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选题结构调整并不是不出学术著作,而是在选题中强化次畅销书的位置。所谓次畅销书就是同畅销书相比,它没有畅销书的时效性;同常销书相比,它又有销售量较大的优势。次畅销书在零售市场上是受代销商青睐的图书。对于出版社来讲次畅销书相当于出版社的家底。策划成功的次畅销书必然成为品牌书,为出版社获得两个效益立下汗马功劳。我个人认为大学出版社不宜刻意去做如《穷爸爸,富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类的靠炒作而增加销量的畅销书。首先是这样的畅销书同大学出版社的形象、选题方向不符。其次,靠炒作来赢得销量,内涵不深的作品会影响大学出版社的声誉(毕竟大学出版社不同于其他出版社)。因此当零售市场将有限的店面摆放那些销售量较大的图书的今天(我国每年出书品种上万余,销量少的图书必然不会有上架的机会),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讲出版有一定品位同时又较通俗,因而有较宽的读者面的大众出版物,即次畅销书显然是上策,否则将被零售市场所拒斥。而零售市场是出版社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是出版社体现实力的重要渠道,也是用高尚的精神产品教育国民的不可放弃的阵地。因此,大学出版社领导应鼓励策划编辑策划次畅销书,每年应以一定的比例出版次畅销书(当然要质量过关的)。
营销包括选题策划、编排印刷、渠道发行、信息发布、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因此无论是做学术书、次畅销书还是教材都要有营销意识。我个人认为没有赔钱的书,只有做不好的书。所谓做不好的书即营销中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以教辅书为例,自考生5月份考试,4月书才印制出来,4月中旬才发出去,我想再好的作者,再好的内容,也不会有好的销量。同样教材市场竞争激烈,绝不是随意做一本教材,开几次教材推广会,便会有可观的销量。应该是在选题策划时入手即有营销则无需促销,这样市场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目前做本土教材有三条路可行:一是拿到教育部等系统指定教材;二是组织区域性或系统学校教师编写并保证用书;三是新开设的课程成熟时由权威教师编写,其它学校开此课必然用这本教材,推广较容易。如目前有学校试讲“三个代表学说”课,如成熟可由试点学校权威教师编写,将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此外,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促销即媒体宣传+发行,显然不适应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了。针对最终用户(读者)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文案工作必须得到重视,从营销角度介绍图书,从而使读者或直接用户看了宣传品后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因此文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的文案顶过几个销售经理。”因此策划编辑不仅要能策划选题,还要会做文案。
图书市场将分化:零售市场主要销售销量较大的图书即大众出版物及教辅书,学术图书主要销往图书馆及大学、研究所,教材将销往大学各院系。因此零售市场图书的宣传将借助媒体。学术图书、教材信息将通过书目及订单等形式寄到或发到(电子邮件)各大学、图书馆、研究所等。
发行业务人员也将分化为面对零售市场的零售图书发行经理,图书馆系统发行经理,教材系统的发行经理。不仅发行因市场不同而分化成不同市场的发行经理,同时发行的形式也将改变。零售市场图书由于读者面广,因此必须由代销商来分销。而图书馆用书、教材将来直销是必然趋势。学术著作除图书馆配书外,另一条渠道将通过网上售书或读者俱乐部形式。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市场营销的需要。
渠道的梳理、分类(渠道建设、渠道管理)必将提到议事日程,对不同级别的代销商实行不同的营销手段,从而保证图书零售市场份额的扩大。加大图书馆这块市场的直销力度,在数据库基础上成立读者俱乐部是大学出版社扩大学术著作销售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