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译名著”也有了“口袋本”

2002-06-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记者 任羽中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近来出版“口袋本”图书似乎已经成为时尚,不少大部头的文学著作都被改编压缩后印成了便携的袖珍开本。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对这类“压缩饼干”持批评态度,但似乎并不妨碍“口袋本”图书在市场上的热销。而现在商务印书馆也加入了“口袋本”大战,推出了“汉译名著随身读”系列,此举也引起了各界读者的不同反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直以来都被商务视为标志性品牌图书,这一大套丛书,代表了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结晶,也凝结着几代中国学人和翻译者的心血,为中国的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些学术名著多是鸿篇巨制,篇幅太大,内容太深,因此很难普及到一般读者。商务印书馆于是延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选取丛书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著作,并对其内容进行节选,力图用“口袋本”的形式来体现原著的精髓。目前第一批十种“随身读”已经推出,其中包括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等影响深远的名著。

“随身读”推出以后,市场上的反应是相当不错的,尤其在学术文化气氛比较浓厚的高校周边书店,“随身读”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光。一位国际政治专业的大一学生告诉记者,商务出版的这些“口袋本”质量远远超过过去流行的那些“缩水名著”,比方说《社会契约论》的选编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何先生著述的态度非常严谨,而且也是卢梭研究的权威,由他来节选《社会契约论》,显然值得放心,甚至何先生的节选还是带有创造性的工作,读者从他的处理中可以窥见很多治学的路数。“口袋本”还有一个大的优点就是便携,现在大学生生活节奏快,读书也讲究“效率”,能够把这些高文典册放进口袋里,利用零星时间来阅读,那么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相当多的读者对这样的处理方式表示怀疑。北大比较政治学方向的一位研究生表示,删节学术名著是不严肃的事情,等于削足适履,结果将是因形害义。而一位青年教师也认为,普及工作当然应该做,但是不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对于真正具有经典意义的学术著作,必须老老实实去读原著,不能弄成“茶余饭后”的“小点心”样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