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怪力乱神何以吸引大众?

2002-07-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江晓原 我有话说

相传孔子不谈论神秘主义事物,故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语。清代袁枚则将自己的志怪笔记命名为《子不语》,表明这部书中专讲“怪力乱神”。公众对“怪力乱神”的兴趣,在古代固然浓厚,到了今天也依旧不减,似乎和科学的昌明与否没有什么相关。在国内近年的实际生活中,许多受过现代科学技术训练的科技工作者,都对古代方术表现出巨大的兴趣。那些谈论《周易》、气功、算命、择吉、风水以及人体特异功能之类的书籍,有相当大的数量是由这些科技工作者购买和阅读的。

中国向来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说,用到对伪科学和神秘事物的兴趣问题上,真是十分贴切。西方发达社会,科学技术尽管比中国先进,公众的受教育程度,总的来说也比中国更高,但那边的伪科学和神秘主义的种种玩意儿,照样也能使许多公众大感兴趣。当然这就会使科学家感到不能坐视,因此不时会有人挺身而出,写书撰文,批判驳斥,以正视听。但要说这两造的作品被翻译介绍进来的情况,那真是骇人听闻kk伪科学和神秘主义那面的,要比科学家驳斥伪科学的作品多得多,以我收集的书籍推测估计,大约在8:1到10:1左右!近年《众神之车》、《水晶头骨之谜》之类的伪科学味道很浓的书,至少有数十种,系列引进,各地出版,非常热闹。这当然是因为一些编辑、总编、译者迎合公众的猎奇趣味,同时他们自己多半也对此很感兴趣之故。

到了2001年,总算又有一本以揭露伪科学为己任的比较有份量的书被翻译介绍进来,即美国人Michael Shermer的《人们为什么相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是“世界科普名著精选”丛书中新出的一种。作者Shermer被认为“是美国公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怀疑》杂志的创始人,“怀疑者协会”会长,也是《科学美国人》的专栏作家。

在《人们为什么相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本书中,Shermer试图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伪科学或神秘主义现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如下一些问题:

心灵术士(与死去的人交谈)伪科学机构(“研究和启迪学会”)濒死体验(本书译为“临死之前的经历”)长生不老遭遇外星人巫术魔法神创论(本书译为“创世论”)否定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其实否定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已经不是狭义的伪科学问题了,作者称之为“伪历史”。当然两者之间仍有相通之处。

本书出版后,据说好评如潮,上了《时代》等杂志的畅销书排行榜。总的来说,本书确实不失为近年在科学普及(科学传播)方面特别值得重视的翻译作品之一。对于认清伪科学的本来面目,颇有帮助。例如,书中提出避免受诱惑“相信稀奇古怪事物”的25个论点,可以列出其中较有可取之处者如下:

理论会影响观测行为观测行为会改变观测对象实验设备会影响实验结果奇闻轶事并不能形成科学科学语言并不能形成科学(针对伪科学靠科学语言包装自己)提供证据的责任(提出新学说的人有责任提供证据)(目前科学)不能解释的并不等于永远不可解释(因此构不成“神创”之类的理由)相互关联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偶然的巧合并无意义不能非此即彼(不能认为如果不能证明某个学说错误,那它就一定正确)不可迷信权威

但是另一方面,本书如果真的畅销,我猜想很大程度上或许是拜书名和目录之赐。老实说,它并没有像我一开始所期望的那样吸引我。全书各部分篇幅的安排明显有失平衡——前半部分倒还名副其实,后半部分完全用于讨论神创论和屠杀犹太人两个问题,其详细程度远远超出前半部分,想必是因为作者在这两方面卷入较深、心得较多之故。作者叙述的条理不很清晰,甚至有些乏味,仅就文笔而言,我感到不如当年M.Gardner和两位Radner的书(《西方伪科学种种》和《科学与谬误》),Shermer的文笔恐怕不是某些“优秀”的伪科学和神秘主义读物作者的对手。

在未核对原文的情况下,可以发现翻译上有一些问题。表现之一,是一些有固定译法的人名、术语等,未能照此办理。比如“伽利略”被译成“加利莱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译成《基本构成要素》,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被译成“范例变迁”。如果这可能是译者对科学题材不熟悉之故,那么将霍布斯的《利维坦》译成《巨兽》,将纳粹德国的重要人物“戈培尔”译成“戈贝尔”,就不能用上面的原因解释了。

不过我并不赞成动辄对翻译工作进行批评,更不赞成在书中找出几个错误就对全书的翻译一概否定。批评别人的翻译,经常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世上学问无边无际,谁能保证不犯任何错误?如果看见几个错误,就写文章冷嘲热讽,挖苦取笑,固然写者、读者都觉得过瘾,终非宅心忠厚之意。我们应该看到,大部分翻译工作,毕竟是功德,是奉献——只有少数不在此例。

(《人们为什么相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世界科普名著精选”丛书之一,(美)迈克儿·舍默著,卢明君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30.7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