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申报馆:报业之外的图书出版

2002-06-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建辉 我有话说
《申报》是由英国商人美查(1841—1908)联合几位外商投资创办的。虽是一家外资企业,却是由华人经办并主持笔政。几经变故之后,《申报》行世78年(1872—1949),成为中国近代最有名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在报纸和新闻以外,这家报馆在期刊和图书出版方面也不乏重要贡献,是商务印书馆创建之前中国最重要的期刊和图书出版机构之一。申报馆的期刊与图书出版,几与报纸的出版同时。在期刊方面,创立当年就出版了《瀛寰琐记》(月刊),随后相继创办《四溟琐记》(月刊)、《寰宇琐记》(月刊),1884年更创办了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旬刊),此后则有《教育与人生》(周刊,1923)和《申报月刊》(1932),这些期刊既有随报附送的,也有单独发行的。虽然除《申报月刊》外,这些刊物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在中国期刊史上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此不多论,仅就申报馆在图书出版方面的作为,做一点钩沉与探讨。

申报馆对于近代出版的技术贡献

申报馆对于近代中国出版的一大贡献,是它将先进的西洋印刷技术投入于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由于它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最雄厚的资金,故在技术上对于中国近代出版的推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西洋印刷术的基本特点是利用机器来进行印刷。在中国,申报馆是机器印刷的推动者。在清同治年间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申报》就采用手摇轮转印刷机。《申报》的主人美查还在报上发表一篇社论,标题就是主题《铅字印书宜用机器论》,①他鼓动江南地区的书商们购买新式印刷机器。申报馆采用铅字和机器相结合排印了许多中国古籍,称为《申报聚珍版丛书》。铅字的清晰度既很高,比起木制雕版来字体则要小得多,报馆也因此声称,如此小巧轻便,与旧式木制雕版印制的书相比更便于携带和阅读。美查似乎欢迎那些愿意在技术上和编辑路数上步其后尘的竞争者。这样做也可能是为了扩大自身企业的影响。②属于平版印刷的石印技术由谁最先引入中国,是一个学术上有分歧的问题。有认为是由传教士开办的土山湾印书馆,时在1876年。③也有认为是由《申报》流入我国的。有力的一条证据就是1887年的《申报》载:“石印书肇自泰西,自英商美查就沪上开点石斋,见者悉惊奇赞叹。既而宁、粤各商仿效其法,争相开设。而新印各书无不钩心斗角,各炫所长……其装潢之古雅,校对之精良,更不待言。诚书城之奇观,文林之盛事也。”5这里就说到了申报馆引入石印技术后,推动了当时印刷企业在各地的建立。申报馆石印《康熙字典》,将殿版原本分三排缩印,这种缩印技术,几十年后中华书局出版大部头古籍时还在搬用。不管是谁在中国最先引入石印技术,申报馆最先采用石印技术出版画册以及它对于中国石印技术的推动,是无可怀疑的。一方面用石印来印刷中国古籍图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工具书,比原来用木板刻书,成本低而出书快,容易推销,也就容易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同时也就推广了石印技术,刺激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申报馆为何经营图书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报业经营自始至终都是《申报》的主业,它兼营图书出版主要在早期,即由外国人作为报馆主人时期(1909年尤其是1889年前)。有意味的是,申报在媒体的选择上,由报而刊而图书实现多媒体兼营,每一步相隔约为半年。前面说图书出版差不多是与报纸发行同时启动,是就宏观而言,精确点说是略晚不到一年,1873年3月起,《申报》多次刊登《搜书》《觅书》之类的启事,征求孤本珍本图书。从此图书出版成为刚刚建立起来的申报馆的兼营项目。它出版的第一部书,是一部多达500篇分为4卷本的制艺文汇编《文苑菁华》。此书是为科举考生备用的,稿件则是通过《申报》发出征文启事一篇篇地征集而来。从征稿到出书仅用两个多月(1873年的3月至6月),充分显示了报纸和机器印刷进入图书出版领域的巨大优势。接着报馆又用铅活字排印《儒林外史》,也获得很好的市场效果,很快就重印,用申报主人自己的话说:绅商争购此书,“曾不浃旬而便即售罄,在后购阅者,俱以来迟弗获为憾”。⑤

