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产生这种现象根本是由图书(产品)的特性决定的。据业内人事分析,图书产品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产品,图书产品的特性使营销策略的选择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首先图书是低价位消费品,很难放手施展广告推销策略。一本定价20元左右的图书读者就觉得很贵了,如果能发行10—15万册,那已是十分骄人的业绩。但其总发行额也只是300万元,据行业传统,若能发行1万册以上的图书,便可称为畅销书。而可使用的营销费用就少得可怜了,很难放手施展促销手段,印些精美点的新书招贴画随书赠送已属是大手笔了。其次,图书类属高度个性化的商品,每种图书都具有不同功用,而稍具规模的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新书有数百种甚至上千。一个广告可促进几百万瓶同样的可乐或啤酒,但不可能用一个广告来促销一千种图书,更不可能为促销一千种图书来打一千个广告,图书产品的非标准化,难以选择受众面广的媒体来作大规模推广,这就注定多数图书品种还是不能让广大读者知晓。其三,图书是弱品牌商品,很难靠一两次广告来引起读者的眼球。消费者在购买价位较高的家电产品时,十分注重品牌是因为缺乏鉴别产品所需的专业知识,只有信任品牌。而图书产品则不同,读者随手一翻,即可判断是否适用,立马确定取舍,因而不太关注其品牌,所以,出版者是无法为每个品种作宣传推广的。
当然,读者不太关注某本图书品牌是因为实用性在促其产生购买欲望。但多数成熟的读者还是十分注重和挑选出版社的。像人民文学、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江苏教育社,已经在读者心目中构建起了优良出版社的品牌形象,读者有了普遍的认同感,买他们的书没有错!但愿有更多的出版社来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把更多的精品图书推向市场,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无形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