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是由我们师部文化科一位陕西籍的干事从西安请来的,而西安离耀县有120多公里。其时贾平凹刚刚出道,作品《满月儿》在全国获了什么奖。我们那时都是20岁左右的新闻写作和文学爱好者,能亲聆作家的教诲,恰如今日一些年轻的追星族追“四大天王”、赵薇什么的。起码在我的想象中,作家是戴着眼镜,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胸前插着铱金笔之类的那种。可贾平凹呢,只穿着一件普通的卡罩衫,脚上是如今时髦而当年恐怕不咋的圆口布鞋。
讲座是在我们师部的一个小会议室,也没有什么主持之类的架势,大家一一作了介绍后,贾平凹便“言传”(陕西方言指讲)开了,他先问了我们籍贯,当了几年兵,干什么差(什么兵种),写过什么作品,发表了哪些等,我们三三两两作了回答。接着,贾平凹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情况,说到创作的技巧时,有一两个写过短篇小说的战友请教他:写作品,特别是小说,故事写不下去怎么办?人物不生动怎么办?会议室寂静了片刻,贾平凹定了定神,喝了一口茶,指着桌前的茶杯说,就以这个杯子为例吧:会写小说的,能从这个杯子想象开去,比如杯子怎么来的,这个杯子谁用过,有没有特殊人物碰过,招待过哪些人,这些人的人生命运怎的(陕西方言指怎么)……这些都可以好好想象想象;甚至想到这些细节,比如在一个房间里,女主人拿这个杯子倒水招待客人,客人是谁,喝茶的神态怎么样;又如搞对象的人拿这个杯子喝水能有什么故事……只听贾平凹一路生发开来,就这个杯子想象了不少情节、细节、故事。而他讲这些时,音色略带关中的“秦腔味道”,平声静气,轻言轻语,娓娓道来,一如他多年创作的散文那样平和而富有韵味禅道,不事张扬。我们在座的大都是高中毕业生,有的只是初中程度,有一定文化基础,但没有系统的文学知识,这时,听了他的“杯子”论,眼睛瞪得大大的,便小声议论:真是了不得,了不得,作家就是能想象。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也从事文字工作,无啥大收获,但我关于文学中想象的知识,就是从贾平凹这次讲“杯子”中获得的。
如今谈起这件事,我们几个战友后悔的是,当年未请贾平凹签个字或合个影,要不今天拿出来恐怕还真了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