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一样。所以,我在书里,没有因为我写了德国人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有让我们借鉴的地方而觉得自己矮了一截儿,我丈夫也从没有因为采纳了我的教育方法而以为东方战胜了西方,或者社会主义战胜了资本主义。
观念的不同问题,有时真真的让人哭笑不得。说一个例子给你听。我们的朋友托马斯和丝黛芬妮生了小宝贝,给我们寄来了诞生卡。封面右上角有一个小小的照片,竟然是一个小婴儿的朝天鼻孔;而且有说明:“我们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小鼻孔了。”洋溢着骄傲和不掩饰的夸赞。这是一对父母对自己作品的珍爱展示。托马斯和丝黛芬妮寄来的一个小小诞生卡,却让我大大地觉得震撼了一番,而且这震撼一直延续在我心头,直至今日。
知道我想起了什么?
小时候,邻家来客人,见了邻居孩子,大都夸几句:“瞧你们家这小丫头,听说学习拔尖。瞧瞧,长得多俊,多秀气!”邻家母亲马上笑了,看得出得意,但还是谦虚起来:“你那闺女我是见过的,长得一表人才。我们家孩子可不如你们的。”后来邻居的小女孩在长大了以后对我说,她当时只想如果地上有缝立即钻进去。
虽说中国人都念叨“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时却还是要多检讨自己孩子的不足。心里其实想说:“我们家的孩子最好!可嘴里却无论如何要贬低自己,找找毛病,谦虚谦虚。不管你是虚伪还是真诚,我听了都心痛。
后来参加了工作,与同事聊天,不想,全一样的经历。同事的父母们也曾如此谦虚过,有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说你谦虚哪门子呢?
我知道这是是特定年代特定环境所致,这样的例子或许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多了,但中国家长的以为表扬他人会鞭策自己孩子之做法依然很普遍;虽说这不无受古老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世界都变成如今这样样子了,做父母的还是该现实些,确实些地去爱孩子,鼓励孩子才是。
中西观念的不同,有人也称之为文化冲突。就象我常常不由自主去为Leo安排锦绣未来,而我丈夫却强调:千万别要求和希冀孩子成为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即使他将来只当个农民,如果是他自愿的,我们也不能干涉。
究竟怎么教育孩子,我们没有门道,争论是在所难免的,这可以追究到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但是,归根结底,我们却是殊途同归,那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基于此,我在书里如实地记录了Leo和他德国小伙伴、我和我丈夫以及其他德国父母的经历。其实,毋宁说是东西方孩子和父母的共同经历。
不管是认同还是碰撞,我都如实地把它写了出来。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反正,最好去看那本《谁送宝贝去睡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