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读过此书的人,对其第一评价就是“好看”,其流畅的笔调、自然的言说方式、充满机智、妙趣横生的语言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著名评论家孟繁华说他是一边读一边笑,作者在书中描写的当代校园生活有一种很强的亲和力,据称,不少人在读后都觉得书中描写的某些情节和其真实的校园生活极为相似。更有趣的是,由于作者张者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背景十分相似,而且书中的很多情节都可以从北大的真实生活中找到样本,从而还在北大的师生中引起了一场关于“《桃李》是否是以北大生活为样本的小说”的争论。
评论认为,《桃李》承接写知识分子的杰作《围城》、《小世界》的精神,有一种狂欢喧嚣的色彩,但狂欢和喧嚣下面是精神的一次次疼痛和挣扎,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份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备忘录。但是也有人认为《桃李》是“大半本好书”——虽然该书的前半部分描写得十分精彩,然而结尾却有些落入俗套,使人多少有些遗憾。
北大副教授孔庆东则指出,《桃李》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向社会展示了当代高校这个“围城”里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此书对早些年他所著的《47楼207》所描写的校园生活模式形成了一种对抗,让人们看到了校园生活中不太光明的另一面。同时他还表示,在社会开始打击高校腐败的同时,《桃李》在文学领域揭开了声讨高校腐败的第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