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基本上决定了今日以巴之间的国土现状。从6月5日到11日,战争只打了短短的六天,因此西方称之为“六日战争”。在阿拉伯方面,则称之为“六月之战”,或简短地称为“挫败”(the Setback)。
在参战的阿拉伯世界,主要是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等国的档案未公开之前,六日战争的历史——特别是战争的起因,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但今年6月,此次战争35周年之际,一本被认为是迄今“最为全面的”(《出版家周刊》评语)六日战争史,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六日战争:1967年6月及现代中东的形成》(Six Day sofWar),厚度超过500页。
早年毕业于普林斯顿,现供职于以色列一家研究机构的本书作者迈克尔·奥伦(Michael Oren),利用了新近公布的数千份历史档案,有些来自极为难得的前苏联和阿拉伯国家,并走访了大量当年战争的参与者,包括为数众多的阿拉伯人,写成本书,以期“填补历史空白,修正今人对那场战争的某些误解”。
作为犹太历史学家,奥伦第一个要澄清的,便是以色列为什么会对阿拉伯世界发动突然攻击。他说,战争的起因是由于当时以色利获知了埃及准备对以发动突袭的一个秘密计划,尽管此计划在最后关头(1967年5月)被取消,但却令以色列意识到自身的安全危在旦夕,所以先发制人。此观点久已有之,是否真确,要看作者是否找到了足够的历史证据来支持他的结论。
奥伦的新书,将活跃于当年战争舞台和幕后的各色名人刻画得栩栩如生,诸如摩西·达扬、纳赛尔、阿萨德、伊扎克·拉宾、林登·约翰逊和阿列克谢·柯西金等人,并非简单的历史道具,而是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历史的缔造者。
仅就一场战争而言,六日战争是极为短暂的,但它却对日后的中东和世界格局产生了至今难以完全定义的巨大影响。此后的赎罪日战争,黎巴嫩战争,戴维营和谈,关于耶路撒冷和西岸犹太人定居点地位的争论,阿拉法特及其领导的巴解组织的崛起,无不与此紧密相关。因此,不了解这段历史,显然难以清晰地理解当今巴勒斯坦的复杂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