申报馆之所以出版图书,出发点还是为了发展营业,目的不外就是谋利盈利。申报馆出版图书是很经济的,首先,利用报馆现有机器印刷设备来印刷出版图书,是对于报馆剩余生产力的一种调剂,即用剩余生产力来印刷图书。同时,也是书和报的互动与优势互补,是多种营业的互利互动,多种营业互动才能有效地取得利益。在报纸创办的初期,报纸还不太为中国人所接受,中国人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所以那时的报也往往做成中国的线装书式。而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中国,图书是有市场需求的,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既处在太平天国之后的儒家文化重建时期,也处在中西文化对流之际。除了设立本馆出版部出版图书外,申报的主人在旗下开办了几个书局,即报馆所附属的申昌书局(1874年)、点石斋书局(1876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1884年),三家都是单独经营的书刊印刷出版机构。美查曾先后几次对这几家出版机构加以调整充实,像申昌书局最初主要从事石印添描着色的辅助性工作,最后发展成一个书局。出版图书,既是有利可图的,同时也可以帮助《申报》和中国文化社会和市民社会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关系,图书的出版也给报纸的发展扩大了空间,增加了与诸如《上海新报》(比申报创办更早的报纸)之类的其他报纸竞争的筹码。而报纸也为图书的销行打开了路灯,借助于报纸的广告和舆论,实现了媒体的互动,为一举两得的事。这是后来的图书出版者所不具备的优势。

申报馆出版物的主要门类

申报全部出版机构的出版物,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读物,包括旧说部和工具书这两大类。这既是与时势相适应的,也因为这两类出版物,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更容易谋利。

先说旧说部的出版。申报的主人在中国呆的时间久了,对于中国特有的浩如烟海的图书便有相当的了解,对于中国读者的图书市场需求也相当谙熟。他意识到这将会是一项获利丰厚的营业。1875年12月,申报从日本购得业已绝版的孤本《快心篇》计16册,以上中下三册翻印出版。1877年4月又征得善本印刷《后水浒》一书。1877年4月14日,《申报》刊载广告:“《后水浒》一书,系踵施耐庵前水浒而续成之者。描摹口吻,较之前书不爽锱珠,而叙述一百零八人之结局,别开生面,非常人梦想所能及。录窗无事,展卷之下,不特为前传结不解之缘,且可了前传未完之案,诚章回小说之庸中佼佼者也。本馆购求善本,付诸手民,校对清样。计洋五角。”《申报》的这则书讯广告含有多个信息:其一,《水浒传》一书是两人分著,前70回是施耐庵所作,后50回为其他人所作。在100多年前,申报馆便将《水浒传》的作者问题提了出来,并有着自己特有的看法;其二,此书的内容与《水浒传》的关系,实际是《水浒全传》的后50回;其三,此书底本是买来的,而不是免费印制,购求既已不易,出版更求精良;其四,低价销售,只要五角钱,也就是一回一分钱。有人分析,美查的《水浒》比传统印刷的《水浒》至少便宜了5/6。

⑥这就争取了市场购买力。这是第一本变成铅字的《水浒》。由于此书差不多绝版,故销行很好,此书的出版着实为申报馆打开了市场。而对于小说的出版,清政府当时是控制得较严的,此前的一二年清政府还专门发布了查毁小说及其书板的通令。

有了《后水浒》的成功,申报馆决定扩大图书出版这一项业务。1878年3月的一则由申报馆主亲拟的《搜书》启事,反复刊登在自己的报纸上:“启者,本馆以印刷各种书籍发售为常。如远近之君子,有已成未刻之著作,拟将问世,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或装订好后,送书十部或百部申酬谢之意,总视书之易售与否而斟酌焉。如有罕见之本,宜于重刊者,本馆价买,或送数十部新印之书,藉以报酬;至于原本,于刊成之后,仍可璧还也。”这段启事再一次透露几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本馆以印刷各种书籍发售为常”,说明出版图书正在成为申报馆的一项重要业务。二是当时的稿酬方式有两种,即“以书申谢”(实物稿酬)和“出价购稿”(货币稿酬)。1982年,申报出版部又出版了一部由夏敬观在乾隆年间写的长篇小说《野叟曝言》。

