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读书,作为中国第三大的教育地区,数十家大学造就了许多的图书馆。并且又各有特色与制度。中南民族大学是我的母校,里面的少数民族的图书叫人叹为观止,原来中华民族的风俗之奇妙博大,到如此地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图书馆是雅致而狭小,看上去很古老,多年不曾修缮似的。夹报纸的工具还是从前的木头。期刊是全部摆开的,就是那种书店的架势,一副等待的模样。
武汉体育学院完全是贴近本学校特色,找不出几本其他的学科。有趣的是体育本身是个多方面结合的学科,舞蹈、艺术、医学、气功、历史等都浓缩在各种运动项目里。还有介绍黄帝内经的。改变了我想象中的大一统观念。体育一道难说不是大学问。
武汉大学的图书馆依靠这珞珈山,似乎多了束之高阁的味道,建筑是百年老店的沉稳厚实。规模毕竟是华中老大的气势。但进去比较自由。和她文科大学的博大一般无二。老的图书馆是1935年的,新的也是1985年的。湖北大学的图书馆的题字居然是茅盾的墨宝。从1979年武汉师范学院转过来的。
其他的如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有印象的是大门的那座名人塑像。
本来各个大学的管理员都是很精细的。但学生的证件不仔细看也差不多。何况我当然是就地找同学用他们的。一次也没有被发现。倒是我的学校特别严格,见过几次外校借阅证无效被“轰”出去的。
这些大学多数图书馆是最近几十年的。以前的老古董多不存在了。尤其是文革破坏,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失去了充满艺术气息的老式建筑。取代的是现代化的规格。要么是新老一起存在,要么是原来的被彻底毁坏,要么是在旧的上面修改得不伦不类的,对比中很有些历史的流变迁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