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考状元”图书赞同还是疑异?

2002-07-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临近高考,各类有关高考的书又蜂涌而至。不同的是,除了诸如《哈佛女孩》等鼓励学子向“哈佛”进军的声音外,还出现了另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先是接力出版社推出了《“逃离”大学》,随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拒绝北大》也隆重登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考状元牢骚书》,则是22名高考状元对当前的高考制度不约而同的质疑。高考果真令人怀疑吗?

我们已经零零星星地知道大学校园里的另一道风景,很多学生失望、无奈、厌学、逃课,却从来没有深究。《中国青年报》记者吴?雯敏感地捕捉并强烈地放大了这一现象,她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庞大的“逃课族”。据一个调查,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逃离教室”和“逃离大学”的学生原因复杂、情况各异,也不是完全没有所谓校风、学风的问题;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育现象,深刻地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危机和文化危机,蕴涵着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强大力量。而在《拒绝北大》中,作者朱竞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审视当前的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注重形式的教育理念和虚荣的社会风气,她响亮地喊出了“拒绝北大”的声音。在这里,“北大”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拒绝北大”包含着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评价一个学生的最重要的尺度,不是看他是否考上了名牌大学,而是看他是否有健康的身心,是否有健全的人格。

这类“逆向”讨论高考的图书,会对考生有什么影响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中心研究员程方平博士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诸多“逃离”大学的现象促使人们在震惊之余由名到实地去审视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这的确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面对这一切,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认真地审视自身的问题,找出摆脱困境、振兴创新的发展之路。在不断进取中强化问题意识与危机意识,丢掉膨胀的泡沫和虚假的光环,真正改变高校的管理体制,还给高校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当然市面上更多的还是正面的引导。高考“状元”的图书市场似乎永远没有饱和,几乎每一本打着“北大清华高考状元”旗号的图书都能够吸引到相当的注意力。不得不承认,一个学生能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取胜,成为“状元”,肯定是有一些过人之处,他们的“秘诀”对于千千万万面临着巨大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当然也就颇具号召力。关键是寻找最佳突破口。接力出版社推出了“高考状元读写书系”,也跟了“状元热”的风,但是让人耳目一新。“书系”主编曹文轩说,做这套书的目的不是要创造神话,而是要打破神话。沿着这样的思路,六位知识背景、成长环境迥异的高考“状元”开始做这样一件工作,选出十来万字高中阶段阅读过的、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文章或者书籍选段,每一篇文章都附上自己当年的读书笔记以及现在重读后的心得体会,每一位“状元”精心撰写了一篇长长的导读,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书后又附有“状元”开列的推荐书目,极具借鉴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