至于工具书出版则主要采用石印技术,1876年用石印术翻印《考正字源》、《佩文韵府》等,1882年翻印了《康熙字典》。后者印制较为精美,定价也不高,故销行很好,先后印行两次共计10万部,销行数量可能为当时之最。

申报馆的旧籍出版中最重要的两个项目,一是所谓袖珍本《聚珍版丛书》。聚珍版是活字版的雅称,中国旧有用铜活字、木活字和泥活字排印的书,以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最为有名。申报馆充分发挥铅活字清晰小巧的优长,推出袖珍版图书。报馆本部即出版了旧小说袖珍本,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更由申昌书局用铅活字排印了小说、笔记之类的许多书籍,先后出版160多种,包括《儒林外史》、《何典》等,⑦称为袖珍本《聚珍版丛书》,它在中国开铅活字印刷先河,其版本可与武英殿本媲美。美查也自称他出版的书,“敬遵武英殿聚珍版之制,校印各种书籍,清奇浓淡,不名一家”。⑧一是1884年起申报专设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用活字版印刷《古今图书集成》,历时四年告成,共1628册。《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年间开始由朝臣编写,至雍正年间才完成的一部重要的工具书。申报馆出版的这个版本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个重要版本,是中国当时铅印本中的巨书,外国人称为“康熙百科全书美查版”。⑨据有的资料说,该局后来还排印了《二十四史》,但详情难知。

申报馆的这些旧籍出版活动,带有重印与重新整理的性质,即发掘出版以善本书为底本的传统经典,加以必要的编辑辅文。这差不多成为当时包括官办与民营在内所有出版业的共同走向。

申报馆图书出版的意义及其转向

申报馆除了旧籍出版外,也注意西洋小说的翻译出版。梁启超曾经在《读西学书法》中对申报馆出版的西洋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前《申报》馆印有《昕夕闲谈》,亦名《英国小说》,乃彼中说部之书,读之可见西俗,惜仅成上半部耳。”这部小说最初是在申报的杂志《瀛寰琐记》连载了差不多5年,而后出版了单行本。此书由蠡勺居士用当时的白话翻译,据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小说。据有的学者的粗略统计,美查在华期间也就是申报的前期,申报馆出版的文学书籍达60多种,其中有一些是翻译小说,这些书籍的大多数销路不错,为美查积累了资金。⑩

申报馆先后编辑了《申报馆书目》及其续编,从中或可一窥申报馆出书的大致面目。这些书刊的印行,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保存。美查称文化“赖有传之者”,在这种意义上说他做了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这些图书的出版也使申报成为一个具有多种媒体互动、多种经营并举的文化出版企业,同时也在中国近代出版发生的过程中,以其既有旧的成分也有新的要素而成为一种过渡形态的准“新出版”。并且也给后来的与新文化相适应的新出版初步打开了门窗和市场。申报本身所具有的多媒体优势与印刷技术优势,使自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出版机构,以致有的人说它垄断了中国出版近30年。应该说申报馆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1889年,美查将申报馆旗下所有企业包括工厂、报馆和三家书局,改组为美查股份有限公司,变卖了《申报》的股权,收回本利回到他自己的国家。前期申报时期(计17年)于此结束。随着商务印书馆等民营出版企业的崛起,申报馆逐渐退出图书出版领域而专营报业。1909年《申报》开始成为民族资本企业(一度为官商合办),1912年史量才接盘《申报》后,更为完全民族资本企业。《申报》到了一个新时期,也就是中后期。而中后期的《申报》,虽也出版了一些时政图书及地图册,如1932年为纪念《申报》60周年陆续出版发行《申报丛书》,内有《美日苏三国军备》。但图书出版不再是申报馆考虑的营业重点,于出版史的意义也不大,不述也可。

 注释:

①《申报》,1872年10月24日

②鲁道夫·瓦格纳:《申报馆早期的书籍出版(1872-1875)》,陈平原等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③贺圣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载《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并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

5《申报》,1887年2月5日

⑤《申报》,1975年5月19日

⑥鲁湘元:《稿酬怎样搅动文坛》第70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

⑦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第157页,学林出版社1993年

⑧尊闻阁主(即美查):《申报馆书目续集序》,申报馆编:《申报馆书目续集》第1页,上海申报馆1879年

⑨宋军:《申报的兴衰》第49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⑩鲁湘元:《稿酬怎样搅动文坛》第80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